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玉门军道,最早玉门关和火烧沟1

7月18日清晨,告别高台文广新局盛兴荣局长、博物馆寇馆长等,告别美好的高台,前往瓜州。按照计划,还要顺路考察玉门火烧沟遗址。

巍巍祁连,漫漫古道。刘学堂教授讲了一个与考古有关的,他成就的一位年轻新疆女作家的悲剧故事。刘教授站在车门扶手处,以书为话筒,深情,细致,讲了大约一小时。每个人都被吸引,被感动。考虑到版权问题,就不记录了,刘教授答应在他的着作里写出来。真人真事真情,可读性肯定很强。从这个故事联想到夏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沙井人、皇娘娘台人、四坝人、东灰山人、西城驿人,以及首次把铜器、铁器、小麦等传播到河西的外乡人,等等,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想,他们也是多愁善感,至情至性。2000年前后,我创作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其中涉及到大月氏被匈奴人赶出河西的历史,专门设计这样的情节:月氏大英雄站到最后,不愿离开故土,从莫高悬崖纵马一跳,自杀,即将落地的刹那间,石壁里伸出无数只手,组成大网,接住他,并拉回石崖中保护起来。其妻寻找未果,也要撞壁自杀,石壁却凹进去,后来成为莫高窟的第一个佛窟。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月氏人的人文关怀。

微信圈里不断有朋友发来消息,说玉门市发现鼠疫,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其他考察团成员都收到了相关信息。我们都敬畏鼠疫,但没有人打退堂鼓,反而谈起加缪的《鼠疫》和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汽车开到酒泉服务区,小憩。十几辆大卡车整齐排列,司乘人员忙忙碌碌,或检查车,或抽烟。盥洗室里,不乏洗漱的现代交通运输者。有几对青年男女,应该是四处飘泊、共挑风雨的夫妻。到杂志社任职之初,我就一直有个愿望,希望组织招募志愿者,分几批,跟踪采访含辛茹苦的现代驼客,了解他们,书写他们。我有拍摄的冲动,但是想一想,忍住了。还是不要打搅他们长途跋涉中的短暂休息吧。祝福他们!

考察团绕过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直奔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如此安排,主要考虑到时间。实际上,酒泉肃州区有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赵家水磨遗址、下河清遗址,金塔县也有缸缸洼遗址、火石梁遗址、二道梁遗址、白山堂铜矿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址。尤其是2003~200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合作进行考古发掘的西河滩遗址,是一个介于马厂文化类型和四坝文化之间,距今约4000年的罕见史前聚落遗址,发现60多座集中连片、排列有序的半地穴式和地面式房屋基址、石刀、陶器、石斧、骨器、玉石器、储藏坑、祭祀坑、陶窑、墓葬、畜圈等。还发现430多座较为集中的烧烤坑。高台、酒泉、嘉峪关发现的魏晋壁画墓中,不乏烧烤内容的表现题材。在高台博物馆参观时我就想,这种烧烤的方式应该很久远,在古陶时代、青铜时代广泛应用。西河滩遗址中有430多座烧烤坑,规模不小!他们烤全羊、烤全鹿还是烤全兔?他们庆祝丰收还是大宴宾客?不得而知,留待以后探讨吧。

嘉峪关还有黑山岩画,1998年曾考察过,拍摄过照片,可惜连同相机一起丢失。

坐在疾驰的车上,遥望高耸的祁连山,想探究古代酒泉地区与青藏高原沟通的玉门军道出自哪个山口。史料记载,隋朝在今玉门市境设玉门县。唐在今玉门市赤金镇一带设立玉门军治所。唐代于今玉门市境先后设玉门县、玉门军。先生认为,锁阳城(瓜州古城)以南不远有一山口,今名旱峡口子,是吐蕃军队进犯的孔道。结合严耕望、陆庆夫、陈良伟等先生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玉门军道大概路线:从今天青海境的疏勒河上游,过其他河达坂隘口进入肃北蒙古自治县境,至荒田地,途经肃北蒙古自治县旧场部、鱼儿红乡,由玉门市旱峡山区的红沟(人马行走亦可经旱峡口)进入河西走廊区,分为两路:向东经朝阳村通往玉门市赤金镇(唐代玉门军驻地),向西北经红柳峡通往瓜州县。通过该道进入瓜、肃二州境,继续向北,经花海、金塔、居延海道,可通往蒙古高原或河套、宁夏平原。这是吐蕃北联突厥的一条外交通要道。727年,吐蕃侵袭瓜州、肃州就走此道。

玉门县、玉门军、玉门关、玉门军道,这些名称显示出河西走廊中该段地域的重要性,而分布在玉门市的火烧沟、砂锅梁、骟马城、古董滩等史前文化遗址更加深了其地的内涵。

我们选择的是火烧沟遗址。从清泉出口下高速,在玉门市文物局朋友的带领下,匆匆参观完王进喜纪念馆,便开向位于清泉乡境内,紧邻312国道边和兰新铁路的火烧沟遗址。

火烧沟一带地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沟峁多呈火红色,故名。1976年,玉门市清泉公社修建中学,施工过程中挖出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铜制品。当时,一位在清泉乡插队的知识青年捡到一些陶罐和陶片,带回兰州,送给在考古队工作的亲戚鉴定。几天后,甘肃省文物考古队便派人实地查看。于是,被称为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火烧沟遗址就这样被发现。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到省上组织人力发掘时,清泉公社中学已经落成。因此,火烧沟遗址发掘工作在中学周围白土梁、骟马城、惠回堡一带展开。据推测,遗址中心或许就在清泉中学下面。目前,学校已经另寻新址,这里全部成为文管所办公地。我们到达时,阴云密布,冷风嗖嗖,微雨飘洒,已经搬空的学校旧地显得有些寥落。学校院墙东边,就是承载过多少年史前文化生活的台地。火烧沟周边,是直扑祁连远山的广阔原野。遥想当年,先民以白杨河、骟马河为生命摇篮,狩猎,耕作,放牧,冶炼,雕凿,制陶,酿酒,无忧无虑地营造出这方水土的人文气息。时过境迁,这些当时的大地主人无声无息地走进岁月深处,留下长满杂草的古老河床和荒凉萧索的台地,只有俯拾皆是的破碎陶片仍然执着地跃闪着历史长河中特定时期的燧影和繁荣。(图0-17)是的,就在这片曾经布满古坟堆的地方,在这曾经萦绕着朗朗读书声的地方,在这至今仍然响彻隆隆机动车声的地方,曾经产生了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

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发掘清理上、中、下三层墓葬,发现上面一层主要是魏晋墓和汉代墓,中间多是汉墓,最下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火烧沟文化距今约3700年,大概与夏代同时。就是说大约从夏代开始直到汉代,就一直有人在这里生活。

考古资料显示,火烧沟是夏商时代重要冶炼中心,在甘肃省早期古遗址中发现铜器和出土数量最多,达200多件,远远超过全国各地夏代遗址出土铜器总和。在清理的312座墓葬中,106座有以模铸为主的斧、镰、镢、凿、刀、匕首、矛镞、钏管、锤、镜形物等铜器(青铜数量超过红铜)。专家认为,当时火烧沟遗址的铜器制造技术在全国最先进,一件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铜箭镞石范是我国时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数量较多,纯度很高,显示出黄金制造的高超水平。

火烧沟人还能冶炼其他合金。考古学家认为,火烧沟文化中的铜器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因此位列全国100个“最具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之一”。

火烧沟文化的彩陶、石器也很有特色。彩陶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是四坝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器形有双肩耳罐、双大耳罐、带盖球形罐、鹰嘴壶、三狗方鼎、四耳罐、单耳罐和盘等,图案花纹各异,极具艺术性。20多只陶埙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一种吹奏乐器,极富特色。墓葬男女装束、发饰、发具等多为游牧民族风格,且佩戴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表明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推测,火烧沟文化创造者大概是古代的羌族部落。

火烧沟彩陶花纹多以直线构成。以蜥蜴纹从写实到写意的系列发展过程更有特色。大家就此展开讨论。据刘学堂教授介绍,新疆小河墓地发现了与蜥蜴有关的墓葬风俗。或许蜥蜴也将成为玉帛之路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符号,刘教授会不会谓之“蜥蜴之路”?

我能看清大地的模样

但无论怎样努力

都不能看清历史的模样

河西走廊,一条天然的文化通道

文明的力量怎样互动?

干涸的土地下

隐藏了多少神秘的微笑和无奈的哭泣?

历史文化

从来不会如此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