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家里的幺叔
我家里的幺叔数不清白,冇得大事不来做客。虽说是、虽说是亲戚又不认得,他们搳比亲戚还要亲热。伯伯和大大齐声喊稀客,这窦里的下下我也能稍许懂得,他们和伯伯搳是一样,都有一颗心啦还又红又热。
由徐明庭先生传唱。
幺叔:武汉有把堂叔、表叔统称为幺叔的,口语中一般不带“堂”字、“表”字。幺,yāo,小,但不一定是排行最末的。数不清白:形容很多。搳:方言,都,全部,搳比,都比。搳,用于动词读hā,用于表范围副词读hà。伯伯和大大:黄陂、红安等一些地方称父亲为“伯伯”,祖母为“大大”。窦里:里面。下下:道道,名堂;下,hà;武汉话有“下数”一词。稍许:稍微;许,xū。
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这个唱段,曾经广为传唱,其京剧原词为“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当时,社会上有人将这段唱词翻译成黄陂话来说念,受到了大人孩童的私下欢迎。黄陂话中的“白,客、得、热、说”等,都带有入声字的韵味,搞笑风趣,特色鲜明。除此以外,这个段子的流行还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们对“样板戏现象”的不满,厌恶文学艺术政治化,反对剿杀其他作品,唯我独尊的极端做法,渴望正常的、多样性的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
样板戏,也叫革命样板戏,其原作产生于文革前夕,改编确定于文革中,196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的消息,“样板戏”一词从此流传开来。样板戏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被列入者共有八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
那个年月,大街小巷“朔风吹”,男女老少“谢谢妈”,举国上下斗“鸠山”;大江南北唱“朝霞”……武汉坊间盛传这样的顺口溜:
七六五四三二一,人人头上插红旗。八亿人口八个戏,哆来咪发梭拉西。
由韩雨平提供。
此谣揭露和讽刺了文革时期,文艺舞台上百花凋零和“红海洋”的不正常现象。
人人头上插红旗,即指“红海洋”运动。文革初期,为了营造革命的氛围,大造革命的舆论,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涂写有革命口号、标语、伟人语录、画像等,同时,塑造领袖塑像,标语牌、印制图书、画像、像章等,谓之“红海洋”。八亿人口,当时全国人口为八亿多。
哆来咪发梭拉西:音乐唱名,自然大调式中的七个基本音级。
八个样板戏,外加一个“西游记”。
由葛亮提供。
此处的“西游记”,并非指中国传统名着《西游记》以及相关文艺作品。西,指诺罗敦·西哈努克(Norodom·Sihanouk)亲王,1970年3月柬埔寨朗诺发动政变后,其来到中国并长期居住,且受到有关方面的很高礼遇,但民间不少人对他的态度并不是很热情很尊重,多有微词。“西”游记,戏指有关西哈努克到处游玩的纪录片。
诸如此类的还有:
八个戏,三个战,西哈努克到处转。
由葛亮提供。
三个战,指当年能公开播映的三部战争片,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除此以外,普通百姓能看得到的电影就只有《新闻简报》了,《新闻简报》上常有西哈努克在中国四处访问游玩的消息,故曰“西哈努克到处转”。
后来又有《龙江颂》、《磐石湾》、《杜鹃山》、《平原作战》等类似样板戏出现,人们继续讽刺道:
一个女书记,站在高坡上,手捧红宝书,抬头指方向。敌人搞破坏,队长上了当,支书抓斗争,面貌就变样。群众齐拥护,队长泪汪汪,敌人揪出来,戏就收了场。
钢琴伴唱《红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