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金银铜铁锡
旧时的武汉三镇,是小商品的海洋,也是小手工业者的天堂,大街小巷,无处不见他们整日忙碌的身影,亭午晨昏,无时不闻他们的加工声、呼唤声、吆喝声。人们相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论贫富贵贱,其日常生活都与这些匠人们的手工技术和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有首武汉歌谣,专门唱“金银铜铁锡”五大匠:
金匠,金匠,打个金杯送皇上;银匠,银匠,打个银簪送娘娘;铜匠,铜匠,打个铜盒送丞相;铁匠,铁匠,打个菜刀送婆娘;锡匠,锡匠,打个锡壶送男将。
由梅长林老人传唱。
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是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五金匠人位列“民间十八匠”之前,为坊间所熟知。然存世量的多寡,内在价值的高低,都显现了占有者,使用者的尊与卑。
金匠:从事黄金饰品、制品加工的手艺人。黄金是金属中最稀有、最珍贵的金属之一,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财富的代名词。
银匠:制作、加工银器和银饰的工匠。白银虽与黄金相对而称,但其价值却远不及,民间使用银饰品、银制品不为少见,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铜匠:这是一个古老的行当,旧时的铜匠分为“生铜匠”和“熟铜匠”两种,“生铜匠”以浇铸铜器为主,“熟铜匠”以加工铜件和维修为主。武汉传统铜制品在清代就很有名,汉口至今尚存“打铜街”,高洪太的铜锣,洪亮悠长,声震四海。
铁匠:铁外表灰暗,容易锈蚀,大多用以制作日用器具,如铁锅、菜刀、剪子之类。婆娘,一般指已婚的女人,带点贬义;家庭妇女做饭弄菜离不开菜刀,故而送“婆娘”。
锡匠:指从事锡制品加工和焊锡工艺的匠人。锡,熔点低,易于加工,透气性好,素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之美誉,所以多用其制作各类容器,如茶罐、酒壶等,男人使用较多,故而送“男将”。“男将”是武汉方言,系“男人家”的合音快读,一般泛指成年、壮年的男人,也有指自己或他人老公的。
明清之际,随着汉口的日渐繁荣,周边许多地区的匠人陆续云集于此,他们在此卖艺讨生,走街串巷,开店设行。生根发芽,尤以黄陂一带的匠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世传“无陂不成街”的说法,主要指黄陂籍的手艺人多。
技艺逐步提升,分工日益精细,三百六十行,尚不能包括所有行当,于是久而久之,人们把这些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所从事的行业统称为“九佬十八匠”。“九佬十八匠”是能工巧匠总的泛指,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九佬”指的是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十八匠”则指“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弹篾染画雕,酒箍皮”等匠人。
为了全家的生计,除了逢年过节有限的那几天,匠人每日都在忙碌着,唯有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个例外,这一天所有的手艺人都要停业休息,参加旧时武汉极富盛名,极有特色的“天齐会”。说“天齐会”是个宗教节日,还不如说是手艺人的节日。
“天齐会”祭祀东岳大帝,即泰山神,传说其为冥司之主,掌管人间生死,收人魂魄,北宋大中祥符四年被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民间自三月中旬起,便开始在东岳庙前搭台唱戏,举办各种活动。至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隆重热闹上升至极点。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就有描写:“岳神诞日进香来,人海人山挤不开。名是敬神终为戏,逢人啧啧赞徽台”,热闹壮观,可见一斑。
汉口东岳庙在今利济巷前,逢天齐会期间,人潮汹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互不相让,至于对岸的武昌场面就更大了。清同治八年《江夏县志》载:“天齐会中,远近居民先期悬榜演剧。届时,士曹燃烛,铙铎步虚声不绝。市中百戏遝陈,观听骛集。”武汉书业公会1920年出版的《汉口商号名录》附录有《汉口指南》,其“汉口岁时记”一节中记载:“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诞辰,以大东门外大东岳庙香火最盛。男女祀神者,便游洪山”,人们一边赶会拜神,一边游玩洪山,暮春时节,大好春光。
匠人们和各行会搭建了祭祀朝拜、酬神唱戏的舞台,老少人等纷至沓来,凑热闹,赶场子;红男绿女则借此时机,窥花观蝶,谈情说爱,把它变成了一个民间狂欢节,这就是武昌独有的“甘蔗节”。
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钱多吃甘蔗,钱少吃麻花。
选自徐明庭主编《武汉风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9 月)之《武昌旧俗甘蔗节》。
“甘蔗节”之习俗相传起于元朝末年,《武昌区志》载:元末农民徐寿辉在鄂东蕲水(浠水)起义称帝,派邹普胜智取武昌,约定城内接应者手持甘蔗为号。邹部入城后,见手持甘蔗者或门前有甘蔗渣的人家,概不侵扰。此后,武昌民间遂流传此日吃甘蔗可“得福消灾、清火明目”之说,“甘蔗节”因此而兴。这天买甘蔗的人特别多,价钱自然往上涨,钱少了,就只好买便宜一点的麻花吃了。
武昌“甘蔗节”是地方上独有的习俗,1938年4月,武汉警备司令部以“国难严重,空袭时闻,为策人民安全起见”,明令禁办庙会。当年10月,日军进入武昌,迄后,“甘蔗节”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节日一直未能恢复。
民间有“各行各业,无祖不立”的说法,工匠信仰以崇拜各业祖师爷为主,如铜匠、锡匠、铁匠敬奉李老君,木匠、泥瓦匠、石匠敬奉鲁班,剃头匠敬奉罗祖,画匠敬奉吴道子,纺织业敬奉黄道婆、织女,裁缝敬奉黄帝等。祖师爷或直接、间接地开创扶持过本行业,或因很有名望而被后人强行安上。学徒时入门要拜师,即拜拜师先拜祖师爷。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武汉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立足,匠人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加入行帮,以求庇护和发展。旧时武汉行帮有三种组成形式:一是以籍贯地为名,如福建会馆、宁波会馆、广东会馆;二是以行业为名,如营造公所、盐业公所、钱业公所等;三是以祖师爷、神灵为名,如雷祖殿、鲁班阁、三皇殿、轩辕殿等。1929年根据国民政府有关规定,全部依法改为同业公会。至1948年5月,汉口的同业公会达到227所,武昌约有80所,汉阳约有32所。
各行帮有合作也有竞争,甚至有激烈打斗。过去武汉独有的风俗“磨子会”,表面上是迎神赛会,实际是各行帮展示实力的窗口。磨子会每年从五月初一玩到十五,历时半个月,共奉48坛,各行有自己的磨子菩萨,依据行业起名,如豆芽菜行供的叫豆芽磨子,生漆行供的叫生漆磨子、药材行供的叫药材磨子等。迎赛菩萨时,表演者手擎坐有磨子菩萨的神轿,神轿之中或加铁板,或压磨石,五百斤为准,所到之处,燃放鞭炮,表演者则随着鞭炮声旋转直至鞭炮声结束,此活动完全靠手臂托举,且时间长,具有强烈的“斗狠”色彩,非常彪悍。
武汉曾是我国中部传统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曾涌现出无数个优秀的匠人,他们编织了生活,缔造了历史,为我们吟诵了一个又一个人生故事……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东岳庙在长春观到洪山之间 《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磨子会”盛况《点石斋画报》“赛会奇观”,匠人们高举本行的磨子菩萨,随着鞭炮声在不停地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