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东灰山,西灰山2

沉浸在这份清凉里,谁能想象到刚刚还在承受着东灰山烈日的炙烤!

扁都口曾无数次出现在史书及相关文献资料中。2010年9月,我曾与刘炘、李仁奇先生穿越其间,到达海拔近4000米的俄博。今年再次考察这条古道,最远到达石佛寺。返回路上看到大沟、小河、牦牛群。作家王登学说他的父辈曾见过激烈猛进的扁都河浪涛汹汹。把历史推远点,是法显、隋炀帝、哥舒翰他们;再远点,就是前来纳凉采风的东、西灰山人了。他们生活的时代,扁都河必定饱满,**,勇往直前,以大写意的手法创造丰沛生动的历史。致敬!

考察扁都口,只是走马观花,大概了解山脉走势及地理环境。因为时间紧,我们不能前往踏勘历代驻守扁都口的军事重地——永固城,只好站在路边眺望一阵。永固城地处祁连山北麓,焉支山西侧,西汉初,匈奴将月氏东城建为单于王城,供老上单于巡幸时居住。前121年,霍去病率骑兵突袭单于王城,将匈奴逐出河西。354年,前凉王张祚在此置汉阳县,以守牧地。362年,前凉张玄靓置祁连郡,管辖汉阳、祁连二县。北凉时叫赤泉,北魏时称赤城戍,西魏则叫赤城,北周改为赤泉,隋朝为赤乌镇,唐初建军事据点,名为赤水守捉城。706年扩编为赤水军,移驻凉州,此地仍为赤水军的重要守捉。728年,赤水军守捉更名为大斗军。宋代,甘州回鹘曾作为临时都城。1671年,清廷大力修筑城池,定名永固,又在此处设置永固城协,派驻副总兵,辖甘州城守营、山丹营、洪水营、大马营、黑城营、梨园营、硖口营、南古城营、马营墩营、定羌庙泛等。

下午,太阳更毒,更猛,热气蒸腾。我们继续考察西灰山遗址。汽车走一段有绿树掩映的柏油路,便拐进坑坑洼洼的乡村道路。再走一阵,简易的村道也消失,只有文管所汽车在戈壁沙滩上轧出的便道。路面中时见流沙堆积,大车过去不,我们顶着烈日,冲破地面热浪,徒步前往。这种单调的行走往往让人忘却时间,恍惚间不知今夕是何年。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这样行走在古道上,充当物质、文明交流的使者,前赴后继,绵延不绝。不身临其境,怎能体会到旅途艰苦和历代文化使者的伟大!

西灰山遗址在民乐县李寨乡**地村北3.7公里处大都麻河下游西岸的高台地上,东南距东灰山遗址10公里,南北500米,东西300米,在平坦的戈壁滩上凸显出来。刚踏上西灰山缓坡,就能看到**在地表上的夹砂红彩陶片、石斧、砍砸器、刮削器、陶纺轮残部等。每个人都低头,躬身,寻寻觅觅,客观呈现虔诚朝拜的姿态。(图0-15)遗址东边,源自祁连山的大都麻河自南向北流淌,冲刷形成断面,暴露出0.5~2.7米文化层,发现骨锥、铜箭头、炭化麦粒等。经考证,西灰山与东灰山相同,属四坝文化。

这是一条穿越戈壁滩的古河道

它源自祁连山

哺育过一代又一代西灰山人

或西灰山人的邻居、敌人

它像一条柔韧的银线

串起西灰山人前前后后的岁月

如今,我们面对的只是一条干涸已久的河道

及散落乱石间的陶器碎片

马厂?齐家?四坝?或者其他?

王登学说今天是入夏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天。太阳暴晒,热力如箭,不断提醒我们这是酷暑季节的正午。遥远西边的一带黄沙,更加剧了我们对炎热的敬畏。叶舒宪先生却不知疲倦,辨认文物碎片,比较文化层,忙得不亦乐乎,似乎热浪与他无关。易华兄招架不住热风袭击,躲进安琪博士的伞里,窃取荫凉。

东灰山、西灰山隔着大都麻河,遥遥相望。因为断水,荒废多年。但根据周边地形和文物碎片还原5000年先民的生活状态并不难。那时,人们简单快乐,和睦相处,恋爱婚配,社会交往,解决争端……当然,这些生活细节得要用文学的方式去酝酿了。

上午考察东灰山

下午拜谒西灰山

史前人类在民乐大地繁衍生息多少年

嬉戏洪水河,大都麻河

然后卷起所有故事

远走他乡

只留下两座巨大的垃圾灰堆

真难为了这些寻找文化链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