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读 书

读书是听聪明人谈话, 自然是件十分愉快的事。遗憾的是:这聪明人或已作古,或居异国他乡,总之他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缺乏哪方面的知识,需要些什么.他只就自己的人生经验、学间知识、顺了自己的思路一路谈下来。这样,开卷必有益,但是开卷未必有快乐。有些书,甚至是人人称道的书,你压根就不愿读。不愿读的书是否要读,这需视具体目的而定。我们读书,大致有这么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训练某方面能力,获取某方面系统知识.如学生学习课本,学者读他做学问需要的专业书籍。这就不论你愿意不愿意,而必须去读。并且要读得精,读得彻底,读得专心致志,为之苦读。如今大学、每专业就那么一二十科,每科就那么三五本书,总计应读的书也超不过一百本。却要分四五年读完,一年下来就只十几本书要读。这就要求你读得情,所谓: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代读书人,常常是皓首穷年才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 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成为一种终身掌握的学问,一生受用不尽。

学生的课本是教育家们为某专业所必须知识精选而得,学问者的书籍是自己从某学问需要的内容精选而得.因此,同是求学问,所得乐趣全然不同。只要到大学教室去看看那些大学生有一多半那幅锁眉拉脸读书的样子,就知道他们读书并不快乐,全在为了完成某项学业,或是为了某科能考个60分.至于学问者,那情形则完全不同,真所谓:‘“蹼跄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从这两句诗里,我们不难看到元代诗人翁森读书时那神飞色舞的快乐样子.高尔基读书时同样也很快乐.“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高尔基、引自《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第171页)。

这里不难看出,同是求学问读书那乐趣却是明显的不同,关键在求学问者是否入门,倘若入了门,那乐趣也就来了,如不然,压根就没乐趣。没有乐趣的读书,为之苦读。是一切为了某方面能力训练,或为了获取某方面系统知识的人必经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说读书也有乐趣的话,便是隔段时间一些人对读书效果的比试,如果成绩越在前面,你就有更多的乐趣.再就是对学习(获取了某方面系统知识)之后的憧景。而支撑苦读的力量,也常常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去获取。如果没有考试和学成的美景督促和诱导,苦学是很难成为千百万大学生统一行动的。

不过有一点必须强调,如果你抱定要成就某一学问的雄心壮志,苦读万万是不可少的.这时候,你不得不有计划有系统去读书。碰上喜欢的要读,不喜欢的也要读。喜欢与不喜欢,除了兴趣、情趣、嗜好而外,主要还有个是否入门的问题。原本我就最不喜欢看足球赛,后来结了婚,爱人是个足球迷。她一见到足球比赛脸上就露出一幅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不忍心扫她的兴,只好跟着看。她一边看一边给我讲一些足球的规则,介绍一些足球的常识以及球星、球迷和关于他们的一些令人吃惊的故事(譬如吃惊球星的富有和球迷们的荒唐),久而久之,我对足球有了一些了解,渐渐地入了门,也渐渐地迷上了足球。因此,苦读只是开始,如果需要,你咬紧牙关读下去,时间久了,你肯定会读出一些趣味来,就用不着那么吃苦了。这个问题,旧俄罗斯伟大作家安东·契诃夫在他那篇精美的《打赌》中,讲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故事:

因为死刑和无期徒刑是否同样不道德的问题,大银行家与年青的律师发生了争执而打赌。赌价是:银行家出两百万卢布,如果青年律师能在一间房里足不出户住15年证明无期徒刑更道德一些的话,就可拿到这两百万.在监禁的第一年当中,凭律师简短的字条看来,他感到十分寂寞和苦闷。钢琴声不分昼夜,不断从他的小屋里传出来……第二年当中,小屋里的钢琴声沉寂了,律师送出来的字条上只要古典小说了……到第六年的下半年,囚犯开始热心学习语言、哲学、历史。他如饥如渴地研究这些学问,弄得银行家几乎来不及供应他要的书··-后来,在第十年以后,律师靠着桌子坐定,一动也不动,只读《圣经》一本书……他看完圣经后看神学和宗教史。

在他监禁的最后两年当中,囚徒读了许多书,完全不加选择。有时候他着手研究自然科学,有时候他又要拜伦或莎士比亚的书。有些他写出来的字条,同时要化学书、医学教科书、长篇小说、哲学或是神学的论著。

后来,最后的时间快到了,当银行家抱着“要这个人死”的念头走进小屋子时,看到的是刚刚离去的中年律师留下的字条:

“明天十二点钟我恢复自由,有权利跟别人来往了。可是在走出房间,看见阳光以前,我认为需要跟你说几句话。我带着清白的良心如同在瞧着我的上帝面前一样,告诉你:我藐视自由、生命、健康,以及你们那些书里叫做人间幸福的种种东西.”

“十五年来我专心的研究人间的生活.不错,我没有看见人间,也没有看见人,可是我在你的书里喝到过芬芳的葡萄酒,唱过歌,猎到过树林里的驯鹿和野猪,爱过女人.……由你们那些天才诗人的魔力创造出来的、像白云那么轻飘的美女,到晚上常来找我,小声对我讲着美妙的故事,我陶醉得脑袋发晕。我在你的书里爬上尼尔布鲁土峰和勃朗山,早晨看见太阳升上来,傍晚看见太阳照着天空和海洋,给山顶抹上一层紫红的金色;我在那儿看见电光在我头顶上面发亮,劈开风暴的乌云;我看见绿树林、田野、河流、湖泊、城市,听见汽笛的歌唱和牧笛的吹奏;我摸到可爱的魔鬼的翅膀,他们飞下来跟我谈上帝……你那些书给了我智慧,历代那些孜孜不倦的人的思想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现在压缩成一小块,藏在我的头盖骨里.我·知道我比所有的人都聪明……为了用行动来对你们证明我多么藐视你们藉以生活的一切,我不要那两百万卢布,当初我想望它如同想望天堂一样,现在我却藐视它。为了解除我接受这笔钱的权利,我要在规定时期的五个小时之前走出这个地方,因而破坏了合约。”

这实在是契诃夫的读书宣言,因为只有他这样的智者才能体会到读书的神奇力量弓才能有这种震憾人心的关于书本的感受与感慨。

读书的第二个目的是一般地获取知识,寻求生活的指导和帮助.这样读书的人大多是漫无目标,遇到一本书拿来就读,因为漫读。读完就完,再不愿去重读,也不愿去深研,书中有疑点一晃而过,就是有别字也常常不能看出来。这样读书的人,常常是一些大学问家所严厉指责和训导的人,却也是所有读书人当中比例最大的人,起码占了整个读书人的80%.

由于这些人读书不选本碰到的书就读,大学问家们便敦敦告诫: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却只能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朱光替《艺文杂谈》第47页)。

这于求专门学问的人是有益的。如果你是个作家或者是个社会学家,或者是个闲逸者,那大可不必这么去读书。而只须随便地浏览你手头的书就行。有的书你可能记住题目,有的书你可能只记住里面的一两勺话,有些书你可以读过就忘了。然而这已经足够了,当有一天你需要写点什么或是讲些什么的时候,你记住的那些只言片语就会出来帮助你。当然,由于你不认真读、不认真记,或者你引用的很不全面,甚至还会宣传歪曲了作者的意思。然而这不要紧,你所写的你所谈的是属于你的。你理解和接受的,你想写和想讲的,只是想阐明自己认为是这样的观点, 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根本没那些大学问家非要人接受的那种气派,当然用不着引经据点夸夸其谈的雄辩了。

由于你读书迅速,不是拿了一本书老是分析过来研究过去,象郑板桥那样“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郑燮《板桥自叙”.大学问家便会劝告你“开卷疾读, 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解,可曰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冯班《纯吟杂灵》).这话也是对做学问人说的,一般读书人不必认真。尤其是中小学生,大可趁着年轻眼快、二三十万字的书,不妨一天一本,读完了事,但到今后你做起专门学问来,也是受用无穷,绝不会是“不如不读”。还有那些有些阅读能力而又做不了学问或者是暂时不能做学问的工农兵学商,读书也可以如此,收获是会很大的。只要看一看那些常爱读书的人,一定懂得的知识多一些,对人情世故了解的透一些,就明白这确实是大实话了。大学问者也可以说他们是借书本来装点门面。其实可以这么说,不过换成用书本来充实生活更准确些。充实生活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能够了解更多的生活面,增加生活知识,深透对生活的理解.第二方面是可以借读书来排优解愤:“余生无过人处,只好读书。优愁非读书不释,愤怒非读书不解(颜无摘自1979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第三方面是借读书来振奋精神:“有那么一天,我神情沮丧地坐在地铁里,为了振奋一下精神,我就默想起人间的种种乐事。可是,竟没有一件能打动我的心,无论是美酒、友谊、吃渴、恋爱或是道德都一样。既然这个世界只能为我提供如此平庸的一切,我又何必坐上电梯回到它那里去呢!

“于是,我想到了读书―那美好而微妙的读书的喜悦。啊,这就够了,这不随年龄而稍为减色的乐趣,这谁也不会责备的、高雅的癖好,这自得其乐的、宁静的、毕生的陶醉”(洛根·史密斯引自《感情的花束》第107页)。

史密斯的这种体会当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好友说:我只要三天不读书,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委靡不振、意志消沉的感觉,并且特别容易疲倦。

读书的第三个目的是愉快地寻味、增情添趣。这样的读书是全凭情致兴趣去读,谓之趣读.这样读书的人个性一般都比较鲜明,生活都比较闲适。明智的人爱读史鉴,巧慧的人爱读诗歌,精细的人爱读数学,深沉的爱读哲学,庄重的人爱读伦理学。总之只要是碰上一部自己感兴趣的书,便可以把一切事情抛开,全神贯注甚至痴痴地去读它,以后碰上另一部自己感兴趣的书又是如此,全不管所读之书相互有什么联系,是否共一个学问系统。对于那些名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根本就置之不理。遇上一本感兴趣的书就象遇到一位知己,非听他摆完他要说的一切为止,并在听的过程中享受到无比的乐趣.这种读书有点象进食,全凭自己嗜好而吃,既保证了消化正常,体内需要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使这位“美食家”享受了进食的无比快乐,它的好处还远不止于此,它的一个更为有价值的好处是因为读书是一种乐事,对于一时情至兴到的著作就可以痴入。如蒲松龄所言:“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仪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这样的痴者,久而久之,除却“文工”、“技良”,还可以养成一种极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大凡超常的天才人物,似乎是以趣读书的居多。

总之,读书有苦读、漫读、趣读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依了自己的需求各按一种去读书,都能获得极大的乐趣.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大多讲到读书的文章都强调苦读,给人似乎不苦读书就不叫读书或者称之为装样、无用的读书.殊不知,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读书的,而且书的绝大部分价值也是在这部分人身上得以体现的。因此我们万万不可忽略了漫读,也不要轻视漫读。至于以往谈读书的书大都强调苦读,原因是说给做学问的人听的。以往读书跟当官等同,也跟做学问等同,然而如今却不是这样,绝大多数人都读书,而读书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去做官、也不去做学问。这便是区别,这便是需要强调漫读的好处的原因。

读书有三种类型,并不是说他们就没了层次之别.其层次的区别是明显的,就读书的乐趣而言,其秩序为:苦读、漫谈、趣读。趣读所享受到的读书的乐趣最强烈、最淋漓尽致。区别读书乐趣的多寡,主要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是有无压力.压力的多与少.在这个问题上,读书的快乐有似于爱情。爱情是容不得半点压力的,压力一来,爱情便飞了。读书的乐趣也是如此。强迫学习的东西一方面是不会留在心底,另一方面是在强迫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不到半点学习的乐趣。在考大学时,我攒紧眉头死记硬背了几本“复习提纲”,现在全都没有留在记忆里。在大学学习时,我拼了命去记那些英语单词,耗去了两年的时光,现在却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单词。我能够感觉到的,只是想起苦恼事儿的后怕象我们一直听人所倡导的“悬梁”、“刺股”的读书。把头发捆在梁上使自己不至于仃磕睡,用锥子刺屁股来让自己强打精神。我从来对这样的读书方式不屑一顾。不说这种读书得不到半点乐趣,实际也得不到半点知识。在大学时我的一位女同学就是这样:已经哈欠连连了,却支撑着顽强地读下去。我去外面打了一阵羽毛球回来,正见她用杯里的凉开水抹自己小而窄的额门,抹完之后又继续读下去。我想她甲定是受了“悬梁”、“刺股”的影响。这影响使她不止一次地作为勤奋读书的模范而受到表扬,同时也使她每次考试都获得全班,有时甚至是全系倒数第一的成绩。我每每看到她那付献身于读书的精神,心呈常常会涌出一阵悲哀。

其次是有一腔感情。即对书本要有感情,对作者要有感情.“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第251页).对作者有感情,是读书智力进展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说明他寻的是他与作者性情相近的作品.这就便他更能理解这位作家的作品。他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自己曾经遇上或思考过的东西。就仿佛是作家特来为他总结了他的人生经验,这种亲切亲近感会给他的阅读带来莫大的快乐。

再次是有一种情趣。这情趣是一种心灵上的全然的交融。这种心灵的相通使他感到自己的思想、感情、趣味竟会与书上的文字完全融洽和谐,如同面对自己刚刚照出的像片一般.苏东坡曾说他初次读庄子时,觉得他幼时的思想见地正和这书中所言的完全相同。袁中朗读徐文长的诗时会不知不觉从**跳起来,叫起他的朋友俩人共读共叫.……这乐趣的享受,需有一种情趣,一种与作者相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