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开发潜在的图书市场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区的图书发行总码洋1983年为20.76亿元,1994年上升为134.55亿元,但发行册数始终在60亿册左右徘徊。于是有同志认为,码洋的增长主要是定价的提高造成的,我们的图书市场已趋饱和,没有多少发展余地了。

这是一种颇为悲观的论点。

诚然,我们的图书市场目前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国民收入低及文化素质不高的影响,图书发行的总量一时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大陆图书市场的潜力是极其巨大的。谁最先注意对这一潜在市场的开发,谁就将最先获得最大的益处。

据一份材料的估计,全世界的中文图书销售额,1984年约为46亿美元;其中,大陆和台湾各为20亿美元左右,香港为5亿美元左右,除此之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世界其他华文图书市场总共为1亿美元左右。按人口比例,台湾人均销书为100美元,香港为84美元,分别为大陆人均1.6美元的62.5和52.5倍。

扣除定价方面的因素,仍然可以看到,三者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缩短乃至消除这种差距的过程,就是我们开发并占领潜在图书市场的过程。差距大,说明我们落后;但是,差距大,也反映出我们的潜力很大,前途光明。如果我们把人均购书能力提高1倍,我们的图书销售总量就将翻到40亿美元,摊到现有的500多家出版社,够我们忙上好一阵子的了。

开发潜在的图书市场,并非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而是有着客观条件和依据的。

首先,要看到图书市场仍有许多巨大的“空白”有待占领。我们每年出版图书在10万种左右,但目前国内最大的书店图书品种不过几万种,就是说,最好的书店也有90%以上的图书无法同读者见面,这就使广大的读者失去了选购的机会,人为地造成了市场的萎缩。当然不是说,每年10万种书本本都是值得读者买的,但是,总不能说,90%以上的书是读者不需要的吧?!即如笔者所在的学林出版社,每年出新书100种左右。加上常销的重版书总在200种上下,不敢说本本都是好书,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获得世界级和国家级图书奖的,有不少是发行几卜万乃至上百万的畅销书,照理说是应该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的。奇怪的是,无论是京城还是边陲的城镇,人们都很难从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发现它们的影子。笔者去年去过北京、乌鲁木齐和贵阳的三家新华书店,竟然发现学林版的书一本都没有。问问营业员,有的说是进了几本卖完了,有的则说根本没进货!当我拿出带去的几本样书问他们是否有兴趣进货时,都说“有兴趣”,而且“估计会好销”。可见,社店共同努力,先从消除“空白”、提高覆盖率开始,就有许多潜力可挖,就有许多事情可做。

其次,要看到稍为远一点的潜在市场。按照十四届五中全会绘就的美好蓝图,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实现人均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到2010年,将再翻一番。这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说明未来15年内,我国的经济实力将有极大的增长,我国人民的购买能力(包括购书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每周双休日空余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图书的需求必将转旺。一个文化建设的**不可避免的到来必将刺激图书消费的巨大发展。对这一潜在市场的开发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另外,海外市场的开发也有着无限的潜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内地图书“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定价”的狼狈境况将会逐渐改观,用现代化的手段、先进的材料武装我们高质量的图书,再将这些高质量的图书打出去,占领海外市场,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作为一种产业,出版物的输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筹划出口型的出版业,也将是开发潜在市场的有识之士的目标之一。也许离这一步还有些时日,但这个市场绝对是不应该被“开发者”遗忘的。

(《出版广场》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