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渐
张鸿渐,永平人〔1〕。年十八,为郡名士〔2〕。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忿其冤,将鸣部院〔3〕,求张为刀笔之词〔4〕,约其共事,张许之。妻方氏,美而贤,闻其谋,谏曰:“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俱贪天功〔5〕,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君又孤,脱有翻覆,急难者谁也!”张服其言,悔之,乃宛谢诸生,但为创词而去〔6〕。质审一过〔7〕,无所可否。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8〕,又追捉刀人〔9〕。
张惧,亡去。至凤翔界〔10〕,资斧断绝。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欻睹小村,趋之。老媪方出阖扉,见之,问所欲为,张以实告。妪曰:“饮食床榻,此都细事;但家无男子,不便留客。”张曰:“仆亦不敢过望,但容寄宿门内,得避虎狼足矣。”妪乃令入,闭门,授以草荐〔11〕,嘱曰:“我怜客无归,私容止宿,未明宜早去,恐吾家小娘子闻知,将便怪罪。”妪去,张倚壁假寐。忽有笼灯晃耀〔12〕,见妪导一女郎出。张急避暗处,微窥之,二十许丽人也。及门,睹草荐,诘妪,妪实告之。女怒曰:“一门细弱〔13〕,何得容纳匪人〔14〕!”即问:“其人焉往?”张惧,出伏阶下。女审诘邦族〔15〕,色稍霁,曰:“幸是风雅士,不妨相留。然老奴竟不关白〔16〕,此等草草,岂所以待君子。”命妪引客入舍。俄顷,罗酒浆,品物精洁;既而设锦裀于榻。张甚德之,因私询其姓氏。妪言:“吾家施氏,太翁夫人俱谢世〔17〕,止遗三女。适所见,长姑舜华也。”妪既去,张视几上有《南华经注》〔18〕,因取就枕上,伏榻翻阅。忽舜华推扉入,张释卷,搜觅冠履。女即榻上抚生〔19〕,曰:“无须,无须!”因近榻坐,觍然曰:“妾以君风流才士,欲以门户相托〔20〕,遂犯瓜李之嫌。得不相遐弃否〔21〕?”张皇然不知所对,但云:“不敢相诳,小生家中,固有妻耳。”女笑曰:“此亦见君诚笃,顾亦不妨。既不嫌憎,明日当烦媒妁。”言已,欲去。张探身挽之,女亦遂止。未曙即起,以金赠张,曰:“君持作临眺之资。向暮,宜晚来。恐为傍人所窥。”张如其言,早出晏归〔22〕,半年以为常。
一日,归颇早,至其处,村舍全无,不胜惊怪。方徘徊,忽闻媪云:“来何早也!”一转盼,则院落如故,身固已在室中矣,益异之。舜华自内出,笑曰:“君疑妾耶?实对君言:妾,狐仙也,与君固有夙缘。如必见怪,请即别。”张恋其美,亦安之。夜谓女曰:“卿既仙人,当千里一息耳〔23〕。小生离家三年,念妻孥不去心,能携我一归乎?”女似不悦,谓:“琴瑟之情,妾自分于君为笃;君守此念彼,是相对绸缪者,皆妄也!”张谢曰:“卿何出此言。谚云:‘一日夫妻,百日恩义。’后日归而念卿,犹今日之念彼也。设得新忘故,卿何取焉?”女乃笑曰:“妾有褊心〔24〕: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然欲暂归,此复何难?君家固咫尺耳!”遂把袂出门〔25〕,见道路昏暗,张逡巡不前。女曳之,走无几时,曰:“至矣。君归,妾且去。”张停足细认,果见家门。逾垝垣入〔26〕,见室中灯火犹荧,近以两指弹扉,内问:“何谁?”张具道所来。内秉烛启关〔27〕,真方氏也。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偎倚,恍如梦寐。张历述所遭。问及讼狱,始知诸生有瘐死者〔28〕,有远徙者,益服妻之远见。方纵体入怀,曰:“君有佳耦〔29〕,想不复念孤衾中有零涕人矣!”张曰:“不念,胡以来也?我与彼虽云情好,终非同类;独其恩义难忘耳。”方曰:“君以我何人也!”张审视,竟非方氏,乃舜华也。以手探儿,一竹夫人耳〔30〕。大惭无语。女曰:“君心可知矣!分当自此绝交,犹幸未忘恩义,差足自赎〔31〕。”
过二三日,忽曰:“妾思痴情怜人,终无意味。君日怨我不相送,今适欲至都,便道可以同去。”乃向床头取竹夫人共跨之,令闭两眸,觉离地不远,风声飕飕。移时,寻落,女曰:“从此别矣。”方将订嘱,女去已渺。怅立少时,闻村犬鸣吠,苍茫中见树木屋庐,皆故里景物,循途而归。逾垣叩户,宛如前状。方氏惊起,不信夫归,诘证确实,始挑灯呜咽而出。既相见,涕不可仰〔32〕。张犹疑舜华之幻弄也,又见床头儿卧,一如昨夕,因笑曰:“竹夫人又携入耶?”方氏不解,变色曰:“妾望君如岁〔33〕,枕上啼痕固在也。甫能相见,全无悲怜之情,何以为心矣〔34〕!”张察其情真,始执臂欷歔,具言其详。问讼案所结,并如舜华言。方此感慨,闻门外有履声,问之不应。盖里中有恶少甲〔35〕,久窥方艳,是夜自别村归,遥见一人入垣去,谓必赴**约者,尾之而入。甲故不甚识张,但伏听之。及方氏亟问〔36〕,乃曰:“室中何人也?”方讳言:“无之。”甲言:“窃听已久,敬将执奸耳。”方不得已,以实告。甲曰:“张鸿渐大案未消,即使归家,亦当缚送官府。”方苦哀之,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不可制止,把刀直出,剁甲中颅。甲踣〔37〕,犹号;又连剁之,遂毙。方曰:“事已至此,罪益加重。君速逃,妾请任其辜〔38〕。”张曰:“丈夫死则死耳,焉能辱妻累子以求活耶!卿无顾虑,但令此子勿断书香〔39〕,目即瞑矣。”
天渐明,赴县自首。赵以钦件中人〔40〕,姑薄惩之。寻由郡解都,械禁颇苦〔41〕。途中遇女子跨马过,以老妪捉鞚〔42〕,盖舜华也。张呼妪欲语,泪随声堕。女返辔〔43〕,手启障纱,讶曰:“表兄也,何至此?”张略述之。女曰:“依兄平昔,便当掉头不顾,然予不忍也。寒舍不远,即邀公役同临,亦可少助资斧。”从去二三里,见一山村,楼阁高整。女下马入,令妪启舍延客。既而酒炙丰美,似所夙备。又使妪出曰:“家中适无男子,张官人即向公役多劝数觞,前途倚赖多矣。遣人措办数十金,为官人作费,兼酬两客,尚未至也。”二役窃喜,纵饮,不复言行。日渐暮,二役径醉矣。女出,以手指械,械立脱。曳张共跨一马,驶如飞。少时,促下,曰:“君止此。妾与妹有青海之约〔44〕,又为君逗遛一晌,久劳盼注矣。”张问:“后会何时?”女不答,再问之,推堕马下而去。
既晓,问其地,太原也。遂至郡,赁屋授徒焉。托名宫子迁。居十年,访知捕亡寝怠〔45〕,乃复逡巡东向。既近里门,不敢遽入,俟夜深而后入。及门,则墙垣高固,不复可越,只得以鞭挝门。久之,妻始出问,张低语之。喜极,纳入,作呵叱声,曰:“都中少用度,即当早归,何得遣汝半夜来?”入室,各道情事,始知二役逃亡未返。言次,帘外一少妇频来,张问伊谁,曰:“儿妇耳。”“儿安在?”曰:“赴都大比未归〔46〕。”张涕下曰:“流离数年,儿已成立,不谓能继书香,卿心血殆尽矣!”话末已,子妇已温酒炊饭,罗列满几。张喜慰过望。居数日,隐匿屋榻,惟恐人知。一夜方卧,忽闻人语腾沸,捶门甚厉。大惧,并起。闻人言曰:“有后门否?”益惧,急以门扉代梯,送张度垣而出,然后诣门问故,乃报新贵者也。方大喜,深悔张遁,不可追挽。
是夜张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初念本欲向西,问之途人,则去京都通衢不远矣〔47〕。遂入乡村,意将质衣而食。见一高门,有报条黏壁间,近视,知为许姓,新孝廉也。顷之,一翁自内出,张迎揖而告以情。翁见仪容都雅,知非赚食者〔48〕,延入相款,因诘所往。张托言:“设帐都门,归途遇寇。”翁留诲其少子。张略问官阀,乃京堂林下者〔49〕;孝廉,其犹子也〔50〕。月馀,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永平张姓,十八九少年也。张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录》〔51〕,急借披读〔52〕,真子也,不觉泪下。共惊问之,乃指名曰:“张鸿渐,即我是也。”备言其由。张孝廉抱父大哭。许叔侄慰劝,始收悲以喜。许即以金帛函字〔53〕,致各宪台〔54〕,父子乃同归。
方自闻报,日以张在亡为悲;忽白孝廉归,感伤益痛。少时,父子并入,骇如天降,询知其故,始共悲喜。甲父见其子贵,祸心不敢复萌。张益厚遇之,又历述当年情状,甲父感愧,遂相交好。
【注释】
〔1〕永平,明清府名,属直隶,府治卢龙县,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
〔2〕郡名士,永平府中以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
〔3〕鸣部院,指到巡抚衙门伸冤。部院,这里是指清直隶巡抚衙门。清代各省巡抚多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称巡抚为部院。
〔4〕刀笔之词,即诉讼文字。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5〕贪天功,即“贪天之功”,原指拿自然成功之事为己功,后多指抢夺他人的功劳。
〔6〕但,只。创词,起草诉讼文字。
〔7〕质审,直隶巡抚衙门质对审讯。
〔8〕坐结党,以结成党羽的罪名定案。收,拘捕下狱。
〔9〕捉刀人,这里是指起草讼状的张鸿渐。
〔10〕凤翔,明清府名,现陕西省凤翔县。
〔11〕草荐,草席。
〔12〕笼灯,即“灯笼”。晃耀,闪耀。
〔13〕一门细弱,家中全是妇女。
〔14〕匪人,不是亲近的人。
〔15〕邦族,即籍贯姓氏。
〔16〕关白,禀告。
〔17〕太翁,清代常称他人之父。
〔8〕南华经注,指《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经,《南华真经》的省称,即《庄子》的别名。“南华真经”之名始于唐代,《新唐书》卷五九《艺文三》:“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
〔19〕抚,用手按住。
〔20〕门户相托,主持家事,这里指招男子入赘女家。
〔21〕遐弃,远相离弃。
〔22〕晏,晚,迟。
〔23〕千里一息,即指千里之遥,在呼吸之间即可到达。
〔24〕褊(biǎn)心,心胸狭窄。
〔25〕把袂(mèi),拉住衣袖,是亲昵的表示。
〔26〕垝垣(guǐ yuán),坏墙。
〔27〕启关,打开大门。关,门闩。
〔28〕瘐(yǔ)死,囚犯在狱中因受刑、饥寒或疾病而死。
〔29〕耦,配偶。
〔30〕竹夫人,古代消暑用具,又称青奴、竹奴。编青竹为长笼,或取整段竹中间通空,四周开洞以通风,暑时置床席间。唐时名竹夹膝,又称竹几,至宋始称竹夫人。
〔31〕差足自赎,这里是指略微可以自赎其罪。差,略微。
〔32〕涕不可仰,哭得抬不起头来。
〔33〕望君如岁,盼望君归如同盼望一年的收成。岁,年景,一年的农业收获。
〔34〕何以为心,还有人心吗。
〔35〕恶少甲,品行恶劣的年轻男子。
〔36〕亟(qì)问,一再追问。
〔37〕踣(bó),仆倒。
〔38〕任其辜,承担杀人之罪。
〔39〕书香,世代读书应科举的风尚。
〔40〕钦件,同“钦案”,指奉旨办理的案件。“结党”非普通刑事案件,须逐层上报至朝廷,故称“钦件”。
〔41〕械禁,用刑具拘禁。
〔42〕捉鞚(kòng),抓住马笼头。
〔43〕返辔(pèi),回马。辔,驾驭马的缰绳。
〔44〕青海,东方之海,常借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45〕寝怠,即“寝怠”,指越来越松懈。
〔46〕大比,明清特指乡试。
〔47〕京都,即京师(今北京),清顺天府治所在地。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48〕赚(zuàn)食,谓诳骗吃喝。
〔49〕京堂林下者,指退休家居的朝中高官。京堂,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林下,山林田野退隐之处,常指官员致仕退休。
〔50〕犹子,侄子。
〔51〕齿录,即“同年录”,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
〔52〕披读,阅读。
〔53〕金帛函字,以钱物等为礼品并附上书信。金帛,黄金和丝绸,这里泛指钱物。
〔54〕宪台,后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这里当是对掌权上官的尊称,不限于御史。
【简评】
清但明伦对《张鸿渐》一篇有评云:“势力世界,曲直无凭。贪酷者安居,鸣冤者反坐。茫茫世宙,教人从何处呼天耶!”封建专制社会的官本位体制是制造腐败的温床,是非不分,官官相护,小民无告,弱肉强食是普遍现象。至于读书人聚众言事,更为统治者所忌,往往不问是非,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清顺治十八年发生于苏州的哭庙案,统治者枉杀十八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金圣叹即在此案中死于非命。清初归庄因文学见解相异对金圣叹其人恨之切骨,其《归庄集》卷一○《诛邪鬼》有云:“吴县诸生与任知县相恶,巡抚中丞得知县贿,诬奏诸生十八人,尽弃之世,金圣叹亦与焉。余哀诸生而未尝不快金之死,但恨杀之不以其罪耳。”
蒲松龄另写有俚曲《富贵神仙》、《磨难曲》,皆以张鸿渐事为素材,加以演绎,全为大团圆结局自不待言,且有关富贵情节较小说更为锦上添花,可见作者巧借文学作品以抒发内心积怨的用心。再者,永平府名士“鸿渐”之取名源于《易·渐卦》:“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六四,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有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之义。这显然带有象征读书人生态环境逐步变好的企盼,也表达了蒲松龄对自身未来的一种憧憬之情,专制统治生活下读书人的心态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