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激情教育中的纯真岁月

儿时的教育是深刻的,深刻到决不会因为你的成长成熟而完全消失,它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你,尽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

现在盛行“励志教育”。一根巨大的、无形的、亦不知源自何方的鞭子,在身后不断地鞭策着学童们,告诫他们要学会竞争,要努力拼搏,起跑线上不能输,任何时候都不能输,否则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是一种“**教育”。彷佛一团熊熊烈火,在炉膛里不断地燃烧,烧得人心潮激**,烧得人热血澎湃,烧得人相信一切理想和愿望都会成为现实,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尧为舜……纯真岁月,社会学校家庭,特别是老师,总是强调“现在学好本领,长大好接革命的班”,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学先进、学英雄、做好事,不做坏事”。

时势造就英雄,榜样人物一个接着一个,董存瑞、黄继光、向秀丽、雷锋、王杰、焦裕禄,还有刘文学等。武汉也出了个少年英雄叫吕锡三,1959年夏天,他在黄孝河为救落水小朋友而光荣牺牲,年仅13岁。他是我们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现在,武汉青少年宫还有他的塑像,江岸区还有“吕锡三小学(原安静街小学)”。

榜样中居然还有一位现实生活里未曾有过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小虎子”。小虎子是一个漫画人物,是个小学生,“中国少年报”每期都有他做好事的漫画,五幅画组成一个故事,有趣,我们爱看。相比而言,小虎子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学一些,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一个可以学到的真实人物。班上少先队成立了小虎子小组,专门做好事,大家抢着做卫生,擦黑板,还很认真地帮同学削铅笔、讲作业。

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光荣!少先队干部还兴佩戴“标志”,大队长“三杠”,中队长“二杠”,小队长“一杠”,我戴的是“二杠”,光荣以外,还有自豪。

小虎子漫画“大办钢铁”

在学校做好事还不够,有时还戴着红领巾到外面去做好事。

记得有个星期天,吃完午饭后,我带着几个同学步行到江汉桥帮别人推板车。那时,武汉三镇大量物质运输靠人力,靠人拉肩扛,街上的板车比汽车少不了多少。老江汉桥很陡,拖拉费力,需要人帮忙。我们象蚂蚁一样,人多力量大,帮人推车干得很欢。拉板车的人连声感谢,我说道,是雷锋叔叔叫我们这样做的。虽然个人没有留名,但还是把六渡桥小学的名字告诉了他,老师说学校可以告诉别人。

有些职业,武汉人称呼起来很有意思,比如把为汽车轮船拉客的叫“兔子”,把小买小卖的叫“贩子”,把替人挑担子的叫“扁担”,把帮人拉车的叫“绳子”。

过了一会,一个“绳子”走了过来,我这才注意到,有几个人拿着一头带有铁钩的绳子站在一旁,眼神不是很友善,原来帮人拉车上桥,一次可以挣五分钱,我们学雷锋却掐了别人的生意。“绳子”说,你们雷锋也学了,现在,哪里好玩哪里玩去。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教育反对读死书,提倡学习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使是小学,政治思想教育也十分突出,读报纸讲时事每天是少不了的。学校课程开得很齐很足,除了语文、算术以外,还有珠算、手工劳动、音乐、美术、地理、体育、历史、自然等。五年级,还开了门农业常识课,老师在黑板上教我们什么叫水田,什么叫麦子。小学高年级起,就有学工劳动,到工厂,到车间,我们就曾经到汉口电池厂劳动过,那时觉得劳动是一件愉快而光荣的事。

各种活动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和倾心的时刻总是闪个不停,什么“营火晚会、故事会、联欢会、足球篮球赛、科技小制作”等,六渡桥小学的学生足球队、乒乓球队都有点小名气。学校每年还要举行文艺汇演,各年级各班都有节目。在大礼堂的舞台上,曾经演过《逛新城》、《筷子舞》、《美丽的哈瓦拉》、《黑孩子杰克》等歌舞和小话剧。我也在上面露过脸,演过一个小节目,说的是一个小孩不爱惜树木,乱摇乱晃,导致花儿凋谢,枝叶落光。我演一棵“小树”,有几句唱,几个动作,演“大树”的是一个姓朱的同学。

由学生组成的汽枪队,是最引人瞩目的。汽枪射击比赛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我曾是当年的汽枪队队员。一般同学只能玩玩“麻雀枪”、玩具枪、喷水枪,而我们能玩“真枪”,汽枪队队员们真让人羡慕极了。

汽枪队是由一个名叫桂学森的老师负责,他把这支队伍带得有声有色有名气有影响。训练场地主要在大礼堂,大操场,练臂力、练姿势、练瞄准,“准星、照门、靶心三点成一线”,寒来暑往,很辛苦也很单调很乏味。我们参加过不少比赛,还到武昌那边比过。汽枪比赛有卧、跪、立三种射姿,有位姓尹的同学,在卧姿无依托1×10比赛中,打了93环,破了省记录,报纸都登了,学校给予了专门的表彰。后来我们还打过小口径步枪。

过去,六渡桥小学的大门正对三民路,好门面,很醒目。三民路连接着铜人像和六渡桥,这段路地处闹市,历来交通秩序混乱,人多车多,车行无序,人行无忌,人车相争,互不相让。每天中午放学,为了让住在对面的同学安全通过马路,值班的老师一边吹着“叫具”(哨子),叫来往的车辆停下,一边组织学生拿着短木棒在马路中间立起两道人墙,这时,过马路的同学便迅速而有秩序地从人墙中穿过,又安全又稳当。我参加过排人墙,排人墙的同学都是经过选拔的听话的好学生,当时,觉得又刺激又荣耀。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普及城市小学教育还是很尽力的,政策方面极少功利色彩,对贫困学生比较关照,学杂费不贵,每学期2.5到3.5元,绝对是一费制,绝无乱收费概念。家庭特别困难的不但可以减免学杂费,还能申请学生助学金。助学金分为三等,最高的甲等每月可拿到九元钱,按当时的物价,九元钱凭购粮证可以买七八十斤大米,对于一个读书的小学生来讲,应该是很优厚的待遇了。当然,申请助学金最重要的是政治条件,首先要家庭成分好,祖宗几代不能有任何问题。同时严格控制名额,真正能享受助学金的同学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