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日报》1

21. 论《生活日报》

本刊承国内外同胞之信任,屡以创办《生活日报》为嘱,自本刊第七卷第四期发表董濬敏先生等关于此事之建议后,热心同志赞助督促之来信,纷至沓来。记者与本社同人于感愧之余,甚思奋勉有以自效。爰集富有办报学识经验之友人数位,作数次审慎之讨论与研究,兹敬综述所见,作具体建议之纲要如左:

(一) 组织本报取名《生活日报》……

(二) 特色本报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故在取材方面,除重要的新闻应有尽有外,特别注意: (1) 农工疾苦,(2) 妇女运动,(3) 青年修养,(4) 华侨状况,(5) 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之经济建设及教育建设。同时不但对内有政策,对外亦有政策,故在世界各大城市均特约通讯员及特约电讯。社论由专家执笔,新闻均重加编写。本报并为辅助教育普及起见,用最浅显之文笔,描写复杂之事实,凡深僻之字句及古典,均力求避免。

(三) 张数以日出一大张为原则。我国报纸定价太贵,与生活程度不相适合,本报旨在力求普及于一般平民,更不得不极力设法减轻读者负担,故应以日出一张为原则,以期成本大大减轻,售价特别低廉。其实编法新颖精审,有一大张,重要消息并不致有所遗漏。一大张共分四页: 第一页为社论及重要新闻(不拘地域与性质),不登广告;第二页社会新闻;第三页经济新闻;第四页文艺新闻。新闻下面登性质相类之广告,使眉目分明,读者极易寻觅。

(四) 广告……

(五) 销数本报既不特别注重广告,无须在页数加多方面努力,应改变方向,在销数上着眼。且本报不必只在上海推广,应就全国各县,分区竞销。

同时我们深觉我国报纸销数太少,从人口比例上言之,实难于代表民意,故本报希望第一年有销数五万,以后每年增加五万。以五年为期,销至二十五万: 此为我们五年内努力奋斗之初步鹄的。

(六) 资本最低资本,定为三十万元。每股定为五元,除由本社出资三千元外,其余由本社向国人募集…………倘此计划果能实现,同人愿以纯洁的意志,沉着的毅力,热烈的精神,刻苦的奋斗,为中国产生一个为民族振兴及民众福利而努力的舆论机关。

(《选》,79~82页,1932年3月)

我们承同志之委托创办此报,应尽忠竭智保持本报的纯洁动机与公正态度,须防有私己作用者之阴谋操纵或破坏。

(《选》,83页,1932年3月)

本报干部的七人姓名,除记者外,其余六人为杜重远,李公朴,毕新生,戈公振,陈彬龢和吴颂皋诸先生。本报计划的实现,全是本刊读者热诚赞助的结果,所以记者加入干部,共同负责,务期不负读者诸君的嘱托,至于干部中其余的六位,是记者经过审慎的考虑,负全责竭诚请来的。干部中职务的分配,依记者的建议,征得诸先生的同意,拟如左表:

经理部主任……杜重远

副主任……李公朴

总稽核……毕新生

编辑部主任……戈公振

副主任……陈彬龢

撰述部主任……吴颂皋

撰述……陈彬龢

撰述……邹韬奋

(《选》,85页,1932年4月)最后顺便附带一个小小的声明: 有一部分读者误会我们要把《生活》周刊改作《生活日报》,以为《生活日报》呱呱堕地之时,即《生活》周刊疾终正寝之日。其实不然,《生活》周刊好像阿兄,《生活日报》有如老弟,虽他们俩的人生观和做人的态度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贡献,尽可相辅相成,而不至于不能相容的,所以周刊仍然存在。

(《选》,88~89页,1932年4月)我们所惨澹经营的《生活日报》必为独立自由的舆论机关;所谓独立自由,即永有其为民族为民众的福利而奋斗的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

(《选》,90页,1932年4月)《生活日报》的后面是什么?是民众,因为他是民众所扶持的,因为他下决心为民众而努力。

(《选》,96页,1932年4月)《生活日报》和《生活》周刊虽同在新闻事业的范围内,实各有其特点与贡献,实可相辅相成而不至于互相妨碍或冲突的。

(《选》,98页,1932年5月)但在中国法律敌不过枪尖,民众又苦无实力,却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在这种状况之下,除了麻木不仁的言论或胁肩谄笑的文章,都难以自存,报的效用等于零,多一报少一报和民族前途民生福利实在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状况何时能改变,一时既没有什么把握,把巨款遥遥无期的搁在银行里,心里实在觉得不安。有位朋友怪我太谨慎,说十几万块钱算什么,就是拿来开办,至多准备牺牲就是了。其实我并不是怕牺牲。像《生活》周刊现就准备着牺牲。当然我决非有意要它牺牲;如能保全报格——即保全言论上的独立精神,不受无理的干涉和利用——我当然要用尽心力保全这个具有七年历史获得多数读者同情与爱护的刊物;如须丧失报格始能保全,则宁听受暴力的封闭。……《生活日报》的十五万元股本却是由二千多人的民众辛勤凑成的,其中有许多是做工的同胞和做学徒的小弟弟将省下的血汗钱凭着一腔热血凑集送来的,当我接着他们的来信的时候,看着往往感动得不自禁的掉下泪来。我既因《生活》周刊的遭难而深切感到在这种状况之下的报的效力——言论的效力——几等于零,国人诚欲为民众谋出路,非另寻实际途径不可,多办报无用,我实在不忍把这样的血汗钱作无代价的虚掷。所以我并非不知道准备牺牲,但我不怕牺牲我自己,不怕牺牲我一手所经营得来的物质,却不忍牺牲许多勤苦民众付托给我的血汗钱——尤其是这样的牺牲对于民众的福利并不能获得什么具体的结果。这一层和陆先生的建议原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不过乘此机会提出谈谈,说明我所以异常重视这笔股款的原因。(答陆伯云)(《选》,111~112页,1932年11月)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选》,113页,1936年6月)《生活日报》创刊还不到半个月,各地读者的来信,已经像雪片飞来,在我们编辑部的案头总是堆得有一尺多高。……把大部分的读者来信归纳起来,不出两种态度,有的鼓励我们,有的抱怨我们(自然鼓励我们的更多于抱怨我们的)。鼓励我们的希望我们把《生活日报》办成真正理想的报纸。抱怨我们的认为现在的《生活日报》还不够称作理想的报纸。

(《选》,115页,1936年6月)关于本报编排格式和内容分配上的情形。我们希望每一个读者都和本报非常熟悉,对于什么新闻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文字是在什么版上,以至什么爱读的材料应往那里找,都要弄得非常清楚。这在每天阅看和日后翻查的时候,都是很有用处的。

在决定本报篇幅和格式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几种条件: 第一是读者大众的需要;第二是我们自己的能力;第三是目前一般新闻纸不能顾及而我们可以设法补充的地方。关于第一点,我们想,读者不一定希望篇幅的繁多,而要新闻的准确敏捷;不一定希望消息的繁复,而要内容的简明化系统化。关于第二点,我们觉得自己对于新闻文化事业虽有极高的兴趣,但在物质能力上却不能和拥有大资本的相比拟。关于第三点,似乎国内报纸在注意新闻之外,对于具体的地方通讯材料和可供参考需要的特载材料,还未能充分顾及;至于能够使新闻更加活泼增加读者兴趣的插图材料,也似乎嫌少一些。

根据上述三点考虑的结果,我们决定出版一种中型报,每日外埠二张,本埠再加一张,星期日则另有三张的增刊。中型报的好处是小巧玲珑,在携带,翻阅和装订保存上,都有许多便利;而它的注意点则是要选材精审,文字简洁。我们想,这正是合于读者大众的要求的。为了读者阅看的便利,我们又把广告的地位划定,勿使广告割裂了新闻,而结果却能使新闻和广告俱保持着美观。于是我们再就新闻与文字材料的性质,分配于十二版。

第一版: 要闻这一版刊载每日最重要的新闻,在下面的一半地位刊“社论”,左上角划出一小方地位刊载漫画或人物写像,都要和新闻相配合的。……这可以说是本报最重要的面目。

第二版: 国内新闻这一版刊载国内各地重要新闻的专电,关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都有。在这一版上,将布一小块地位刊登“人物的动态”,把重要时人的往来行踪,汇登在一起,使这些新闻不致零零碎碎地空占篇幅,而读者翻看时也非常方便。

第三版: 粤闻侨讯。……

第四版: 国际新闻这一版刊载每日国际间的大事;但我们以为目前新闻通讯社所供给的材料,常有许多限制,所以我们特别征集各国重要报纸,将重要资料加以译载;预定每日有一二段,特辟一栏,名为“新闻之新闻”。其中有重要的参考资料,有新鲜而多趣味的小消息,务求切实际又不枯燥,又与每天的新闻能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第五版: 特约通讯…… 这是新闻专电所不能顾到的: 材料广泛,文字轻松,有叙述兼分析,可帮助读者大众明了许多实际的情形。……第六版: 特载这和通讯不同,刊载的多是专论目前重大问题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的是专着,有的为译作。还有许多与新闻有关系的参考材料,如重要的宣言,演说或条约,时事人物的传记,史地知识的介绍,都可以放在这一栏。

第七版: 副刊“前进”这是一个综合的副刊,内容刊载关于民族解放斗争的理论与技术,以至一般大众化的文字,……第八版: 读者信箱国外报纸常有所谓“给编者信”一栏,其中可以反映读者对于许多事情的意见,也可以由读者的笔下报告许多为记者所不能收得的“新闻”。我们也仿此而设“读者信箱”一栏。不过,读者要认清: 这一栏的来信,不是讨论问题的,而是报告事实或发表关于某些时事的简明意见的(讨论问题的归副刊及星期增刊答复,本栏来信编者不须要答复的);但这一栏来信又和普通报纸上以“更正”新闻为主体的“来函照登”栏不同。读者关于这栏的来信,文字要简洁清楚,每信勿超过一千二百字;内容切忌攻击个人,或有过于情感的字句。

第九,十版: 本港新闻……

第十一,十二版: 体育新闻……

上列关于各版内容的分配,不过略说一个大概,而这样分配的地位,也不是完全固定,以后可以随着情形的需要而增减或移动的。

(《全》#6,355~356,365~367页,193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