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酸 辣 准 记 者

在我的心目中,记者应是正义的化身,民众的代言人,党和政府的亲民使者。在这庄严的记者节里,作为一名曾经的准记者,抚今思昔,感概万千。

那年,我在一所高中学校任生物老师,下课时,听学生议论某小学开挖了一口黄鳝池,为节约养殖成本,学校发动小学生捕捉蝌蚪代替饲料,听毕,我心里一阵沉重,课余时间到实地看了看,池面上果然漂浮着零星的死蝌蚪,职业的良知驱使着我,连夜写成一篇《怎能让学生捕捉蝌蚪?》,第三天,县广播站即播出,那所学校闻错就改,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自此,我与新闻写作结下了深深的缘。课余时间,我夹着一只小包,奔波在区、乡、村之间,寻觅着我所需要的素材,体裁也越写越宽,从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写到言论、科普作品,每年发稿都在30篇以上,多次获得市、县宣传部门的嘉奖和表彰。

名气渐长,找我的人就多起来。我深知弘扬主旋律是新闻工作的方向,揭露阴暗面鞭挞假恶丑只是一种补充,但我架不住一些受害人的诉说,自觉不自觉地向丑恶现象开战,先后写成了《寿县双桥农技站出售过期农药,农民叫苦不迭》、《青莲乡石塘村农村用电收费高》、《乡镇购买小汽车利少弊多》等几十篇批评稿,播放、刊载后引起轩然大波,有的被领导批示,有的被“两办”转载,其结果是,该处分的基本不漏,该纠正的都得到了纠正。虽然,我受过他人的讥讽,看过别人的白眼,挨过长辈的斥骂,但心底坦然,我没有企图没有杂念不为泄愤更不挟私报复,只是尽了一个能拿得动笔有良知的人,应尽的义务。无私才能无畏,心静才能步轻,20多岁的我,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懵懂,毫无惧色地徜徉在新闻小道上。

进入21世纪,随着工作岗位的调整,被埋在文山会海中的我,自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写新闻稿,几近停笔。有趣的是,2003年我写的《村务公开栏应及时更换内容》被省、市党办刊物采用,让县、乡着实忙活了一阵子,这是我最后的一篇批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