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日记 江西九江府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其略呈椭圆形,高踞长江南岸,向东可俯瞰鄱阳湖,为我国著名风景胜地。山上多巉崖峭壁,奇花异树,云雾变幻,气候凉爽。尤以水胜,多飞瀑、溪涧,亦有深潭、平湖。万历四十六年(1618),徐霞客溯长江水行,在九江登陆,游今江西、安徽境内的庐山、白岳山、黄山、九华山。
《游庐山日记》是他此次留下的游记。
徐霞客于八月十八日到九江,次日从北麓登山,同游者有族兄雷门、白夫。二十三日从南麓的开先寺别庐山。在山上五日,游遍各主要胜景。他为历险探奇,舍大道不走,取道石门涧,攀百丈梯。他两游石门,对很多胜景,往往从不同角度反复观赏。
该篇游记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水流的细致描摹,准确抓住了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张弛有致,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主观感受的叠加,更为景物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戊午①,余同兄雷门②、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③。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④。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廓。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⑤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注释】
①戊午,指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
②雷门,名应震,徐霞客族兄,与徐霞客同岁,曾任兵马司指挥,能作诗,喜游览。
③九江,明代为九江府,治德化,即今江西九江市。位于长江南岸,南至庐山仅三十六公里,有登山公路可直达山上旅游中心牯岭镇。
④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为东晋高僧慧远创建,是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唐代高僧鉴真曾到过东林寺。上文中的“西林寺”,距东林寺不远,该地尚存一座唐代六面七层古塔。
⑤建昌,明代时为县,隶属南康府,今为江西永修县西北的艾城。
【译文】
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我与族兄雷门、白夫到九江。换乘小船,沿长江向南航行,进入龙开河,行驶二十里后,在李裁缝堰停泊。上岸走了五里,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东林寺正对庐山的北面,南面对着庐山,北面倚靠着东林山。东林山不很高,是庐山的外廓。山中有条大溪,从东向西流,中间有驿路作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东林寺前门临溪水,入门处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毁损,右边是三笑堂。
十九日 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请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①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②,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③,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④,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犹不辨。逼之,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⑤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⑥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
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⑦;北折而东,曰佛手岩⑧。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端石歧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⑨。竹林为匡庐⑩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注释】
①香霭(xiāng ǎi),即云气,焚香的烟气。
②屼(wù)立,高耸秃立。
③咫(zhǐ)尺,距离很近。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④精庐,旧时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的地方皆称“精庐”
或“精舍”。后亦用以称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的地方。
⑤天池寺,明代改名为“护国寺”,覆以铁瓦,受到特别尊崇,日军占领时被毁。即今庐山大天池。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池旁长亭即为天池寺原址,附近还有天池塔、天心台等遗迹,寺西平台即文殊台。
⑥庑(wǔ),堂下周围的廊屋。
⑦白鹿升仙台,今名“御碑亭”,在仙人洞西北锦绣峰上,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御制周颠仙人传》石碑至今尚存,高约四米,覆以石亭。
⑧佛手岩,因岩石参差,像人手伸出,故得名。中有“一滴泉”,终年滴水不断。清代为道士主持,改祀吕洞宾,故改称“仙人洞”。
⑨竹林寺,仅有竹林小径称“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但四周无寺,此即传说中的“竹林隐寺”。
⑩匡庐,即庐山。相传周时有匡俗兄弟七人在山上隐居,周威烈王派使者来访,匡氏兄弟早已离去,仅存所住草庐,故名“匡庐”。“庐山”也被称为“匡山”。
?钟梵声,佛寺敲钟敬佛诵经的声音。
?海上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以黄金、白银为宫阙,亦称“三岛”。此处泛指虚幻缥缈的仙景。
?“溪上树大”句,意指古树今存,俗称“三宝树”。即孔雀杉二株,笔立于众树之上,高约四十米;银杏一株,枝丫低而宽。旁边石上有刻记:“晋僧昙诜手植婆罗宝树。”
【译文】
十九日 走出东林寺,顺着山麓向西南方行走。走了五里路,越过广济桥,开始舍弃官道,沿着溪岸向东走。又走二里路,溪流迂回,山峦四合,雾色笼罩浓密有如霏霏细雨。有一人站在溪口边,问他,得知由这里向东上山为天池大路,向南转登上石门,是天池寺侧面的小路。我深知石门风景的奇异,路很险峻,没法攀爬上去,于是请那人做我的向导,相约二位兄长先行去天池寺等待。接着向南渡过两条小溪,经过报国寺,从青绿色的石条阶上,在芬芳的云气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浓雾中有一对石峰高耸兀立,那就是石门了。一路上由石岩缝隙中穿行,又有两座石峰相对屹立。路在石峰缝隙中宛转曲折,往下俯瞰陡峻山涧旁的那些山峰,铁船峰旁那些,都从山涧底屹立直上云天,并立的山峰间距离不过咫尺,争相比较雄奇秀美,互不相让,而层层云烟在重叠的翠峰间缭绕,澄映于四面山峦之外。山峰下汹涌的涧水,浪如喷雪,声如奔雷,腾挪游走,震彻山谷,我因为眼前这些景色而狂喜。石门内对立的双峰倚靠着岩壁,都构筑有层楼高屋。徽州人邹昌明、毕贯之新修建了精庐,僧人容成在其中焚香修行。从庵后的小路,又走过一道石门,都是在石崖上攀踏,石磴穷尽就手挽藤条攀缘,没有藤条的地方就安置木梯攀登。这样走了二里,到达狮子岩。岩下修有静室。越过山岭后,路很平坦。再往上走一里多,找到了大道,就是从郡城南面来的那条。经过石阶向上走,一座大殿已在眼前,但因为雾颇浓重的缘故,从远处辨认不清。靠近后,便看见朱红的柱子、彩漆的栋梁,这就是天池寺了,大概是毁坏后重新修建的。从右边的廊屋侧面登上聚仙亭,亭前面有一山崖向外突出,向下看不到地,叫作文殊台。走出天池寺,从大路左面登上披霞亭。由披霞亭侧面的岔路向东爬上山脊,走了三里路。由这里向东再走二里路,就是大林寺;由这里折向北面往西,就能见到白鹿升仙台;折向北面再往东,就看到佛手岩。白鹿升仙台三面岩壁直立,四旁有很多高大的松树,高皇帝御制的《周颠仙庙碑》在山岩顶上,有石亭覆盖,形制很是古朴。佛手岩穹隆而高高地屹立着,深达五六丈,岩前端的岩石横岔向前伸出,所以称之为“佛手岩”。顺着佛手岩侧面的庵向右走,山崖的岩石有两层从深坞中突出来,上层平坦,下层窄小逼仄,是访仙台的遗址。台后面的岩石上写着“竹林寺”三个字,竹林寺是庐山的梦幻之地,可望而不可即;每当风雨时,台前时时会听见佛寺的敲钟声、敬佛诵经声,因而当作是竹林寺。当时刚好云雾迷漫,即便不过是山坞中的景色,也像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神山一样,更何况是竹林寺呢?
返回后走出佛手岩,从大路往东走,抵达大林寺。大林寺四面环山,寺前有一条溪水环抱。溪岸上有棵大树,树围足有三人合围宽,不像是桧树也不像是杉树,枝头结满了累累果实。传说这是宝树,来自西域,原来有两棵,其中一棵已被暴风雨毁去了。
二十日 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①。山北诸山,伏如聚蚁。匡湖洋洋山麓,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②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歧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③,在金竹坪则左翼也。
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注释】
①飞舄(xì),指神仙来去。舄,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②贝叶,即贝多树叶。形如棕榈,产于印度,云南西双版纳也有。其叶可当纸,佛教徒常用以写经,故亦称佛经为“贝叶”。
③案山,又称迎砂,是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即距穴山最近而小的朝山延伸略高出明堂的这一部分坡地。
【译文】
二十日 清晨,雾气消散。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台。四面的岩壁高达万仞,从上面俯瞰铁船峰,好像一只飞鞋,恰好可供神仙来去乘坐。山北面的各座山峦,低矮得就像聚集一处的蚂蚁。鄱阳湖畔洋洋数十里山麓,长江如一条衣带,江水远流至天际。因而再次作石门之游,走三里路,越过昨天所经过的险要之地,到时正遇上僧人容成拿着佛经出迎,他很是高兴,引导我一一游览各山峰。上行到神龙宫右边,转身向下,进入神龙宫。
奔流的山涧水声有如雷鸣,松树竹林相互荫映,这是山峡中玄妙而寂静的地域。沿着旧路抵达天池寺下,从岔路向东南方行走十里,在层叠的山峰、幽深的山涧之间登上爬下;没有哪条路上没有竹林,没有哪处坡北没有松树,这就是金竹坪了。各山峰隐隐相护,比天池寺更显得幽深,而空旷程度却略微逊色。又向南走三里路,登上莲花峰侧面,雾气再次涌现。莲花峰是天池寺的案山,在金竹坪的左翼。峰顶上嶙峋的岩石丛,在雾气的空隙中神态生动,似在不时窥视行人般。因为雾气迷漫,无法登上峰顶。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之阴,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①,水俱南下属南康②。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③,有僧短发覆额,破衲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⑤。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缘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⑥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月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注释】
①阴、阳,古人习惯称山的北面为“阴”,南面为“阳”。
相反,水的南面为“阴”,北面为“阳”。
②南康,明代时为府,治星子,即今江西星子县。
③龛(kān),供有佛像的小屋。
④衲(nà),原意为缝补。僧人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以“衲”为僧衣的代称。
⑤腐,即豆腐。
⑥夐(xuàn),营求。
【译文】
越过山岭向东走二里,到达仰天坪,因而计划览尽汉阳峰所有的风景名胜。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这仰天坪则是僧人庐舍的最高处。仰天坪的北面,溪水都向北流至九江府;仰天坪的南面,溪水都向南方下淌,归属于南康府。我怀疑仰天坪距离汉阳峰应当不会很远,僧人说中间隔着桃花峰,尚有十里路之遥。
走出寺门,雾渐渐散开。从山坞的西南面走,顺着桃花峰向东转,经过晒谷石,越过山岭向南,再往上走就是汉阳峰了。先是遇到一位僧人,说汉阳峰顶没有可以投宿之处,最宜投宿慧灯和尚的僧舍,并给我们指点道路。距离峰顶尚余二里路时,落日余晖映照满山,于是照僧人所说的,向东越过山岭,转而向西南,就是汉阳峰的南面了。一条小径顺着山脊延伸,层峦叠嶂,幽深寂静,仿佛不再是人世间。走了一里多路,在茂盛的竹丛中找到一间供有佛像的小屋,有位僧人短发覆盖前额,穿着破烂僧衣,打着赤脚,这就是慧灯和尚,正在挑水磨豆腐。竹丛中还有三四名僧人,都身着整洁的衣鞋揖让待客,他们都是慕慧灯之名远道而来的。又有赤脚、短发的僧人从山崖间走下来,问他,原来是云南鸡足山的僧人。慧灯有徒弟,在山里构筑茅屋静修,那僧人走过悬崖去拜访他,方才返回来。我拉着一位僧人作为向导,攀缘半里路,到慧灯徒弟的住所。石壁陡峭笔削,架设悬梯翻越过去,一间似慧灯供奉佛像的小茅屋出现眼前。这僧人本是山下的百姓,也是因为仰慕慧灯而住在这里。到了此处,向上仰望汉阳峰,往下俯瞰悬崖绝壁,真是与人世远远隔离了。暮色降临,返归慧灯的小屋歇宿。慧灯煮好豆腐款待,先前指点道路的僧人也到了。慧灯半个月磨一次豆腐,必定由自己亲自做出来,款待他所有的徒弟。他的徒弟也自行前来,来的僧人即为其中之一。
二十一日 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①。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东瞻湖口②,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③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注释】
①汉阳峰,为区别于附近的小汉阳峰,通称“大汉阳峰”,其为庐山最高峰,海拔1474米。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
②湖口,明代时为县,隶属九江府,即今江西湖口县。
③际目,视野。
【译文】
二十一日 告别慧灯和尚,从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攀缘茅草、手扯荆棘地向上攀登二里,到达汉阳峰顶。从南面俯瞰鄱阳湖,浩**的湖水仿佛与天相连。东面远望湖口县,西面遥看建昌,各座山历历在目,无不向其俯首称臣。只有北面的桃花峰,铮铮然可与汉阳峰比肩,其昂首耸立逼近云霄,最引人注目。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老路向五老峰前进。汉阳峰、五老峰都在庐山南面,有如两只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隐身在后,所以两座山峰看上去很近,而去路却颇辗转。必须要到金竹坪,绕过犁头尖后面,从它的左侧出来,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已走了三十里。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未能看出五老峰的面目。等到达峰顶,只见山风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因游历遍五老峰,才知道这山的北面一气连属;山的南面则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外部没有重冈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互相遮掩,五峰不能尽收眼底;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互不逊色,真是雄伟宽广的绝世景观!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①。僧知觉甚稔三叠之胜②,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于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③。
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④然下坠。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注释】
①刹(chà),梵语“刹多罗”的省音译,原为佛塔顶部的装饰,亦称“相轮”,后则通称佛寺为“刹”。
②三叠之胜,即今三叠泉瀑布。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泉下是观音洞,洞下是绿水潭,潭畔岩上刻“竹影疑踪”。
③毓(yù),同“育”,生。黛(dài),深青色。
④翕(xī),凹陷。
【译文】
仍然下山,走了二里后到达岭角。向北在山坞中行走,约一里后,进入方广寺,这是五老峰新建的佛寺。僧人知觉非常熟悉三叠泉瀑布的胜景,说道路极其艰难,催促我快走。向北走了一里,道路已穷尽,因而渡过涧水。随着涧岸方向走,哗哗流淌的涧水下注于乱石之中,两岸有山夹峙,满目都是丛竹和长树枝,葱葱郁郁;不时仰头看见露出的岩石如在绿色中飞动,点缀在山间;越往前走,景色越美好。接着,涧岸旁的路也穷尽了,只好从涧中的乱石中往前行走,圆的石头滑脚,尖的石头会刺破鞋子。就这样往前走了三里,找到绿水潭。一泓深碧的潭水,汹涌的涧流倾泻而下,奔流的水溅起雪白的水花,留于潭中的水呈深青色。又走了一里多路,就是大绿水潭。水流到这里即将倾泻,流量比先前大很多,也益发汹涌澎湃。潭前的峭壁无规则地耸立,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往下俯瞰,似乎看不见底,只能听到轰雷般似乎要震倒峡谷的响声,心里觉得恐惧,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坠下。行到这里,涧中的路也穷尽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峰前石台依势崛起,俯看四周层层崖壁,显得阴森而狭窄。泉水为崖石所掩,无法看见,要到对面的峭壁间方能全部看清胜景。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二里路后,走到对面峭壁上,往下俯视,则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流泉情景,才能依次全部看清楚。山坞中一个崖壁上,有两个像门一样大小的洞,僧人指着它说是竹林寺的大门。过了一会儿,北风从湖口吹上来,寒冷让皮肤上起了鸡皮疙瘩,急忙返归旧路,到达绿水潭。仔细地观察绿水潭,看见上面有洞凹陷着呈下坠状。僧人引导我进入其中,说:“这也是竹林寺的三门之一。”然而洞本来是石缝隙相夹而起,内里横通有如“十”字,南北通明透亮,往西进入好像没有止境似的。出洞,沿溪岸而行,抵达方广寺时,天色已然昏黑。
二十二日 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滉漾①,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崖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②。过桥,从歧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③,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④,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⑤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⑥,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注释】
①夭矫,屈曲而有气势的样子。滉漾(huàng yàng),广阔无涯。
②进珠戛(jiá)玉,形如珠溅射,声如击玉响。进,溅射。
戛,敲击。
③坡陀(tuó),不平坦。坡,一作“陂”。陀,岩际称“陀”。
④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这里读书,并养一白鹿,因此得名“白鹿洞”。宋代设书院,与睢阳、嵩阳、岳麓并名,为当时著名的书院。
⑤开先寺,在庐山南麓鹤鸣峰下,创建于南唐。1707年康熙敕书“秀峰寺”,因改名。近年重建了漱玉亭、碑亭等。此处历代名人碑刻甚多。
⑥翳(yì),遮蔽。
【译文】
二十二日 走出方广寺,从南面渡过溪水,抵达犁头尖的南面。向东转下山,走十里路,到达楞伽院侧面。遥望山左侧半腰,一瀑布从空中飞坠而下,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夭矫广阔无涯,景观雄丽。走五里路,经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开始趋向平缓。因为急于游览三峡涧,未进入栖贤寺。走了一里多路,到达三峡涧。涧由石壁夹立形成峡口,激流汹涌而来,为峡口所约束,奔腾回旋,汹涌激**,轰鸣声震**山谷。一桥悬架两边的岩石上,在桥上俯视深峡中,激**的流水如同珍珠溅射,声音有如敲击玉般。过桥后,从岔路向东,翻越山岭奔向白鹿洞。道路都在五老峰的南面,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错落散布。横着经过的路很不平坦,仰望层峦叠嶂的地方还有三里,直接进入山峰之下,是白鹤观。又向东北方向行走三里,抵达白鹿洞,这里也是五老峰前的一处山坞。环山的溪流有如带子,高大的松树错落山间。走出白鹿洞,从大道上走,这是通往开先寺的道路。庐山的地形,犁头尖处于中间而略偏一些的位置,栖贤寺实际上正处于中间地带;五老峰向左突出,其下即是白鹿洞;右边峙立的则是鹤鸣峰,开先寺正当其前。于是向西沿着山横穿通往白鹿洞、栖贤寺的大道,走了十五里,经过万松寺,登上一岭而后下山,那座面朝南的高大雄伟的山寺,就是开先寺了。从大殿后面登楼远眺瀑布,看见一缕垂垂向下的水帘,还在五里路之外,一半为山树所遮蔽,倾泻而下的态势,不及楞伽道中所看见的壮丽。只有双剑峰在众峰中间显得特别高峻,有芙蓉插天的态势;香炉峰那一座山峰,挺直而山头形成圆形的土山丘。从楼侧向西面走下山沟,涧溪流水铿然地泻出峡石口,此即是瀑布的下流。到这里,瀑布反而隐蔽无法看见,而峡石口的流水汇聚为龙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内心。坐在石头上很久,直至四山都已沉入夜色,才返回到殿西的鹤峰堂歇宿。
二十三日 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
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①,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
【注释】
①鄱湖,为鄱阳湖的简称。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现有面积397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21米,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译文】
二十三日 由开先寺后的侧旁小路登山。越过溪涧,盘旋于山岭,在山腰环绕前行。隔着山峰又看见另一瀑布,并挂在瀑布东面的,就是马尾泉了。走过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绝顶为文殊台。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没有倚靠,峰顶有文殊塔。对面的崖岩削立,高达万仞,瀑布发出隆隆的响声向下坠落,与文殊台仅仅相隔一涧,从崖巅到崖底,一眼可尽观。不登临这文殊台,就不能尽知这瀑布胜景的妙处。走下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面追溯溪流上游。一条小路忽然探入,山势回转山谷环抱其中,黄岩寺正踞守在双剑峰下。越过溪涧再向上攀登,得以到达黄石岩。岩石有的奇异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岩侧的茅草阁不过丈许,幽雅脱离尘世。阁外有修竹数竿,在群峰之上轻轻摆动,与山花、霜叶,交相辉映于山峰之间。远眺鄱阳湖一片,正对着窗户。在溪涧、岩石间信步游走,观赏断崖、夹壁的种种景致。仍然在开先寺用饭,饭后告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