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爹爹婆婆下农村
一把锁、两把锁,把你抓到派出所;派出所,关了门,把你送到天安门;天安门,挂满灯,红灯、绿灯,爹爹婆婆下农村。
儿时习唱。
这是一首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武汉童谣。其内容东扯西拉,东(口款)西嗒,主旨不明,随口打哇哇,这是童谣常用的、比较典型的一种表达手段,最后一句提到了“下农村”的历史事件。
下农村,又叫“下放、下放农村”,就是将一部分有城镇户口的人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成为农业人口,其对象主要有“干部、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城镇居民”等。另外,一些到新疆、内蒙、云南等地的支边青年,也属于下放人员。
在50年代初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与户口管理政策以后,城镇户口成为紧缺资源, 成为农业人口的羡慕对象。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社会上曾有过三次下放**。
第一次是“百万干部下放”。随着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逐渐形成**,下放干部(包括知识分子)必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58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中提到,全国已下放和准备下放的干部大约有300万左右。
第二次是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其中有许多原本是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后又重新回到农村落户;城镇居民下放,指有城镇户口的居民被迫把户口迁移到农村,失去做城里人的资格,这是一种向下的社会流动。下放人员中也有年纪大的城镇居民,所以说“爹爹婆婆下农村”。
前两次有特定对象,范围有限,对整个社会震动不大,影响最大的还是始于1968年底的全国性下放运动。主要对象为涉及到中国上千万家庭的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也就是所谓的“知识青年”(简称“知青”)。1968年12曰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其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短短几年,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毕业学生走向了“广阔天地”,有“老三届”、“六九届”、“新三届”等说法。据有关资料,到七十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约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知识青年下放农村运动,终止于1980年。
小呀小儿郎,背着锄头出村庄,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社员说我懒,没有工分,饿呀饿断肠。小呀小儿郎,背着锄头出村庄,不是为镀金,不是为入党,只要队长说我好,招工回城,回城见爹娘。
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68页,徐金海搜集。 原附记 :60年代末期,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中有些知识青年年仅十四、五岁,尚未成年,正是上学求知识的大好时机,却要参加农业生产。此歌所记内容并拟《小儿郎》调,是对接受再教育的讽刺和否定。
《小儿郎》:即歌曲《读书郎》,《小儿郎》是其别称。作者宋扬,湖北汉川马口人。该歌曲作于1944年,面世后深受社会喜爱,唱遍了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还唱到了海外。
工分:曾在农村中通行的一种个人劳动情况记载,也就是所谓的“评工记分法”,每到农历年底,各生产单位按个人工分所得多少进行总核算兑现。当时农村流传有“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的说法。工分起源于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逐渐废止。
镀金:此处作比喻义,到某种环境中去深造、锻炼而换取的虚名。 招工:当时有一些专门针对知识青年的返城招工,但名额有限。
是时,一首名曰“我爱武汉的热干面”在知青口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毛钱。街头巷尾到处有,过早一碗蛮方便。芝麻酱香味在我身边飞舞,三把两样已经吃完。啊……,上海佬爱阳春面,川妹子爱担担面,要问武汉伢爱什么?我爱家乡的热干面。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梦中一捞又一碗。加点辣子胡椒面,捧在手里拌一拌。油盐酱醋一样不少,萝卜小葱星星点点。啊……,兰州人爱拉拉面,太原娃爱刀削面。最后用汤涮涮碗,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由袁厚翔提供。
此谣套用《我爱祖国的蓝天》曲调,重新填词,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即知识青年大规模下放农村那段日子。
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僻远的乡村,苦闷、彷徨、失落萦绕在心头,初尝人生艰辛的武汉知青只得用怀念家乡的小吃来表达乡思,排谴乡愁,寄托期盼,而吟唱最受大众欢迎的武汉热干面,就成了他们的精神会餐和情感寄托。
热干面,:武汉最具特色、最普遍的小吃,为我国“五大名面”之一,常用来“过早”,武汉日销近百万碗。当时,二两粮票一角钱,可买一大堆碗。芝麻酱是热干面最主要的、最关键的,也是最着特色的调料。三把两样:形容动作敏捷利索,样,此处读yān。一作三般两样、三把两下(hà)。一捞:加工热干面的一个程序,将准备好的熟面放入笊篱(旧时多为竹制)中,在开水锅里烫一下,然后捞起,放入碗中。涮碗:热干面吃完以后,还有些芝麻酱等调料巴在碗上,很多人习惯用开水涮涮碗,然后喝下。汤,指下面用的原汤原水。 另有一首同名歌曲,为知青传唱的另一个版本,除了热干面以外,还有一些武汉风味小吃、特色糕点,同样表现出对故土的由衷赞美和深切怀念。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角钱。小桃园为我炖鸡汤,五芳斋替我包汤圆。四季美汤包有汤有水,汪玉霞喜饼又大又甜。啊,啊,老通城豆皮香,老会宾包子鲜,你要问我爱吃什么,我爱蔡林记热干面。
武汉还有不少知青歌曲,有歌颂家乡的,有思念亲人的,有表达乡愁的,婉转缠绵,如今快成绝响了。
干部下放宣传画
知青下放宣传画
农村工分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