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笑得像粮票

一下子哭,一下子笑,两个眼睛换倒跳;哭起来像妖怪,笑起来像粮票。

儿时习唱。

前面亦作“一个眼睛哭,一个眼睛笑”。一下子:下,hà,一会儿。 换倒跳:民间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哭”对“灾”,“笑”对“财”,一哭一笑,自然是“两个眼睛换倒跳”,很形象的描绘。妖怪、粮票句:形容哭的样子像妖怪一样令人恐怖,笑的样子像粮票一样逗人喜欢。多见男生以此谣来嘲弄女生。

笑得像粮票,是武汉新俗语,形容人笑得好,也含有挖苦、揶揄的意思。随着粮票退出历史舞台,这句话现在很少有人说了。

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短缺,物质供应不足,中国社会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票证时代”,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粮票是用来购买主食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票证,故武汉有此俗语。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更不是唯一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美国在二战期间,因商品供应紧张,都曾发放过各种票证,其种类也不少,直到现在,个别国家仍然采用票证供应方式。

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除了各种粮油票外,食品类还包括肉票、鱼票、蛋票、糖票、豆制品票、糕点票,甚至蔬菜票等,日用品中的肥皂手纸、煤炭火柴、水瓶茶杯等,无一例外都要票;穿戴方面,除了布票、棉絮票以外,汗衫背心、毛线手帕等,都有相应的票证。还有些只印号码的票,叫“机动票”,其用途临时通知,比如过年时,3号票买二两黄花菜,4号票买三两木耳等。有资料说,1961 年,某城市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购买工业品,还有工业券,武汉人俗称“工分”,有些大件、贵重商品以及非必需生活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需要的工业券很多,买上一件。要好多家、好多人才能凑齐。

老婆婆,卖面窝,几多钱,买一个?三分钱,买一个,还要一两粮票哦。

由王琼辉提供。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在那个年代,粮票堪比钞票,有时没有粮票,拿着钞票也买不到食品。居民迁往他地时,除了转户口,还要转“粮食关系”,这是关乎生存的大事。粮食定量因年龄、性别、工种等有所区别,粮票按月发放。每月总有那么几天,居民要到粮店领粮票,有时粮店人员也到居民点上门服务。城镇居民买粮食,除了粮票,还要“购粮证”。

农村好,农村妙,农村吃饭不用票。

粮票主要是用于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所以说“农村吃饭不用票”。不过,这首童谣带有玩笑性质,正话反说。那时候城乡差别很大,政策积极鼓励城里人下乡,严加管控“农转非”,即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使农村人进城受到极大限制,其中粮油票就是最大的障碍。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就无法生存。

在一个以“一大二公”为特色的年代里,武汉一些街道也出现过“城市人民公社”、“吃大食堂”等所谓“新生事物”,不过时间不长便哑炮了。三年困难时期,全社会进入了节粮度荒年代,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被压缩削减,副食品包括蔬菜等也是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有时也无货供应。控制每天的食量,成了重中之重,很多家庭实行分餐制,各吃各的。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诸如“瓜菜代、人造肉、双蒸饭、粗粮细做”等各种应对粮油肉食严重不足的穷办法。

传统以米饭为主的武汉,那时细粮很少,大部分是粗粮,特别是有种红高粱米最难吃,又糙又涩口,传说是苏联人拿来喂马的。就这数量也有限,不够吃,人们就把它磨成粉子,搅成很稀的糊子,以水充量,坊间戏称“红糊子水”。还有莲子壳、干苕片等都曾用来当粮食,至于野藕带、野蒿子、老包菜叶子,干芋头禾等都成了人们腹中的佳肴,只要是能吃的,都是好东西。

有首“吃杂粮”的歌谣这样唱道:

洪湖水呀长又长,男女老少吃杂粮,吃了杂粮肚子疼,打起屁来臭死人。

由罗时汉提供。

面包成稀奇,蛋糕是补品,粮食不可能用来酿酒,喝酒也是一种奢望。凡事也有特例,困难时期中后期,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不收票的副食品供应,坊间统称为“高级食品”,实际上,所谓“高级食品”,只不过是一些桃酥、喜饼、水果糖之类而已,不过那时的确很“高级”。虽不要票,但价格很贵,有些甚至是票证供应的十余倍、几十倍。一个鸡蛋一元钱,一个喜饼五元钱,现在看来不贵,殊不知,那时一个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元,一个月赚的钱,只能吃三、四十个鸡蛋,七、八个“汪玉霞”。所以人们又叹道:“七级工,八级工,赶不上农民一担葱”。

这些高级食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望不可及。针对那些吃得起高级食品的人,民间又传出了讽刺歌谣:

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迷子进食堂,食堂冇得高级面,高级迷子进医院,医院冇得高级药,高级迷子过了脚。

由罗时汉提供。

迷,读méi 2;迷子,俗呼痴迷于某事的人,比如棋迷子,书迷子,舞迷子等。高级迷子,此处指生活状况较好,有条件经常跳舞、经常吃高级食品的人。过了脚:武汉话谑称死亡。

这首童谣,那几年各地普遍流传,有很多版本,韦君宜《思痛录》记录了北京流传另一个版本:“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食堂没有高级饭,高级老头上医院。医院没有高级药,气得老头要上吊。上吊没有高级绳,气得老头肚子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93 年,全国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等已无用武之地,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十年代的口粮标准

武汉市1962年职工副食品购买卡

朴素的生活

1955年,湖北省发行的第一套粮票

《武汉文艺》1960年第6期 [城市人民公社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