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六渡桥和龙王庙
来到六渡桥,一看冇得桥,不晓么板眼,偏要这样叫。还有龙王庙,也是冇得庙,小河连大江,洋船呜呜叫。
由徐明庭先生传唱。冇得,武汉话,没有。板眼,原指戏曲、民族音乐的强弱节拍,武汉话有“规矩、办法、本领”等意思,此处为“原因”。
六渡桥无桥,龙王庙无庙,有意思。
要说六渡桥,先说玉带河。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捧出个汉口来,新兴的汉口得天时,占地利,烟树人家,旖旎繁华,为“天下四聚”之一,然时而泛滥的后湖之水却给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人称“袁公堤”,其取土处凹陷成河,堤後有堑,环绕如带,故名玉带河,又名“官港”。 玉带河上引汉水灌入,下至堤口入江,为方便交通往来,人们先后在河上修有桥梁三十余座,六渡桥就是其一。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范锴所着《汉口丛谈》一书对当时汉口的“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录有一首竹枝词云:“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里面隐含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我们今天是无法探知详情了,但“六度桥”却是“六渡桥”的最早记载,有趣的是,这一座见过故月未见今月的小桥,且有“六度桥、六渡桥、六道桥、陆渡桥、六斗桥、绿豆桥”等多种写法,地名由来也诸说不一。
六度桥 因附近的六度庵而得名,这恐怕是最经得起推敲的说法。“六度”本是佛家语,即六波罗密,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方面修炼,到达彼岸。玉带河上有不少因附近庙观名而得名的桥梁,如因玉皇阁(今利济路中段)而得名的玉皇桥,因宝林庵得名的宝林桥,因广益祠得名的广益桥,六度桥也是如此。在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刊印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灾异”卷中,叶调元在一首诗中自注:“自上堤自在庵至下堤六度庵、会馆约十余所,雕墙好宇,悉付风涛,神像落水,以绳系之”。
六渡桥 “度”本多意字,在文言文中可与“渡”通用。后来人将“六度桥”写成“六渡桥”,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六道桥 有人说顺着数它是玉带河上的第六座桥,故名。徐明庭先生在《六渡桥旧话》(原载1992年版《武汉风情》)一文中说,此说纯属牵强附会,因为无论从东往西数,还是从西往东数,它都不是第六道桥。
陆渡桥 “陆”为“六”的大写,有人说按修建的顺序,它是修成的第六座桥。徐老也不赞同这一说法,第一,不符合事实;第二,为什么没有“伍渡桥、柒渡桥”,单单蹦出个“陆渡桥”?
六斗桥 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人们说这一带原来是湖淌子,臭水沟,有个遭业的太婆,儿子早年去世,剩下一个独孙子给人打工,晚上回家晏(àn,晚)了,淌水过河时,不小心失足淹死。太婆伤痛欲绝,为了告慰亡灵,她将自己家里仅存的六斗米全部拿出,发誓要募捐修桥,以绝后患。四邻八舍都很同情,也很感动,纷纷出钱出力,最后桥修成了,就取名“六斗桥”。 关于玉带河的风险,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杂记》中亦有诗云:玉带河边百万楹,北风吹水梦魂惊。可怜人逐波涛去,隐隐犹闻救命声。看来,传说不无根据。
绿豆桥 有人坚持说,当年修桥的太婆拿出的不是米,而是绿豆。所以叫“绿豆桥”。在老辈的口中,六渡桥读成“lóu 、duò 桥”, “豆”不读dòu,而读duò,说的时候,嘴巴还要略微嘟起。这样,老人们口传的有可能就是“绿豆桥”。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据徐老《六渡桥旧话》中说,相传桥边,过去是有大块的绿豆地,人们用收获的绿豆换米,自己却舍不得吃,有谣云:裁缝穿的衣裳破,木匠冇得板凳坐。莫看种的绿豆多,冇得绿豆熬汤喝。种绿豆的,热天无绿豆汤消暑降温,这首童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穷人的困苦和艰辛。
随着玉带河的逐渐淤塞以及汉口向北的大扩容,六渡桥一带相继为市,河没了,桥自然也就没有了。
现在的六渡桥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范围,并无具体所指。有条“六渡桥街”,在铜人像旁边,它只是一条窄窄的巷子,仅有5户门牌,可能是武汉市最短的小巷之一,不是通常人们口中的六渡桥。
六渡桥不长的历史,却见证着老汉口的辉煌与风雨。
这一带的建筑和街衢完全可以和租界比美,显示了华界民族资本的志气。南洋大楼曾是国民政府的办公地、全国的革命中心,民众乐园(新市场)多年来都是蜚声海内的娱乐中心,这里有红色的“长江书店”(初开堂),有日寇在汉最大的“慰安所”(积庆里),有日军的招待所和兵站(老远东饭店、后来的六渡桥百货公司、六门)……最使六渡桥声名远扬的还是它的百年繁华,在很长时间里,它都是汉口的商业中心,没有到过六渡桥,就等于没有到过汉口,人们都这么说。
旧时的中国多三庙:土地庙、龙王庙、关帝庙。有土的地方就有土地庙,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庙,有集镇的地方就有关帝庙。汉口旧为水乡泽国,因水而市,也因水而灾,故而少不了龙王庙。
此处的龙王庙指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龙王庙,原址在今武汉水运公司码头附近。汉水入江处岸陡水急,船多倾覆,旧时汉口沿河有八大险段,龙王庙名列其首。为祈求平安,人们只得求助于龙王爷,筑庙供奉。据《汉口竹枝词校注》记载,龙王庙码头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后有学者考证认为,龙王庙的出现,当在1708-1739年间。主神为东海龙王敖广,神龛两侧有一副对联:“千秋歌雨顺;百世卜澜安”,横批:“大庇天下”。 1930年,汉口市政府工务段为了修筑沿河马路,将龙王庙及其牌坊全部被拆。1931年武汉大水,又将其残存冲得一干二净,可谓是现实版的“大水冲了龙王庙”。这回的大水非比寻常,一淹就是两个月,迟迟不退,于是市面谣传纷起,说是拆庙惹恼了龙王爷,故而水灾暴虐。为让洪水早日退去,地方政府特请某高僧筑坛做法,时任武汉警备司令的夏斗寅还带头拈香叩首,岂料这位高僧法术不灵,出尽洋相后不辞而遁。着名报人蔡寄鸥作歌以讽之:“大善士,信神明;大和尚,现威灵;筑高台,念黄经……今日不退水,明日不退水,水晶宫里问龙王,不信龙王不讲理。台上法无边,台下水无涯,善男信女齐喧哗,和尚此时心如麻。丢了木鱼,丢了铙钹,脱了袈裟”(详见徐明庭《防汛险段龙王庙》,原载《老武汉丛谈》、崇文书局、2013年10月版)。
据徐老讲,此谣传唱于1937年,那时龙王庙连影子都没有了,所以说“冇得庙”。现今龙王庙已恢复重建,并已成为汉口的一大景观和防汛纪念地。
地处六渡桥的老远东饭店、即后来的六渡桥百货公司、六门 1931年大水,水淹六渡桥
八十年代的六渡桥
明信片上的龙王庙码头
1889年,龙王庙码头
阳夏战争中的汉口龙王庙。武档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