有益的“零食”
我有幸在出版社工作,对书以及有关书的一切东西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那些一往情深地钻在书堆中的人们,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我几乎都怀着深深的敬意。尤其是眼下,在满天生意经,斯文不值钱的当儿,还有人孜孜地执着于“文坛”,用自己的汗水和着心血努力修补在金钱挤压下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用自己微弱的呐喊来充实文坛的寂寞,我更是怀着难言的感激之情。这倒不是因为这些人直接间接地支撑了出版事业,而是觉得,正是他们这些人,才使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如果我们看到的尽是进出于茶楼酒肆吃得红光满面的酒囊饭袋,真不敢想象,这社会将会是怎么一幅景象!
墨炎同志这本书是他的“现代文坛”系列的第四本,是他全部着作的第十部。书中所谈及的都是与现代文坛有关的人和事,从圣人鲁迅到现在几乎泯灭无闻的虞琰、芳信,中间是一大批众所周知的有名文人如刘大杰、冯至、唐、周作人、张资平、邵洵美等等。关于他们的人和书以及逸闻趣事,有些我们知道,有些不知道,或有些知道而不得其详,有些得之传闻不一定可靠,墨炎同志都是那样认真而又活泼地给我们作介绍,作补充或作纠正,他有时竟认真到要去纠正作者本人的错误,如纠正刘大杰先生关于《袁中郎全集》标点中有误的记忆,就很令人感慨系之。正如他在《现代文坛偶拾》中说过的,这些东西只是“零食”,单靠它去考研究生大概是不行的,但未尝不是可供参考之有益养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更不失为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而且享受之余,多少还会有所得,得到额外的收获。我想,他这种执着于“现代文坛”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是一定会得到丰厚回报的。
墨炎同志的大名,我在读书时候早已耳闻。从复旦毕业后,我这个“作大学生处理”的研究生因为特殊原因,顶替一个大学生的名额进了“中华上编”,报到时首先遇到的就是他。算来也有二十多年了,他一直是我行政上的上级和学问上的师长,从他的着作中,我自觉获益匪浅;从我们二十多年的交往中,他那认准一个目标便锲而不舍地追求到底的精神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只可惜我根底不深,又喜欢见异思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弄得年过半百仍一事无成。与他相比,深感羞愧。但他仍不嫌弃,几次坚持要我为他的《短笺》写序,大约是要对我作最后的挽救。感其好意,也就不揣冒昧,写了以上这些话,希望如我之辈,读后都能“于我心有戚戚焉”。
1993年12月16日
(本文是为倪墨炎同志《现代文坛短笺》写的序,题目是这次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