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曾经的骄傲,六渡桥小学!

我的母校六渡桥小学位于汉口六渡桥,曾经是繁华闹市中的明星,人们心目中公认的名校,曾经名重一时。

六渡桥小学原名汉口第九小学,也叫过武汉市第二十一小学,1955年,武汉市取消小学按序号编名,统一以所在地域或特色称呼为名,遂更名为六渡桥小学。但附近老一点的居民一直叫它“九小”,九小叫起来亲切,有历史感。

提起九小,首先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曾任汉口市市长、国民党的政要人物——吴国桢。1931年,汉口水灾,灾后元气大伤,百业凋零。1932年,吴国桢上任后,抓灾后重建,有所作为。吴国桢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问高深,重视教育,在市政经费困难条件下,他出面集资,多方筹措,在汉口水厂附近建立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后改为市二女中,今为十七中学),在六渡桥建立了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定名为汉口第九小学。最难能可贵的是,吴国桢还懂教育,他强化完善了中小学督学制度,整饬校风,整顿学风,大兴教研之风,使得当年汉口的基础教育有较大起色。

过去,武汉的小学有初小和高小之分。初小指小学一至四年级,高小指小学五至六年级,同时办有初高小的小学叫完全小学。汉口九小从创办开始就是一所完全小学,且文气旺,校风正,社会声誉一直很好。

我是1961年进入六渡桥小学的,正好满七岁。能够跨入学校门槛似乎很简单,当时是学校老师到三皇街来招生,我拿着户口去报名,老师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我回答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老师在我的名字下面打了一个勾,就这样我被“勾”进了这个学校。后来听大人们说,那天凡是自己去报名的,也就是说没有大人带着报名的,一律录取。我庆幸没有人带着我报名,我们街上和我同龄的孩子并不是都能上九小的,有的去了清芬路小学、有的去了福建街小学、有的去了满春路小学。

六渡桥小学方位图

六渡桥小学当时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实验小学,“公办全日制实验小学”这九个字就很不简单。

有篇课文至今记得:“爷爷七岁去放牛,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背起书包上学堂”。解放前,读书是少数人的事,穷人的孩子是很少能够上学受教育的。

解放初期,地方政府一方面对成人抓扫盲,一方面则抓学龄儿童普及小学教育,这是大好事。但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的孩子要读书、要上学,师资、校舍、经费都成问题。于是,武汉市就有不少由各个街道自己想办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条件很差,有的就在街上租了几间民居,有的课程不能开足,仅能教学生识几个字,学点简单的算术,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在六渡桥小学就曾经流传有一首歌谣嘲笑民办学校:民办小学“怀”(差)又怀,棺材板子当黑牌(黑板),“怀货”老师来教书,教的学生都是猪。(童言无忌!)即便是公办学校,也不都是全日制,有的还实行“二部制教学”。所谓二部制教学,就是学生每天只上半天课,另外半天要腾出教室让别的班同学上课,一间教室,两个主人,轮流上课,人休息教室不休息。为了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这当然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但它对教育教学肯定是有影响的。六渡桥小学是全日制,我们除了星期四下午老师政治学习以外,每星期要上五天半的课。

六十年代初,武汉市有少部分条件好的中小学实施“十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教学”,六渡桥小学、武昌实验小学、惠康里小学等就是其中的几所实验小学。别的学校要读六年,我们只读五年就可以毕业,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感觉到与众不同了。

记忆中的学校庄重、气派、精致、美观。

校门口十分敞亮,右边种有几棵大半年的时间里都是花团锦簇的夹竹桃,还有葡萄架藤连接左右,左边的平房是学校传达室。迎门是一栋两层略带西式风格的长方形建筑,繁体的楷书“礼堂”两字十分醒目,闪闪发亮。下面是礼堂,礼堂的正门两边有花坛,上面是办公大厅,所有的老师都在大厅里办公,还有些小间,分别是领导办公室、图书室、保管室等。

礼堂是个亮点,当时不要说一般的小学,就是好多中学都不曾有过礼堂,而我们学校有。它给我留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礼堂的三面均有教室与之对应并立,两边有楼梯相通。整个建筑的墙、柱均为砖石结构,楼板、楼梯、走廊、栏杆则系木质,楼板上涂有油漆,教室里四周有护墙板,顶上有天花板,还是很讲究的。教学楼后面是大操场、露天舞台以及学校附属的、颇具规模的幼儿园。大操场旁有道侧门通向清芬一路,厚重的两扇大木门,很少打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感觉到六渡桥小学吸引力不如从前了,好象在走下坡路。班上有位父亲在江汉区委工作的同学要转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爸爸说的,这个学校现在不行了。

老师们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位老师说,就是因为这边(三民路这边,指三皇街、长堤街、钟台街一带)的学生招得太多了,这边的学生就是比那边(三民路那边,指美成剧院附近,积庆里一带)的学生差一些,不如那边学生聪明,家庭教育也不行。这句话后来被人用大字报揭发出来了,遭到了批判,罪名是“歧视劳动人民子弟”。很奇怪,好象“那边”就不是劳动人民。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中央揪出了“三家村”,省里也揪出了“三家村”,六渡桥小学也揪出了“三家村”……后来听说六渡桥小学更名为“红焰学校”,还办过“戴帽子的初中”,再后来,就不知道了。

现在有许多事情,想记,记不住;过去有许多事情,想忘,忘不了。

六渡桥小学,我忘不了你,请接受我的深深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