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3

(《全》#9,249页,1939年10月)来信述及你有志从事于新闻记者的工作,殊堪钦佩。在目前的中国,培养新闻记者的专门学校,确实是寥若晨星,除来信所说起的几个学校以外,简直没有听到还有其他较为完备的专修学校。这固然是对于培养新闻工作人才的忽略,应当从各方面促起有关当局的注意,使他们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多多设立培养新闻工作人才的场所,同时,在没有适当学校可进的时候,如有志从事新闻事业,只要能努力自学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加紧学习与锻炼,也未尝不能获得成果。目前在各地活跃地工作的优秀记者以及其他各部门干练的新闻从业员,有很多是没有受过新闻学专门学校的教育的。他们所以能获得优秀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有耐心,肯吃苦,不放松每一个学习机会,能够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逐渐壮大起来的缘故。你既有从事这工作的决心,对于写作的技术又有相当的基础,只要有实际工作的机会,当不难从工作的实践中得到进步。而在目前,你应当注意培养的——也正是一般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便是: 对于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变化,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这就除各种常识必须丰富以外,对于正确的理论,也须有相当的基础。至于你所顾虑的那些技术上的困难,却并不十分严重,正如上面所说的,只要有耐心,肯吃苦,积累许多工作经验以后,一定能逐渐克服。你所说的“勤能补拙”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有某些缺点,实在不容易克服,那也不打紧,好在新闻工作,不仅限于外勤记者一部分工作,其他如内勤,编辑等工作,也需要干练的人才充任,你可以根据你的特长,兴趣,能力等,加以考虑决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地址在重庆,是青年记者朋友们组织的团体,在工作上如遇有需要商讨的问题,可以直接和该会通信,在可能范围内,他们当能给与工作上的帮助与便利。(答杨燕荪)(《全民抗战》第114号,《研究》#3,331页,1940年3月16日)我们做新闻记者的对于各种消息都特别灵通……(《全》#10,244页,1941年5月)能识一种外国文最好,在职务上可以给你许多便利,如在香港服务,当然以英文为便,但也不是说不识英文就绝对不能做新闻记者。……剪报分类,须根据你自己所要研究的部门分类研究。例如倘你有志做外勤记者,注意新闻的写作,那对于报上好的新闻通讯或新闻报导,便可特加注意。此外也可以根据问题分类,例如德苏战争发生后,关于这方面的发展,也可以另分一类研究。对国际问题要分析得正确,除注意丰富的材料外,还须把握得住正确的动向。

(《选》,67页,1941年7月)其实新闻记者的技术问题,如采访新闻编辑新闻的方法,写的技术等等说起来,都比较地简单,重在实际练习,最重要的还在丰富的常识及写作能力的素养,这不是六个月的短时间所能速成的,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修养或自我教育,接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如某先生是新闻界中人,也许可以和你谈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注意有无加入报馆工作的机会。如有机会入新闻界练习,十九岁的年龄并没有什么不适宜。(答展萍)(《选》,70页,1941年8月)关于“香港新闻学院”已为查过,据说该校毕业过三期,现在不拟再招生。你中学毕业后有志入新闻界做事,想升学读新闻学系,又怕家里不许你读上四年之久,虽然在经济方面很有能力。家里在经济上既然很有能力,为什么不许你读四年的大学新闻学系呢?我们想你不妨和他们切实商量商量。你恐怕此着希望甚少,要“退而思其次”,如能弄得入报馆做助手的学习机会,一面自修充实自己,也是一条可走的路。新闻界中有不少人才是由这样磨炼出来的,不一定要经过四年的大学新闻学系。当然,如果有可能入大学求学,俾有充分时间打好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基础,是很值得的。(答古公秀)(《选》,70~71页,1941年8月)你对新闻事业很感兴趣,将来尤想为海外——南洋——的大众服务,能入大学新闻学系肄业,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入大学新闻学系的机会,倒也不必怎样着急,因为有志入新闻界的,不一定要毕业于大学新闻学系才可以,在实际上有许多在新闻界成绩昭着的人士,并不是大学新闻学系毕业的。新闻界的人才大概不外二大类,一类是拿笔的,一类是打算盘主持管理的。前者要对于政治经济国际种种部门的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修养,后者偏重办事经验,不是一定要由新闻学系毕业。假如你有志于管理方面,最好能得到实际工作的练习机会,收效更切实而迅速。倘无意即行工作而想再在学校里多求些知识,就入商科或工商管理一类的学系亦可,因为将来在应用上是有许多可以相通的。说到管理的实际经验,都还要于毕业后寻得实际的工作,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假如你有意于编辑着述方面,即不入新闻学系而入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系,如政治,经济等等,也未尝不可,将来毕业以后,如寻得新闻界中相当的练习机会,也仍然可以胜任的。这不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形,就是在欧美各国,也有这样的情形。希望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愿,及主观客观所允许的条件,努力做去。(答李安)(《选》,74~75页,1941年9月)季鸾先生努力于新闻事业,三十年如一日,这种忠于自己岗位的精神,也足为后辈的楷模,引起我们的崇敬。

(《全》,492页,194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