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2月8日,吉兰泰盐湖,罕乌拉山,烽火台

阿拉善左旗西南、西北和东北分别绵亘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境内还有亚玛雷克、本巴台沙漠,总面积居国内第二、世界第四。

清晨9:02出发,驶离城区不久,汽车在延展于戈壁荒原间的巴吉公路上驰骋,宛如渺茫大海中孤舟飘**,甚觉卑微。

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所长张文彬兄经常跑牧区,懂蒙语较多,可以解答不少地名问题。这位北方汉子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写诗歌、散文。他理智而不失热情,将科学知识与浪漫思维协调得很好,一边沉着驾车,一边介绍远山和近滩名字、地理特征、承载植物等等,都是我很想知道的内容。

查哈尔滩分布着沙冬青、白刺、沙葱、沙枣树、变异黄芪、沙蒿等植物。柠条,也叫毛条,蛋白含量高,骆驼吃后抓膘快。变异黄芪较为特殊,又称为“疯草”或“醉麻草”,羊吃后长膘块,但长期食用就会中毒、上瘾,被醉倒、甚至醉晕。想象山羊、绵羊迷醉后摇摇晃晃的憨笨状态,不禁哑然失笑。

途经几片有大小驼群游牧的荒草滩,我们停车美美拍了一阵。阿拉善双峰驼一年四季习性不同,牧民一般在每年5—11月放驼,11月牧民开始骑着摩托车找驼驼收群。驼驼习惯了摩托车,看到牧民骑着骆驼来,竟然被吓跑。每峰母驼每两年产一次羔。阿拉善双峰驼基本为纯色,骆驼毛色与其父母毛色并无明显联系。有时两峰棕驼会生出一峰白驼,而两峰白驼也会生出一峰棕驼。这种现象目前尚无科学解释。骆驼很少生病,5岁时成年,寿命为23年。阿拉善骆驼中,跑的最快的当属罕乌拉骆驼,每次赛驼大会都获得第一、第二名。

张文彬兄提醒不让靠近,因为大多数骆驼未经**,会踢人。

罕乌拉山在遥远的西北边,随着荒原起伏,不断冲**我们视野。“乌拉”蒙古语意为“山”,“罕”与“汗”只是翻译方法不同,都有神圣、天之意。

前行一阵,东北边浮现红色地平线。那是乌兰布和沙漠。乌兰布和系蒙古语,乌兰,红色;布和,公牛,合起来就是“红色公牛”,形象地概括了沙漠性格特征。古时黄河(河水)曾从狼山脚下流过,并在河套西部形成屠申泽,而这里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秦汉时狼山还林木葱翠。北魏时河套西南开始出现沙漠,到宋太宗时已“沙深三尺,马不能行”,后来演变成乌兰布和沙漠。沧海桑田,令人嘘唏。

尽管“红色公牛”侵占绿野,但沙漠中至今仍有200多处大小湖泊,生长着甘草、花棒、麻黄、锁阳、沙棘、梭梭等多种植物。

从吉兰泰到磴口的古老驼道经过这片沙漠。张文彬兄说梭梭林面积较大,林荫蔽日,骆驼穿行其中,从远处很难发现。由于地处沙漠腹地,人迹罕至,古道遗址随处可见。

我们考虑到车况,不敢贸然翻越大沙丘,便直接驰往吉兰泰盐湖。这个古老盐湖坐落在巴彦浩特镇北102公里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贺兰山与巴彦乌拉山之间的冲洪积扇上,出产食盐俗称“吉盐”,以颗粒大、杂质少、味道浓闻名于世。“吉兰泰”系蒙古语,意为六十。盐湖盐层覆盖面积60平方公里,又说周围六十条河流汇入。吉兰泰盐池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年的先秦时期已采盐食用。我推测,西汉政府与匈奴纠缠不休,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争夺盐。唐代时名为温池。以后又名为达布苏、吉兰泰淖尔、陶力淖尔等。乾隆元年(1736年)盐场开始大规模开采,五十六年准许积盐内运,通过盐道到磴口,过河继续驮运,经鄂尔多斯往山西、陕西,或水运经过包头进入山西、陕西。盐湖原系阿拉善和硕特旗王爷产业,1950年收归国有,1953年成立国营吉兰泰盐场,1958年成立积盐湖发展指挥部,大规模生产。1968年盐湖通了铁路、公路,开采量大增。上世纪80年代,盐场建成第一个机械化湖盐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湖盐生产基地。目前,盐场原盐产量达100万吨,占全国工业用盐的二十分之一;精盐产量达20万吨,是全国食用盐产量的十分之一。

吉兰泰盐湖是戈壁草原、沙丘环抱、呈北东—南西走向的椭圆形盆地。吉兰泰镇就镶嵌在盐湖中,道路和建筑物都比较古旧,处处透露出古老悠远的历史气息。我们在吉兰泰盐化集团与当地小说作家黄聪汇合,由他做向导,参观盐湖及开采、精选、制盐等生产流程。镇子不大,汽车很快就到盐湖边。因为运盐车长期碾轧形成的路上,坑坑洼洼,前面有汽车经过即扬起白色碱土,弥漫一片,看不清方向,只好停下。拐到立有“盐根”石碑处的盐湖码头处,风虽然瘦硬如铁,但空气清明。黄聪父辈也是民勤人,他用标准普通话煞有介事地介绍有关盐湖的种种。盐根混在堆垛盐料中,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盐根俗称青盐、玻璃盐、水晶盐,产于盐湖深部,矿床地方最厚处大约10米,最薄处也有1米,块大、结晶休透明,是制造光学仪器的原料,还可制成工艺品,也是中医、蒙医、藏医的重要药材。盐根不可再生,因此珍贵。吉兰泰有全国最大的胡萝卜素生产厂,其原料是从盐湖卤水中生产出的“卤虫”,这是一种红色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盐根”、“卤虫”让大家长了见识。

然后到采盐区参观。盐湖湛蓝,与天同色。冬天,没有生产,采盐船和盐湖都静悄悄地休眠,只有携带咸味的大风肆无忌惮地猛吹。采盐船采用直链吊斗式,形同采沙船。据说操作采盐船的清一色全部是女性,每艘船2人, 24小时轮班,节假日不休息,只有冬天最寒冷时放徦。而以前全部是男子涉入湖水作业,因长年累月浸泡、腐蚀,身体严重损伤。毫无疑问,古代,这种苦力最早都由战俘、罪囚犯等人来承担。

关于盐湖,有两则传说故事。有一对蒙古族恋人在湖边放牧,小伙子取水时不慎失足丧命,姑娘在湖边哭七天七夜,晶莹泪花凝结而成盐粒,于是湖水变成盐湖。另据说,一位名“吉兰泰”的老人放牧到巴彦乌拉山麓,发现茫茫湖泊,后人便以老人名字命名。

我们还参观了加工区和盐场。整体印象是涩白、寒冷、清澈、碧蓝、壮观。而那些废弃的冷铁设备、采盐船,在刺骨寒风中呈现着另类剽悍。

碱土飞扬,寒风冷峻

古老的吉兰泰盐湖在休息

而这般采盐船已退休

春回大地地

当年轻的女司机们架船出工

它只能回忆每一个盐碱水浸泡的日子

汉唐以来,或者更早更还时候

战俘,罪囚,苦工

在大号蚊子与监工皮鞭、刀剑下

泡破双腿,泡完一生

而洁白如雪的盐

随驮队走向哈密、三盛公、磴口

有的过了黄河,有的顺流而下

带着沙蒿、蒙古扁桃和鸿雁、地雀的嘱托

当然,也有长城、烽燧的平安信息

融进四面八方的肌体

面对这艘最近的废船

我忽然起漫长岁月中抛光打磨的盐工

他们如何从远方来

又如何永远离开这片盐泽地

是谁不断鞭打他们的肌体

又是谁让他们燃起爱情之火

天蓝地静风清

我读不到古代盐工的伤悲

只愿这废弃的采盐船

能在博物馆里安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