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五台山又称“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处。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台,故称“五台”。东台称“望海峰”,南台称“锦绣峰”,西台称“挂月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称“翠岩峰”。五座山峰环抱,山中气候凉爽,九月积雪,四月解冻,故又称“清凉山”。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合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中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喉寺、殊像寺合称五台山五大禅寺,殿堂、楼阁、宝塔、牌坊兼备,历史和艺术价值甚高。太原府为明代山西布政司的治所,治阳曲,即今山西太原市。五台县隶太原府代州,即今山西五台县。

《游五台山日记》是崇祯六年(1633)徐霞客游五台山留下来的游记。徐霞客于七月二十八日离开北京,途经保定,八月初四日过阜平县,初五日进入山西界。徐霞客用四天时间,游遍南、西、中、北四台。他对几座山峰的不同之处皆有描绘,对各峰走势、林木、水溪也有记录。如“天花菜”等特产,还有形状特殊的清凉石,终年不化的“万年冰”,由于季节性的冰冻与解冻交替作用而形成的“龙翻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地貌学资料。且游记对寺庙建筑的关注突出,对万佛阁的描绘更形细致。

癸酉①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②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③南关。山自唐县④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⑤渐开,势不甚穹隆⑥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⑦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⑧。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⑨。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⑩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注释】

①癸酉,指崇祯六年,即1633年。

②都,指明朝京师,在今北京。

③阜平,明时为县,隶属真定府,即今河北阜平县。

④唐县,隶属保定府,即今河北唐县。

⑤黄葵,今作“王快”,在阜平县东境,唐河北岸,附近有王快水库。

⑥穹隆,中间高而四周下垂的样子。

⑦嵱(yǒng sǒng),上下众多的样子。

⑧太子铺,在阜平县稍西,沙河西面。

⑨杀(shài),减少,收束。

⑩大溪,明代称“沙河”,即今大沙河。

?龙泉关,在阜平县西隅,有上、下二关。下关在东,上关在西,相距二十里。

【译文】

癸酉年七月二十八日 从京师出发去游览五台山。八月初四,到达阜平县南关。山初见于唐县,到唐河开始密集,到黄葵又渐渐开阔,山势不太高大。从阜平县往西南走过石桥,西北众多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于是离开大溪,沿着西边的小溪往北走,山谷渐渐狭窄。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铺吃饭。往北行十五里,忽然听到溪流声。回头看向右边的山崖,石壁有数十丈高,中间的山坳像削瓜一样直直下去。崖壁上面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经的地方,今年天旱没有水,但瀑布冲泻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间。离涧底二三尺,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涌出,往下汇成溪流。再往上走,越过鞍子岭。在岭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东北、西北两方高峰两两相对,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只有正北的山坞稍有间隙。再远处还有山横亘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龙泉关,距离此处还有四十里。岭下有溪水从西南方向流来,我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不久溪水从东边峡谷中流走。我又翻过一座小岭,见到一条从西北方向流来的大溪,水势很壮观,也是向着东南峡谷中流去,想来应该是和西南流来的小溪汇合,然后流出阜平县北。我当初经过阜平县时,离开大溪往西走,以为西边的溪流是龙泉关之水,没想到却是出自鞍子岭坳壁,我翻过岭后又遇上大溪的上游,大溪才是从流自龙泉关。溪流上的石桥名为万年,过了桥,沿着溪流遥望着西北的高峰奔赴前行。走了十里,直达高峰下,山峰被小山掩映,反而看不见最开始那山石重叠、高低不平的气势。转向北走,刚才见到的东北边的高峰,显得越发突出,越是靠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态就越是凸显,就像远远地追随人而来似的,二十里的路程都忙于观赏。这座峰名为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个老僧人在峰上结庐而居。不久,来到东北边的高峰下,溪水流出,和龙泉关流来的大溪会合,当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桥,但不是去龙泉关要过的路。从石桥左边行八里,不时遇到崩塌的崖石矗立在溪边。又走了二里,一座重镇位于关隘口,这就是龙泉关。

初五日 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

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①。十里,五台水②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③。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④。

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宿。

【注释】

①“有溪”三句,此溪为清水河。

②五台水,又称“台山河”“虒阳河”。二水汇合后仍称“清水河”。

③天池庄,在五台县东南境,台河右岸。

④白云寺,在白头庵北,现今黄土嘴村附近。

【译文】

初五日 由龙泉关的南关进入,往东出关。往北行十里,道路渐渐向上延伸,山势渐渐奇异,泉水声渐渐消失。不久,陡峭的道路断绝,两旁的山崖峰高壁峭,重重叠叠,奇景聚集,山中的树木和岩石争奇斗艳,交错绮丽,让人忘却登山的疲劳。在这样的美景中走了五里,崖石狭窄处还设有两道石关。又直直往上走了五里,登上长城岭绝顶。回头眺望远处的山峰,最高处仿佛也低伏在脚下,两旁近处的山峰簇拥而来,只有南部山中有一线缝隙,从缝隙中放眼看去几乎可观百里之外。长城岭上高楼巍峨耸立,那便是龙泉上关。关内有一棵古松,树干高耸,枝叶茂盛,高触云霄俊秀不凡。龙泉关西面,就是山西省五台县境。下岭的路很是平缓,坡度不及上岭时的十分之一。走了十三里,到了旧路岭,这里已经是平地了。有条溪水从西南方向流来,流到此处顺着山往西北方向流去,我也跟着溪流方向走。走了十里,看见五台水从西北方流入汇合,合流之后注入滹沱河。于是往西北沿着河水走了几里,到达天池庄。往北在坞中走了二十里,经过白头庵村,距离南台只有二十里了,环视山谷四周,还看不出五台山的形貌。又往西北方走了二里,道路左侧为白云寺。从寺前往南转,往上攀登四里,转来转去地往上走了三里,来到千佛洞,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又转向西行,走了三里才抵达,晚间在这里投宿。

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循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①,由此路渐峻。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②舍利塔。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③,远则盂县④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从台右道而下,途甚夷⑤,可骑。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⑥。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⑦。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泉。泉在路隅山窝间,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反在泉侧一里外。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⑧。

【注释】

①灯寺,即金灯寺,在南台东北麓,与白云寺隔村相对。

②文殊,为梵文“文殊师利”的略称,意即“妙德”,为佛教菩萨之一。五台山传为文殊道场,有关文殊的传说甚多。

③“正南”二句,古今所指五台的位置,不同时期曾稍有变化。此古南台在“台南二里”,更古的南台,则在今中台。

④盂县,隶属太原府,即今山西盂县。

⑤夷,平坦,平安。

⑥金阁岭,位于由太原入五台山必经的路上。岭畔今存金阁寺,距台怀镇十五公里。阁内有高十七米的观音铜像,各殿满布塑像近千尊。

⑦清凉石,此石又称“文殊床”。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⑧狮子窠(kē),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十公里的山腰,即文殊寺,俗称“狮子窝”。现仅存琉璃塔一座,八角十三级,塔身镶嵌佛像万尊,故又称“万佛塔”。窠,鸟兽昆虫栖息的巢穴。

【译文】

初六日 狂风怒号,滴水成冰。大风停歇之后,太阳像火球一样从青翠的山林中喷薄而出。沿着山腰往西南行了四里,翻越山岭,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面。再上面是灯寺,从这里开始,山路渐渐陡峻起来。走了十里,登上南台绝顶,顶上有文殊菩萨的舍利塔。北面,其他各台环抱耸列,只有东南、西南稍微有空隙处。正南面,古南台位于下方,远处则有盂县的群山如屏障般峙立着,并且东端还和龙泉关高峻的峰峦山势连接。顺着南台右侧的道路下去,地势很平坦,可以骑马。沿着西岭往西北行十五里,到达金阁岭。又沿着金阁岭左侧往西北下,走了五里,来到清凉石。清凉寺庙宇深幽,环境秀丽,景物高低错落,美如图画一般。有一块灵芝形的石头,长宽都是九步,上面可以站四百个人,上面平整而下面陡然缩窄尖锐,和下面的石头相连的部分不多。从西北边穿越栈道沿着石阶往上,走了十二里,到达马跑泉。马跑泉在路边的山窝中间,石缝只能容得下半只马蹄,泉水从石缝中溢出,山窝则平坦宽敞,可以建盖寺庙,而马跑寺却建在泉水一里之外。又平缓地下行了八里路,在狮子窠住宿。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①迥绝。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②甚。

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其西面,近则闭魔岩③,远则雁门关④,历历可俯而挈⑤也。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⑥,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入叩佛龛,即从台北下,三里,为八功德水⑦。寺北面,左为维摩⑧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⑨,罗列辉映,不啻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⑩,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中台。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

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注释】

①靓(jìng),通“静”,安静。

②欹(qī),倾侧不平。

③闭魔岩,又作“秘魔岩”。在今繁峙县岩头村东北,为西路进台通道。

④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西北。

⑤挈(qiè),提。

⑥盘亘,指山互相连接。

⑦八功德水,即西来寺,是一座具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刹,位于五台山西台的北侧三里,海拔二千五百米。按佛经,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此方混浊;二清泠,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臭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

⑧维摩,梵文音译的略称,意为“净名”或“无垢称”。佛经中说他是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长于辩才。

⑨旃(zhān)檀,梵语,又名檀香、白檀,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树种,收藏价值极高。檀香木香味醇和,历久弥香,素有“香料之王”之美誉。

⑩复道,高楼之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因上下皆有道,故称“复道”。

?北台,五台之中,以北台顶最高,海拔3058米。

【译文】

初七日 往西北行十里,过了化度桥。一座山峰从中台延伸下来,山峰两旁泉水淙淙,景色幽静到了极点。又越过山峰右涧上的桥,沿着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十分倾斜不平。又走了十里,登上西台顶。阳光辉映下的群峰,都呈现出美好的姿态和奇异的风貌。西台西面,近处是闭魔岩,远处则是雁门关,山峰都历历在目,仿佛俯身就可以抓住。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盘旋连接的陡崖,层层叠叠地堆砌上去,是这座山的奇特之处。

入寺叩拜佛像后,顺着台北侧往下走了三里,到达八功德水。寺的北面,左边是维摩阁,阁下方耸立着两块石头,阁就建在石头上,阁柱的长短随石头高低而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用柱子。最中间的是万佛阁,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辉煌,层层排列互相映衬,不止一万尊。万佛阁前有两排阁楼,都是三层高,阁楼周围环绕的房屋楼阁也都是三层的,各阁楼之中架有上下通道,人从空中来来往往。在这艰难险阻的万山之中,要不是神力,又怎能将楼阁建在这里呢!顺着寺往东北方向走了五里,来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中台。遥望东台、南台,都在五六十里之外;而南台之外的龙泉关,反倒像离得更近,这是因为西台、北台都和龙泉关的山脉相连。此时风清日丽,两边的山分开而列,如须眉一般。我先去中台南面,登上龙翻石。这里足有数万块乱石,堆积成峰头,下面是很深的山坞,峰头独自悬空耸立,传说是文殊菩萨放光显影的地方。从中台往北直下四里,阴森的崖壁上悬挂着几百丈冰,名为“万年冰”。这坞中也有人家居住。刚寒冷没几日,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有如此的形态。听说是七月二十七日下的雪,正是我从京城出发的日子。走了四里,往北登上澡浴池。又往北行十里,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他各台都要陡峻,我趁着日光,到寺外眺望四周。等进到寺中,太阳落山,刮起大风。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曰:“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①,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②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叠,嵯峨③之势,独露一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余颔之。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岩岭④。由北坞下十里,始夷。一涧自北,一涧自西,两涧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循涧东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场⑤。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⑥,出此则绝种矣。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

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注释】

①台湾,即今台怀镇,在五台县城东北一百二十公里处,为游览五台山的中心。很多寺庙都集中在此处。每年中历六月,一年一度的五台山骡马大会也在这里举行,附近农民及各省旅客云集于此,进行交易的同时尽情游览。

②岚,本义是山林中的雾气。

③嵯(cuó)峨,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华岩岭,由北面进入五台山的门户。

⑤野子场,今作“野子厂”,在繁峙县东南境。

⑥天花菜,又称“台山香蘑”,简称“台蘑”,五台山特产,西南地区甚多。据《清凉志》载:“菌类,生于柴木,台山佳品也。”《滇略·产略》亦载:“蒙榆山中亦产天花,而土人不识,谓之八担柴。”

【译文】

初八日 老僧人石堂送我出来,他指着一座座山峰说:“北台的下面,东台的西面,中台的正中,南台的北面,有个山坞名叫台湾,是众台环绕的中心。正东稍北,有座特别尖锐的青山,那就是恒山。正西稍南,有座与云雾相连的山峰,是雁门关。一直向南延伸的群山,除南台之外,只有龙泉关可称雄。直直往北俯视内外两边,群山都如花蕾一般矮小,只有这座山从北面护着群山,陡峭层叠,其高峻的山势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全面观看北台的概貌。此处距离东台四十里,沿途经过华岩岭。如果探访北岳恒山,不如直接沿华岩岭往北下,可以省掉上下四十里的路程。”我点头同意,和石堂老僧告别后往东走,陡直地下了八里,然后平缓地下了十二里,来到华岩岭。又沿着北坞往下走了十里,才到平路。一道涧沟从北边伸来,一道涧沟由西边伸来,两道涧沟合拢后群峰凑集,成为高山深壑中的“一壶天”。

沿着涧沟往东北行二十里,名野子场。从南边的白头庵一直到这里,数十里内都长着天花菜,再往外就没有这种植物了。从这里开始,两旁的山崖如屏障般排列,鼎足似的耸立,雄壮陡峭,千姿百态,这样的景观大概有十里。石崖绝壁之中,有层层楼阁突起,那是悬空寺,石壁尤其奇异。这是北台外围的护山,不从这条路出五台山,几乎体会不到五台山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