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8月12、13日,羌中道大穿越

10、11日两天,参加“锁阳城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会”。12日晨,在微雨中向敦煌进发,越走雨越大,南边的乱山子隐罩在云雾中,显出少见的温和秀润。北边的戈壁滩则更像一川烟雨图。到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匆匆与吴三雄、孙志成晤谈工作,即启程向南。

离开敦煌,在G215线上疾驰。这条道路可通阳关、玉门关,不知走多少次。

过戈壁、沙漠,经鸣山子、阿克塞新县城,戈壁逐渐褪去,路边出现散落在簇簇骆驼刺和野草之间的大小石块。遥望烟雾弥漫的当金山口,开始215线上着名的十八里大坡爬升。这段路程,汽车将从海拔1680余米处沿笔直道路爬升到海拔2660米的长草沟,海拔落差竟达1000多米!

这个阿尔金山中的着名山口魂牵梦莹多少年,此次经过,却下大雨。后来,竟大雾弥漫,看不清两边!

古时从敦煌穿越当金山直通青藏高原。8世纪,吐蕃占领河西,这条路使用频率更高。当时敦煌冻梨深受吐蕃贵族男女喜欢。每年冬天,大量冻梨经此道运往逻娑(拉萨),这条绵长的道路曾被称为“香梨之路”。史料没有记载吐蕃人如何食用冻梨。甘肃民间至今有用炒面(炒熟小麦、青稞、莜麦、豆类等碾成的面粉)拌西瓜、冻梨食用的习惯,或许为吐蕃人所发明。2014玉帛之路考察团原计划要穿越当金山,然后沿德令哈一线东返;后来因为临时得知瓜州玉石山的消息,便临时改变路线。2014、2015我曾两度远眺阿尔金山、当金山,对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略有感知。这个县城位于甘、青、新疆三省交界处,东至燕丹与肃北县接壤,北依催木图山与敦煌为邻,南面赛什腾山与青海省毗连,西面芨芨台与新疆戈壁相望,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曾经“人迹罕至,飞鸟不驻”,但在古代,却因当金山口的独特地理位置,而为历代所重。当金山系蒙语“当根库特勒”的转译词,意为“独山口”,在阿尔金山与祁连山相连接处,海拔3648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宽处35公里,最窄处不足10公里,基本呈东高西低北西走向。当金山层峦叠嶂,山势陡峻,植被稀疏,纵横沟谷切割剧烈,当金山北坡陡峻,南坡相对平缓,地表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当金山垭口即便在炎热夏天也被积雪覆盖,是青海西部地区通往河西走廊和新疆要冲,丝绸之路南线羌中道的重要隘口,唐朝称为“匈门”,历代被看作“青海北大门”。如今,G215(甘肃红柳园-青海格尔木)与S305(当金山口-茫崖)公路由此通过。敦格铁路(敦煌—格尔木)正在修建中。8大雨大雾,汽车开灯在长草沟中前行。就是这条山沟把祁连山与阿尔金山分割开来。根据前人描述,路西侧耸立着阿尔金山山脉东段最高峰——海拔5798米的阿尔金山,但因为雨雾,一片茫然!

出山,雨虽小了,但天空灰蒙,似漂浮着沙尘。不过,荒原中的道路非常笔直,剑般插向天边。长坡相连,缓缓起伏。右边天际,似悬一片不规则巨大玉斧,那是苏干湖。驰骋许久,连续过两道垭口:青山垭口,3699米;嗷唠山哑口,3505。

进入柴达木盆地,两边荒原无边无际,至今可感“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凄凉景象。

到鱼卡,与羌中道主干道交汇。鱼卡山上有两座烽火台耸立。

羌中道经湟水流域、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东西横贯青海地区的道路。汉代因地属羌人,故名。羌中道以鲜水海(青海湖)为中心,东至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南),称河湟道;西至鄯善(治今新疆若羌),称婼羌道。屈原《离骚》中有“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句子,说明这条道路很古老。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归时依傍南山,经于阗(和田)、且末、鄯善,向东南经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欲从羌中道返回长安,在经婼羌至鲜水海一带再次被匈奴所俘。西汉出开河西4郡后,丝绸之路河西通道畅通,羌中道便成为河西通道的辅道,一旦河西通道受阻,羌中道便在沟通中西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东晋年间,河西走廊因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割据,丝绸之路改道青海西去东来。

鱼卡本来是一种捕鱼工具,用“削卡刀,卡刀”削割水竹竹篾而成:竹篾约五公分,两头削尖,中间削剐成半月状,捕鱼时候,将其两端捏在一起,在其尖端插上用盐水煮的半熟麦子,当鱼吃麦子时,卡弹开,绷住鱼嘴,将其抓住。羌中道由此西行,可通若羌,南行,经当金山进入河西走廊、新疆。这个地方取名为“鱼卡”,是否与地理位置有关?

鱼卡河流经其地。鱼卡河全场118. 63公里,源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大柴旦镇喀克吐蒙克山,开始南西西流,至马海滩出山区,逐渐转北西西流,经格尔木农场马海分场时河道分流多股,主河槽进入马海渠,出马海渠过小兵营注入宗马海湖。出山口前汇入鱼卡河干流较大支流有哈尔昆德、格奇策尔根、巴嘎拜勒旦尔河、伊克拜勒旦尔河和伊克策尔根河,出山口后,在小兵营有嗷唠河汇入。9鱼卡曾是乡,2005年撤销鱼卡乡,并入柴旦镇。我们过鱼卡,鱼卡河大桥,大柴达木湖,到大柴旦。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 ,青新(315国道)、柳格(215国道)于此交汇。大柴旦历史悠久,早在20000年前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现在,小柴旦便保留有旧石器文物遗址。

13点40分。我们在大柴旦县用过餐,继续东进。

下午,因为导航错误,我们穿越了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市区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市区以西40公里的柯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境内还有柏树山、黑石山水库、“外星人遗址”、怀头他拉岩画、“褡裢湖”等。

根据资料,怀头他拉岩画位于怀头他拉乡西北约40公里处的哈其切布切沟怀头他拉岩画内。岩画创作时间大约在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表现内容包括动物、人物、狩猎、放牧、植物、舞蹈以及**等内容。

德令哈是南丝绸之路主要辅道,也曾是吐谷浑生活地。吐谷浑(285―663),亦称吐浑,是西晋至唐朝时期活动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为阿柴。吐谷浑王城──伏俟城又称铁卜加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菜济河南,东距青海湖约7.5公里。早期吐谷浑人信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吐谷浑是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民族和国家,也有可能向临近地区渗透佛教。夸吕可汗曾遣使至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

2014年7月考察到西宁,参观青海考古研究所,发现很多丝绸之路文物均出自都兰。这次考察本来打算实地踏勘,但由于时间、路途原因,只能遗憾地遥望了。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全境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截至2013年,从吐蕃墓葬出土130种丝绸品,还出土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着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原本夜宿德令哈,看看时间尚早,便弛奔乌兰县。

乌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达木盆地东部,东邻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南与都兰县相连,西接德令哈市,北与天峻县交界。早在周秦时期,乌兰地区就是塞外羌人驻牧地。四世纪初,吐谷浑部迁至青海南部地区,随后向北发展,乌兰地区为吐谷浑属地。元宪宗三年(1253年)起,属吐蕃等处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东蒙古俺答汗第三次移牧青海后,不断有成批蒙古人移居青海,乌兰地区蒙古人逐年增加。清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巴隆部首领从东部牧业区招募汉族农民到乌兰地区进行农耕,并教当地牧民农耕技术。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建省,乌兰属青海省管辖。湟中、湟源、化隆等地的部分回、土、撒拉族农民,为抗拒蒋介石、马步芳横征暴敛,成批至都兰,形成希里沟、赛什克等小块农业区。

这天朝发瓜州,暮到乌兰,行程超过700公里。乌兰风大,凉爽,似秋天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