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技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1〕。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请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欶〔2〕。内外动息俱冥〔3〕。至半更许〔4〕,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5〕。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6〕!呜之不睡〔7〕,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8〕,负累煞人〔9〕!”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猫子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10〕,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11〕,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12〕。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13〕,六姑以为宜得芪〔14〕,四姑以为宜得术〔15〕。参酌移时〔16〕,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17〕,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18〕,六姑之声缓以苍〔19〕,四姑之声娇以婉〔20〕,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王心逸尝言〔21〕:“在都偶过市廛〔22〕,闻弦歌声〔23〕,观者如堵。近窥之,则一少年曼声度曲〔24〕。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25〕。”亦口技之苗裔也〔26〕。

【注释】

〔1〕售,施展。

〔2〕欶(sòu),通“嗽”,咳嗽。

〔3〕冥,沉默不语。

〔4〕半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八点。

〔5〕刺刺不休,连续不断地说话。

〔6〕拗哥子,性格固执的小男孩。哥子,对男孩的称呼,犹称公子。

〔7〕呜之,发出声音来抚慰或亲吻孩子。

〔8〕百钧,三千斤,这里是形容非常重的夸张说法。钧,古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9〕负累,连累。煞,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10〕千里且溢,超过一千里。益,超过,超出。

〔11〕道温凉,嘘寒问暖。温凉,寒暖,多指生活状况。

〔12〕食顷,吃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不长。

〔13〕宜得参,指应用人参一类的中药治疗。以下句式和此句式相同。

〔14〕芪(qí),即“黄芪”,中药草名。

〔15〕术(zhú),中药草名,秋天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嫩苗可以吃,可入药。

〔16〕参酌,商讨。移时,过了一会儿。

〔17〕丁丁(zhēng),象声词,原指伐木声,这里是铜笔帽掷落于桌案发出的声音。

〔18〕清以越,清脆而悠扬。

〔19〕缓以苍,和缓而苍老。

〔20〕娇以婉,娇嫩而婉转。

〔21〕王心逸,即王居正,字心逸,号怀庵,为蒲松龄好友王观正的哥哥。

〔22〕市廛(chán),指店铺集中的市区。

〔23〕弦歌,依琴瑟而咏歌。

〔24〕曼声,舒缓的长声。度曲,按曲谱歌唱。

〔25〕弦索,弦乐器上的弦,这里即指弦乐器。

〔26〕苗裔,子孙后代。

【简评】

口技,即运用口腔发音技巧(有时也借用口中所含苇哨)来模仿各种声音。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中云:“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逃秦夜出函谷关的故事,其一擅长口技的门客模仿鸡鸣而令守关吏早早打开关门,终于令孟尝君脱险回到故里。这大约是口技应用于实践的最早记录,并留下了“鸡鸣狗盗”的成语。

有关口技的表演,明清多有记述,不乏绘声绘色的生动描写。清翟灏《通俗编·俳优》:“绛树一声能歌两曲,二人细听,各闻一曲,一字不乱。按:今有相声伎,以一人作十馀人,捷辨而音不少杂,亦其类也。”绛树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著名歌女,所谓“绛树两歌”,大约是将口技运用于表演艺术的最早记录。金圣叹在其评点《水浒传》第六十五回回前总评中,记述了友人王斫山所夸“京中口技”,描摹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与蒲松龄同时代的褚人获在其《坚瓠集》广集卷二也记有“口戏”一则,可见在明末清初这一技艺在民间的广泛流行。而蒲松龄此作将口技表演蒙上一层求医卖药的面纱,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