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长安近
“夙惠”,也作“夙慧”,就是说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世说新语》中专列“夙惠门”,收集了七则故事来说明孩子小时候很聪明,其中有一则是说东晋明帝司马绍的。
故事说司马绍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父亲元帝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他故都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泪来;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元帝就把自己回到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复兴帝室的意思说给他听,于是问他日近还是长安近,他答“日远”,因为“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再问明帝日近还是长安近,他却答“长安远”,这让元帝大惊失色,问他为什么和昨天所说的完全相反,明帝回答说,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小孩子的聪明是显而易见的,同一个问题,他先是回答“日远”,是从听觉的角度切入,因为没有听人说谁是从日边来的;而回答“长安远”,则是从视觉角度切入,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判断一个地方的远近,既能通过视觉,也是能通过听觉,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于小孩子不同的回答,刺激了统治者的神经。晋朝的都城原在洛阳,匈奴兵取洛阳后又于公元三一六年攻占长安灭掉西晋,第二年晋朝皇族司马睿不得不逃到自己原来的封国地江南的建康,即今南京重建晋朝了,史称东晋。当有人从洛阳过来,故国之思,屈辱之苦,一时难抑之情,晋元帝自然会“潸然流涕”的。
以后来司马绍的作为来看,他还是很有出息的。他自小聪明,母亲是鲜卑人,因而他长着金发黄胡子,很勇猛,为人豪爽,且有雄才大略。公元三二二年继位时,东晋政权内忧外患,半年前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攻陷都城建康,自认丞相,把持朝政,形同傀儡的晋元帝不久即忧愤而死;而外部西方的成国和北方的后赵也乘机频频进攻,东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而水灾、霜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又连绵不断,真是风雨飘摇。但司马绍还是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剪除了王敦势力,这是他在位期间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事件。只可惜他活的时间太短了,公元三二五年病死,在位三年,死时才二十七岁。
据说他的死与女人有关。皇后庾文君有些母老虎的性格,司马绍并不怎么喜欢这位颍川鄢陵荀氏的名门闺秀,就在深宫中藏了一位绝色美女宋祎,是石崇妾绿珠的弟子,曾经做过大将军王敦的妾,能歌善舞,特长是吹笛子,国中无出其右者。纵欲或者皇后加害被后人推测为他的死因。但他对死似乎看得很洒脱,在病后第五天的遗诏中说:“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并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这位本来应该很有作为的青年皇帝,没有能够继承父祖辈的遗业,雪耻以廓清中原,终究还是让人感到遗憾的,因而清人王夫之感慨地说:“明帝不夭,中原其复乎?”
不过这则故事,如果按照时间推算,放在晋明帝身上,是值得怀疑的。明帝生于公元二九八年,东晋在建康建都是在公元三一七年,即使故事发生在这一年,明帝也应该是十九岁了,还要“坐元帝膝上”,是不靠谱的。余嘉锡《笺疏》中这则故事后边引用程炎震的话说:“永嘉元年,元帝始镇建业。明帝时年九岁。若建兴之年,愍帝立于长安,则十五岁矣。”对年龄也进行了推测。有专家认为这则故事的原型来源于《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
容庚《甲骨学概论》一文中,评价郭沫若说:“其想象力极强,文笔优美,日近长安近,皆能言之成理。余于其说之确凿可据者固多采纳,而间以献疑之故,招郭氏之不安,甚且以为遭受敌视,而函札遂疏。去年春,相见于重庆,问以新著,举《青铜时代》、《十批判书》两种相对,剧谈二小时,知其兴趣在政治而不在考古,将如退院之僧矣。”“日近长安近”,怎么都能说,让人读起来就真是意味无穷了。
原文
【夙惠12·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