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8月12、13日,羌中道大穿越2
8月13日,自乌兰出发,经过茶卡盐湖,绕青海湖西南缘。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北魏时青海湖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 2013年8月,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48平方公里,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2014年8月,青海鸟种记录为222种,分属14目35科,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攻陷张掖,张掖太守乐庭环、尚将军及马云奇等要员和幕僚全都被俘。有名的和尚游大德同时被俘。吐蕃将乐庭环、尚将军等软禁在灌水(今临泽县黎园河)上游风景区,马云奇、游大德等押解到青海临蕃(青海西宁西多巴)。他们先被押解到青海湖北面,两年后又转至湟水河畔的临蕃城(西宁西多巴)。根据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诗稿,马云奇所走路线是:张掖—扁都口(大斗拔谷)—青海湖北—临蕃。进入大斗拔谷时,写有《至淡河同前之作》:“念尔兼辞国,缄愁欲渡河。到来河更阔,应为涕流多。”到达青海湖北部,又写了着名的《白云歌》,第一次用诗歌语言描绘出青海湖的壮丽画卷。到临蕃,他看到同僚成为俘虏,感伤不已,写了《诸公破落官蕃中制作》:“别来心事几悠悠,恨续长波晓夜流。欲知起坐相思意,看取云山一段愁。”他还给旧主写了一首诗《赠乐使君》:“知君桃李遍成蹊,故托乔林此处栖。虽然灌水凌云秀,会有寒鸦夜夜啼!” 1看到共和的地名,我想起唐朝在这一带进行的大非川之战。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与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作战。切吉平原位于青海湖南,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至碛石军,西至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赤岭,西北至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乃青海之要津。
663年,名将苏定方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就被派到安西,667年死于军中。裴行俭因反对册封武昭仪之事也被调出京城做安西都护,669年调回京都。这段时间,吐蕃于唐朝开始在青海、西域两边较量。吐蕃方面主要竞争对手是论钦陵。论钦陵,全名(噶尔·钦陵赞卓)吐蕃大臣、将军,姓薛氏,钦陵兄弟五人皆有才略,兄早亡,弟弟分别为赞婆、悉多、于勃论。他们的家乡在跋布川(又名匹播城),故址在今西藏琼结。《新唐书·吐蕃传》:“其赞普居跋布川或逻娑川。”吐蕃前都城,后迁至逻些。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地处喜马拉雅山北坡、西藏南部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琼结河谷地带,全县地形三面环山。物古迹众多。那里除了孕育出赞普王族,还有噶氏家族。其中奠基基业者是钦陵之父禄东赞,其人“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曾赴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650年,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继位,禄东赞摄理政务。667年,禄东赞去世,钦陵掌握朝政。吐蕃语称宰相为论,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论钦陵。670年四月,钦陵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联合于阗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切断唐朝到西北一线以至中亚交通。此前,吐蕃击溃吐谷浑,进逼河湟。唐廷从朝鲜战场调薛仁贵、郭待封征吐蕃。672年四月初九,唐朝以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领兵5万反击吐蕃军,借护送吐谷浑主回国名义率兵五万征伐吐蕃。唐军出发地点当在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薛仁贵率军经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这年八月,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县切吉草原)。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喀拉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吐蕃也早有准备,钦陵亲自从安西移部青海,统所部四十万大军驻扎于大非川西南,以逸待劳。两军在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今海南境之黑海),以待后援。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领所有军队辎重向乌海而进,欲争功。中途被钦陵率二十万蕃军截击,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率部急退大非川。钦陵集兵四十万围杀,以绝对优势大败唐军,薛仁贵“与钦陵约和而还”。
此战虽然名为“大非川战役”,实际上胜败决于乌海。乌海(托索湖)自古就是青藏高原上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经过这里,这里海拔在4000米左右。薛仁贵此战已获先机,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唐军由胜转败。此战,吐蕃军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给不畅,尤其军中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终陷败局。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与大唐分庭抗礼,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
大非川之战后唐军守河源(位于今青海省东北部)。
唐朝时娄师德曾在西宁、平安、乐都、兰州等地“知营田事”。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早年以进士及第授江都县尉,累次迁官至监察御史。674年,他以文官从军向西讨伐,屡有战功,迁官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乐都西南)司马,知营田事。678年春天,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乐都)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吐蕃闻讯,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乐都南)交战。九月,李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十八万抵青海湖,钦陵率军迎战。唐军前锋部队打败,刘审礼战没,李敬玄“狼狈却走”,屯兵承风岭(今拉脊山一带),靠泥沟而守寨。钦陵指挥蕃兵从高岗往下攻打,唐寨岌岌可危。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袭击吐蕃营寨,惊退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返回鄯州。唐朝派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去讲和,钦陵派弟弟赞婆在赤岭(今日月山)迎接这位唐使,并相约互不相犯。唐高宗迁娄师德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为抗蕃名将。679年二月,芒松芒赞去世,钦陵与芒松芒赞之子器弩悉弄舅父麴萨若拥立器弩悉弄为赞普。680年,吐蕃军进攻河源(青海省东部),被唐将黑齿常之率军击退。黑齿常之经略河源,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战守有备。681年,论赞婆率军3万屯良非川,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率3000骑兵在良非川(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入寇河源军(唐朝驻军之一,军治在青海西宁附近),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青海湟源南)相遇,唐军八战八捷。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在河源一带共御吐蕃。690年,升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知营田事,他主管营田十余年,积谷数百万斛,得武则天嘉奖。692年,拜夏官(兵部)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武则天又任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部)、怀远(今地不详)等地军队及河、兰、鄯、廓等州(兰州以西、青海湟源以东地带)的检校营田大使。后又内迁秋官(刑部)尚书,转左肃政台(即御史台)御史大夫。696年,钦陵同弟弟赞婆统兵在素罗汗山(今洮州一带)遭遇前来征伐的唐军。开战前,唐军统师王孝杰曾致书钦陵,并赠以粟米、蔓菁籽各一袋,书信声称:“吐蕃之军旅如虎成群,如牦牛列队,所计之数吾亦相当。谚云:量颅缝帽,量足缝靴。……天降霹雳,轰击岩石,岩石再大岂能相比?”钦陵复信答道:“小鸟虽众,为一鹰隼之食物;游鱼虽多,为一水獭之食物。麋鹿角虽多,岂能取胜;牛角虽短,却能取胜。松树生长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纵然宽阔,一(扌庹)之革舟即可渡过。青稞稻米长满大坝之上,却入于一盘水磨之中。星斗布满天空,一轮红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烧光高山深谷之所有果木树林;一股泉水源头爆发山洪,足以冲走所有坝上的果木树林。满地土块之中,若使一石滚动,请观此一石破碎,还是巨大土块破碎?……你们之军旅实如湖上之蝇群,为数虽多,不便于指挥,与山头云烟相似,对于人无足轻重也。吾之军丁岂不是犹如一把镰刀割刈众草乎?牦牛虽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难道不能致死乎?……”双方交战,唐军大败,王孝杰被免为庶民,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697年,娄师德复官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698年,迁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次年,官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依旧充陇右诸军大使,专掌招抚吐蕃事。699年八月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