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真能照读吗?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除了“读书做官”一途,基本上没有别的发迹致富的道路,致使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从小到大,从大到老,“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演出了无数的悲剧。不知是为了鼓励读书人发愤呢,还是为了安慰寂寥的读书人,人们又“总结推广”或凭空制造出了一个个苦读死读的榜样,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什么“囊萤”、“映雪”,什么“悬梁”、“刺股”,代代流传,以至于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许多“青少年读物”还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些老掉牙的“劝学”故事。
这些故事,如果是用来激励和培养青少年的勤奋精神,好学上进,应当说其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果从科学角度来看,有些则是不科学的,是很值得怀疑的。就拿“囊萤”的故事来说吧,它出自《晋书·车胤传》,传中称:“(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大概古人多是以耳代目的吧,一千多年来,这个故事广泛流传,甚至成了典故,恐怕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有一个人却通过试验证明:囊萤根本不可能照读。此人就是康熙皇帝。据《东华录》卷二十四记载,这一年已经六十八岁的康熙帝,对手下的大学士们说,他曾经“取(萤)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面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车胤传》说“囊盛数十萤火”,便可以“照书”、“以夜继日”,而康熙增至“百枚”,证明“字画竟不能辨”。究竟谁正确呢?当然是经过试验的康熙正确。
现代科学也证明,使用台灯照明,也不能低于15支光,而数十枚萤火虫盛于白布袋内,远不到1支光的百分之一。用它来“照书”,即使能勉强读几个“木刻大字本”的字,也绝不能“夜以继日”地读下去。否则,车胤等不及做官,眼睛便会失,明,起码也会落下个高度近视。再说,要捉来数十个萤火虫,谈何容易;把它们装在练囊里,太松则光线不能集中,太紧则有速死的危险,车胤如果没有一支专门的捕萤队,恐怕也是难以为力的,而要组成这支捕萤队,其费用肯定远远超过他出不起的灯油钱了。
康熙的可贵是爱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肯花功夫做实验来检验,这大概是历史上能出现“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吧。
(《科技日报》1987年2月4日,署名: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