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四02

◎译文

康僧渊刚到江南,还没人知道他,常在街市徘徊,靠乞讨为生。一次,突然到殷渊源家去,碰上很多宾客在座,殷渊源让他坐下,和他寒暄了几句,就谈及义理。康僧渊谈起义理,毫无愧色,不管是深刻领会的,还是粗略提出的,都曾深入钻研过。通过这次清谈,大家知道了他。

(48)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①万形,万形来入眼不?”

◎注释

①属,同“瞩”,看。

◎译文

殷浩、谢安等人聚会。谢安问殷浩:“眼睛去追随看一切物象,还是一切物象进入人们眼中呢?”

(49)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①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②?”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注释

①位,官位,爵位。

②矢秽,粪污。矢,同“屎”。

◎译文

有人问中军将军殷浩:“为何梦见棺材就能得到官爵,将要得到钱财就会梦到粪污?”殷浩回答道:“官爵本是腐臭之物,因此将要得到官位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钱财会梦见肮脏的东西。”被认为是至理名言。

(50)殷中军被废东阳①,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注释

①“殷中军”句,晋穆帝永和九年,殷浩以中军将军率师北伐,失败而回。次年,桓温废殷浩为庶人,殷浩便迁往东阳郡。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被免职,迁到东阳郡,才开始看佛经。初次看《维摩诘经》,怀疑“般若波罗密”太过繁复。后来看《小品》,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旨,又恨这样的话太少了。

(51)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①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②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安可争锋!”

◎注释

①相王,指晋简文帝,未登帝位时,任丞相,所以称相王。

②崤、函,崤山和函谷关,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境一带。

◎译文

支道林、殷渊源都在相王府,相王对二人说道:“你们试着辩论一下,然而才性之学恐怕有渊源之深,兼有关河之固,可要谨慎啊!”支道林论述问题时,便改变方向,远远避开才性问题;可论辩了几个回合,便不觉进入玄理之中。相王拍着支道林的肩膀笑道:“这本是他的特长,你怎可以和他争胜呢!”

(52)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①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注释

①毛诗,即毛亨作传的《诗经》,又称毛诗。

◎译文

谢安趁着子侄们聚会,问大家:“《诗经》哪句最好?”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谟定命,远猷辰告’。”认为这一句最有雅士的深远意趣。

(53)张凭举孝廉①,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②妙选。”既前③,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为理窟④。”即用为太常博士。

◎注释

①孝廉,指孝顺父母、品行端庄的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魏晋也有此制。

②太常博士,古官职名。三国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引导乘舆,撰定五礼(吉、嘉、宾、军、凶)仪注,监视仪物,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

③既前,见面以后。

④勃窣,词采丰富缤纷的样子。理窟,头脑中义理丰富。

◎译文

张凭察举为孝廉后,到京都去,仗着自己有才气,认为必能跻身名流。他想去拜访丹阳尹刘真长,同行的人都笑话他。张凭还是去了,这时刘真长正在处理一些事务,把他安排到下座,和他寒暄了一下,也没怎么在意。张凭想自己主动发表见解,又找不到话题。不久,长史王濛等名流来清谈,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便在末座上分析评判,言辞精炼而内容深刻,把彼此的心意都表述清楚,满座惊奇。刘真长请他到上座,和他清谈了一整天,并留他住了一夜。第二天,张凭告辞,刘真长说:“你先回去,我将邀你同去谒见抚军。”张凭回到船上,同伴问他在哪里过夜,张凭笑笑,没有回答。不一会儿,刘真长派郡吏来找张孝廉坐的船,同伴都很惊愕。刘真长当即和他坐车谒见抚军。到了门口,刘真长先进去对抚军说:“下官给您找到一个太常博士的最佳人选。”张凭进见后,抚军和他谈话,不住赞叹,连声说好,并说:“张凭才华横溢,是义理汇集之所。”于是任用他做太常博士。

(54)汰法师云:“六通①、三明②同归,正异名耳。”

◎注释

①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身通、它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②三明,指心得到解脱,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译文

汰法师说:“六通和三明旨意同归,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55)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①,既自难干②,加意气拟托③,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④,故复自佳耳!”

◎注释

①才峰,才能突出。秀逸,特异超俗。

②干,触犯,这里指赶上。

③拟托,比拟寄托。

④一往奔诣,直向高深境界。

◎译文

支道林、许询、谢安诸位高德,到王濛家聚会。谢安环顾左右说:“今天是贤士雅会,时光既不可留,这样的聚会也难常有,我们应谈论吟咏,来抒**怀。”许询便问主人有《庄子》否,找到《渔父》这一篇。谢安看了题目,令大家讲其义理。支道林先讲,说了七百来句,义理精妙优美,辞藻新奇拔俗,引来一致赞叹。在座各人谈完了自己的体会。谢安问:“你们说完了没有?”大家都说今天的谈论,很少有保留,没有不尽兴的了。谢安然后提出一些疑问,畅谈自己的意见,洋洋万余言,才思敏锐高妙,特异超俗,旁人难以企及,加上情意有寄托,潇洒自如,满座无不心悦诚服。支道林对谢安说:“您的论述径往高深境界,确实是高妙啊!”

(56)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①,意气干云②。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注释

①孙语道合,孙盛将自己的论点阐发得很周到圆通。

②意气干云,志趣高入云霄。形容志趣或气势凌人的样子。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孙安国、王濛、谢尚等擅长清谈的名士,在会稽王官邸聚会。殷浩和孙安国两人辩论《易象妙于见形论》一文,孙安国把它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谈论,意气高昂。满座都觉得孙安国的道理不妥,可又不能驳倒。会稽王深有感慨,叹息道:“如果刘真长来了,自然会有办法说服他。”派人去接刘真长,这时孙安国料到自己会辩不过。刘真长来后,先叫孙安国谈刚才的道理。孙安国大致复述了一下,也觉得不如刚才所讲的。刘真长于是论述了二百来句话,言词简明切要,孙安国的道理被驳倒。满座拍手欢笑,赞美不已。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①。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②,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注释

①唱理,领头提出义理。

②筹算,筹码,计算的用具。

◎译文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苟子来,和他谈玄理,让他先开个头。僧意问王苟子:“佛有感情没有?”王说:“没有。”僧意又问:“那么佛像柱子一样吗?”王说:“好比筹算。筹算虽然没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人有感情。”僧意又问:“谁来使用佛呢?”王苟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58)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玄①?”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

◎注释

①“惠子”句,《庄子·天下》说,惠施所著的书可以装满五车,可是讲的道理很杂乱,言辞也不当。

◎译文

太傅司马道子问车骑将军谢玄:“惠子所著的书有五车之多,为何没有一句涉及玄言?”谢玄回答说:“这大概是因为玄言的精妙之处难以言传。”

(59)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①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

◎注释

①事数,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的名相。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被罢官后,迁居东阳,大读佛经,能精通义理,只有读到事数处理解不了。碰见一个和尚,把书中标出的问题拿来请教,疑问便一下子消除了。

(60)殷仲堪精核玄论①,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②尔!”

◎注释

①玄论,指道家学说。

②不翅,同“不啻”,不只。

◎译文

殷仲堪精研道家学说,没有哪方面他不研究的。殷仲堪却叹息说:“如果我能解说《四本论》,谈起来就不只是现在这样了!”

(61)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①,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注释

①“铜山”二句,汉武帝时,未央宫前殿的铜钟无故而鸣,东方朔说会有山崩。他说,铜是山之子,山是铜之母,母子相感,所以钟鸣。后来南郡太守上书说山崩。

◎译文

荆州刺史殷仲堪问惠远和尚:“《周易》以何为本?”惠远回答说:“《周易》用感应做本体。”殷又问:“西边的铜山崩塌了,东边的灵钟就有感应,就是《周易》吗?”惠远笑着没有回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永言父东阳尚在,殷仲堪是东阳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①。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拔者久之。

◎注释

①齐物,春秋、战国时老庄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的《齐物论》中。

◎译文

羊孚的弟弟羊辅娶王永言的女儿为妻,王家接待女婿时,羊孚送弟弟到王家。这时王永言的父亲王临之还活着,殷仲堪是王临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擅谈义理,便和殷仲堪谈《齐物论》。殷仲堪反驳了羊孚的见解,羊孚说:“经过四个回合才能看到彼此的见解相同。”殷仲堪笑道:“只要把道理说清楚就好,为何一定要相同!”四个回合后,两人的见解竟然相通了,殷仲堪感叹说:“我已经没有不同意见了!”后来很长时间都赞叹羊孚是后起之秀。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①。”

◎注释

①间强,生硬。

◎译文

殷仲堪说:“三天不读《道德经》,就觉得舌根发硬,言谈不畅。”

(64)提婆①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注释

①提婆,外国和尚的名字。

◎译文

提婆刚到京都,就被请到东亭侯王家讲《阿毗昙经》。第一次开讲,僧弥坐到中途说:“我已经全懂了。”在座中分出几个有见解的和尚,到别的房间里讲解。提婆讲完,王珣问法冈和尚:“弟子都还没有理解,阿弥哪能已经理解了呢?理解得怎么样?”法冈说:“大体上都领会得对,只是还没有深入研究罢了。”

(65)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①。”

◎注释

①“此乃”句,言桓玄更加了解殷氏所谈玄理,所以攻难就少了。

◎译文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谈玄,每每互相辩驳,一年多后,辩驳少了,只有一两次。桓玄慨叹才思越来越倒退了,殷仲堪说:“这是你领悟得更透彻了。”

(66)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②。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

①东阿王,即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后封东阿王。

②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命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死刑。曹植应声而成:“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后,深感愧疚。

(67)魏朝封晋文王①为公,备礼九锡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③,司空郑冲④驰遣信就阮籍⑤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注释

①晋文王,即司马昭,三国时魏国人,任大将军。

②九锡,古代天子对有功的诸侯大臣赐予九锡,即赏赐车马、衣物、弓矢之类。汉末献帝赐曹操九锡,采用《礼纬》说,历代相袭沿用。王莽篡汉,也是先加九锡,这是篡位前的一种做法。

③公卿将校,三公九卿和高级武官。泛指朝中文武大臣。诣府,登门拜访。敦喻,敦促劝说。

④邓冲,字文和,开封人,博涉儒家和百家之言。晋朝建立,官至太傅。

⑤阮籍,字嗣宗,陈留人,性格阔达,不拘礼教,好老庄,嗜酒。有《咏怀诗》八十余首,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齐名。

◎译文

魏封晋文王司马昭为晋公,准备好了加九锡的礼物,司马昭坚决推辞,不肯受命。公卿将校文武官员前往司马昭府恭请接受,司空郑冲派人到阮籍那里写劝进文。阮籍当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未醒,被扶起来,在书札上下笔成章,一字不改,抄好交给来人。当时人认为他是神笔。

(68)左太冲①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②,张曰:“此二京可三③。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注释

①左太冲,即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用十年写成《三都赋》。

②张公,即张华,字茂先,官至司空。博学多闻,著《博物志》。

③二京可三,二京指汉代张衡所作《西京赋》和《东京赋》,是文学名篇。张华认为,左思的《三都赋》可以和他们并列为三。

◎译文

左思写《三都赋》,刚写完,当时人交相讥笑非难,左思很不高兴。后来把文章给张华看,张说:“这可以和《两都》《二京》鼎足而三。可是你的文章还没受到世人重视,应让名士推荐。”左思便去恳求皇甫谧。皇甫谧看了之后,很是赞赏,给赋写了一篇叙文。于是先前非难、怀疑这篇赋的人,没有不敛襟示、赞叹夸奖它了。

(69)刘伶①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注释

①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不羁,嗜酒,主张无为。曾作建威参军。

◎译文

刘伶写了一篇《酒德颂》,寄托了他一生的志趣。

(70)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①。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②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③。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注释

①“将让”句,乐广时任河南尹,想辞去官位,便请潘岳写表。

②标位,揭示,阐述。

③名笔,名篇,出名的文章。

◎译文

尚书令乐广擅长清谈,却不擅写文章。他想辞去河南尹职务,便请潘岳替他写奏章。潘岳说:“我可以写,不过要知道您的意图。”乐广便陈述了自己辞让的原因,阐述了二百来句。潘岳径取其意,交错综合落笔成章,便成了一篇名作。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不借重潘岳的文辞,潘岳不取乐广的意思,就无法成就这样优美的文章。”

(71)夏侯湛作《周诗》①成,示潘安仁②,安仁曰:“此非徒温雅③,乃别见孝悌④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注释

①周诗,《诗经》有《南陔》《白华》等六篇,失传,只存篇名。

②潘安仁,即潘岳,字安仁。

③温雅,温文尔雅。

④孝悌(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译文

夏侯湛写成《周诗》,拿去给潘安仁看,潘安仁说:“这些诗不但温文尔雅,也能看出孝悌之本性。”潘安仁因此写了《家风诗》。

(72)孙子荆①除妇服②,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注释

①孙子荆,即孙楚,太原人,曹魏骠骑将军孙资之孙。有才气,孤傲不群,与王武子友善,官至太守。

②除妇服,按照礼俗为妻子服丧期(一年)满,脱去丧服。

◎译文

孙子荆为妻子服丧期满,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武子看。王武子看后说:“真不知是文由情生,还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诗感到悲伤,也增加了我对夫妻情意的珍重。”

(73)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①。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退著笔②难广,广又不能答。

◎注释

①列卿,诸卿,众御。卿是古代高级官名。

②著笔,写文章。笔指散文,即不讲究韵律的文章。

◎译文

太叔广很有口才,而挚仲治擅长写作,两人都在九卿之列。每到官府聚会,太叔广谈论,仲治不能对。仲治回去写文章诘难太叔广,太叔广也不能答。

(74)江左①殷太常父子②并能言理,亦有辩讷③之异。扬州口谈至剧。太常辄云:“汝更思吾论。”

◎注释

①江左,江南,这里指东晋。

②父子,叔侄。六朝时叔侄通称为父子。

③辩讷,指口才地善辩与迟钝。辩,有口才。讷,言语迟钝。

◎译文

东晋太常殷融和侄儿殷浩都擅长谈玄,但两人也有能言善辩和不善辩论之别。殷浩的辩论厉害时,殷融辩不过的时候总说:“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75)庾子嵩①作《意赋》成。从子文康②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注释

①庾子嵩,即庾敳(ái),字子嵩。颍川鄢陵人。谏议大夫庾峻之子,西晋时期名士,出身于魏晋名门颍川庾氏,官至豫州长史。

②从子,侄儿。文康,即庾亮,谥号是文康。

◎译文

庾子嵩写成《意赋》。侄儿庾亮看到,问:“如果有意,那不是赋体能说尽的。如果无意,又写赋做什么?”庾子嵩回答:“正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76)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①云:“泓峥萧瑟②,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注释

①阮孚,字遥集,晋代阮咸次子。历经数帝,官至广州刺史。

②泓峥,喧闹,形容流水声。萧瑟,形容风吹落叶声。

◎译文

郭景纯有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说:“水流喧喧,秋风萧瑟,意境的确不可言传。每读此文,总觉得超尘脱俗。”

(77)庾阐始作《扬都赋》①,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②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注释

①《扬都赋》,东晋庾阐作。此赋歌颂扬州城的宏伟壮丽,被誉为可同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相媲美。扬都,即建康,扬州的首府,晋元帝建都于此。

②赠贶(kuàng),即馈赠、加惠。

◎译文

庾阐写《扬都赋》,称赞温峤和庾亮道:“温氏是道义的标杆,庾氏是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就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若论其品,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剔透。”庾亮听说赋写好了,要求看看,并给予奖赏惠赐。于是庾阐就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亮”字改为“润”字。

(78)孙兴公作《庾公诔》①,袁羊曰:“见此张缓②。”于时以为名赏。

◎注释

①《庾公诔》,叙述庾亮生平并表示哀悼之文。诔(lěi),是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

②张缓,紧张与松弛。此处一说为指文章跌宕起伏,张弛有道;又有一说为对庾亮一生功过褒贬有度;再有一说为能看出治国之道。

◎译文

孙兴公写了《庾公诔》,袁羊看了以后说:“从文章中能看出一张一弛的治国之道。”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鉴赏妙论。

(79)庾仲初①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竟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②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注释

①庾仲初,即庾阐,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

②屋下架屋,比喻结构、内容重复。

◎译文

庾仲初写完《扬都赋》,把它呈送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尽力为这篇赋宣传,说它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并列为三,和《三都赋》等并列为四。人人争着传抄,京都的纸张也因此涨价。太傅谢安说:“这样不好,这文章不过是在屋下架屋罢了。写文章处处模仿,就免不了内容贫乏眼界狭窄。”

(80)习凿齿①史才不常,宣武②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③。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④,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⑤,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注释

①习凿齿,字彦威,晋襄阳人。有史才,为桓温所重,官至太守。

②宣武,桓温的谥号。

③治中,官名,州郡的佐官,掌管文书案卷等。

④明公,对尊贵者的敬称,这里指桓温。

⑤忤旨,违背旨意。桓温有不轨之心,习凿齿称颂简文,故忤旨。

◎译文

习凿齿有史学之才,很不寻常,桓温很看重他,年龄不到三十,就任他为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温的信里说:“如果不是受到您的赏识,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丞相,返回之后,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怎么样?”凿齿回答说:“这辈子没见过这样的人。”由此触犯了桓温,被降职作衡阳郡太守,从此神志错乱。在病中坚持写《汉晋春秋》,品评人物事件,见解卓越出众。

(81)孙兴公①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②。”

◎注释

①孙兴公,即孙绰,字兴公,晋文学家。历官太学博士、散骑常侍,袭爵长乐侯。

②鼓吹,原意指鼓萧等乐器的合奏,这里指宣扬、吹捧。

◎译文

孙兴公说:“《三都赋》和《二京赋》是五经的附带。”

(82)谢太傅问主簿陆退①:“张凭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退答曰:“故当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

◎注释

①陆退,张凭的女婿。

◎译文

太傅谢安问主簿陆退:“张凭为何作悼念母亲的诔文,而不作悼念父亲的?”陆返回答说:“这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

(83)王敬仁①年十三作《贤人论》,长史②送示真长,真长答云:“见敬仁所作论,便足参微言。”

◎注释

①王敬仁,即王修,字敬仁,王濛的儿子。擅书法,官著作郎。

②长史,官名,这里指王濛。

◎译文

王敬仁十三岁写了《贤人论》,父亲王濛送去给刘真长看。刘真长看后答复:“看了敬仁所写之文,就知道他能参悟玄言。”

(84)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①,无处不善。陆②文若排沙简金③,往往见宝。”

◎注释

①烂若披锦,光彩灿烂如披锦绣。

②陆,指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诗文都很有名。曾任平原内史、河北大都督。

③排沙简金,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挑选精华。简,选择。

◎译文

孙兴公说:“潘岳的文章好比摊开锦绣一样文采斑斓,没有一处不好。陆机的文章好像披沙拣金,常常能发现瑰宝。”

(85)简文称许掾①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注释

①许掾,即许询,字玄度,才学甚高,善文。他模仿郭璞,以玄言入诗,又杂入佛家语,诗作不问世情,成为一时风尚。

◎译文

简文帝称赞司徒掾许玄度:“玄度的五言诗,可谓精妙过人。”

(86)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①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②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③是我辈语。”

◎注释

①金石,指金属和玉石制成的钟磬之类乐器。

②宫商,五音(宫、商、角、徽、羽)中的两音,指音乐、音律。

③应,的确、确实。

◎译文

孙兴公写成《天台赋》,给范荣期看,说:“你把它扔到地上,也会发出金石之声。”范荣期说:“恐怕您的金石声,不是宫商那样的曲调。”每看到优美的句子,总说:“的确是我辈所言。”

(87)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①。”

◎注释

①碎金,零碎的金子,这里比喻文学的绪余,优美的短文。

◎译文

桓温看见谢安石作的简文帝谥号奏议,看完,扔给座上的宾客说:“这不过是安石的零碎杰作。”

(88)袁虎①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②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③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④,大相赏得⑤。

◎注释

①袁虎,即袁宏,字彦伯,小名叫虎。

②谢镇西,即谢尚,字仁祖。官历镇西将军、豫州刺史。

③委曲,详尽。

④要,同“邀”,邀请。

⑤赏得,赏识、亲近。

◎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穷,曾替人运送租粮。这时,镇西将军谢尚坐船出游。是夜风清月明,忽听江边商船上有人吟诗,很有情致。所吟五言诗,又是闻所未闻,赞叹不绝。派人去打听,原来是袁虎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因此邀袁虎过来,大加赞赏亲近。

(89)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译文

孙兴公说:“潘岳的文章浅显,可是纯净;陆机的文章深刻,可是芜杂。”

(90)裴郎作《语林》①,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护下赋》,甚有才情。

◎注释

①裴郎,即裴启,字荣期,撰汉魏以来言语应对之可称述者为《语林》。记述西汉、三国、晋时的人物事迹、言行,是古代一种笔记小说。

◎译文

裴启写了《语林》一书,刚问世,远近广为传看。当时名流和后生年少,没有谁不传抄,人手一卷。其中记载东亭侯王珣作《经王公酒护下赋》一事,很有才情。

(91)谢万作《八贤论》①,与孙兴公往反,小有利钝。谢后出以示顾君齐,顾曰:“我亦作,知卿当无所名。”

◎注释

①“谢万”句,《八贤论》评述屈原、贾谊等八人,认为隐处者较优,出仕者为劣。孙兴公反驳此论,认为不能以此分出优劣。谢万,字万势,太傅谢安的弟弟。晋穆帝时,受命北征,致豫州大部沦陷,最终被废为庶人。

◎译文

谢万写《八贤论》,和孙兴公来回辩论,稍有些滞钝。谢万后来把文章给顾君齐看,顾君齐说:“如果我也写这几个人,你一定没有办法命名。”

(92)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①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注释

①足韵,赋体是韵文,叙述完一件事转叙另一件事时会换韵。如果某一韵中所叙之事未尽,就加几句来补足,叫足韵。

◎译文

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都称赞写得好。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袁彦伯立刻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桓温对王珣说:“从这件事看,当今赋作高手,不能不推重袁氏。”

(93)孙兴公道曹辅佐①:“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②,非无文采,酷无裁制。”

◎注释

①曹辅佐,即曹毗,字辅佐,累迁太学博士、光禄勋,喜典籍,擅文辞。

②负版,背着国家图籍的人,指差役、劳役之类的苦工。绔,同“裤”。

◎译文

孙兴公谈论曹辅佐时说:“他的才华就像白底的明光锦,裁成了差役穿的裤子,不是没有文采,只是剪裁不得法。”

(94)袁彦伯作《名士传》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②,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

①《名士传》,收录的多为三国、西晋时的一些名人。

②江北事,指晋室南渡以前的事。南渡以前,国都在江北。

◎译文

袁彦伯写成《名士传》,带去见谢安,谢安笑着说:“我曾和大家讲过江北时的事,不过是说着好玩罢了,彦伯竟用来写成书了!”

(95)王东亭①到桓公吏,既伏阁下②,桓令人窃取其白事③。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一字。

◎注释

①王东亭,即王珣,封为东亭侯,曾在大司马桓温手下任主簿。

②伏阁下,在官署里。

③白事,即给上级的报告,是文书的一种。

◎译文

东亭侯王珣就任桓温的属官,已在官署大厅等候时,桓温叫人偷偷拿走他的报告。王珣立即在官署重写,没有一个字和前一报告重复。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①,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②。”

◎注释

①露布文,军中不封口的文书,让四方速闻。多指征讨的檄文或捷报。

②“当今”句,意思是说有才而官不利,文才得到东亭口头赞赏。

◎译文

桓温率师北伐,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受到责备,被罢了官。正好需要写一份告捷公文,桓温便叫袁虎起草,袁虎靠在马旁,手下不停,一会儿就写了七张,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应当让我从得到齿牙余论的实惠。”

(97)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①。胡奴②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注释

①陶公,即陶侃。因平苏峻乱有功,封长沙郡公。后文“长沙”即指陶公。

②胡奴,即陶侃的儿子陶范,小字胡奴。官至光禄勋。

◎译文

袁宏起初写《东征赋》的时候,没有一句话提及陶侃。陶侃的儿子胡奴把他骗到密室,拔刀指着他,问:“先父的功勋这样大,您写《东征赋》,为何忽略了他?”袁宏窘急,无计可施,便说:“我大大地称道了陶公一番,怎说没写呢?”于是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98)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①,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注释

①相遗,抛弃。见贵,推崇。

◎译文

有人问顾长康:“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一篇更好?”顾长康回答:“不会鉴赏的人认为我的是后出作品就遗弃它,有见识的人就会因为高妙绝奇而推许它。”

◎注释

①宏赡,宏大而充裕。

②亮,即傅亮,曾任尚书令、左光禄大夫。

③袁豹,字士蔚,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职责是修撰国史。

◎译文

殷仲文天赋甚高,可是读书不甚广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才华不比班固差。”

(100)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靠。遇象能鲜,即洁成辉①。”桓胤②遂以书扇。

◎注释

①四句中“清、气、象、洁”大多是当时的玄学概念,诗人通过描写雪的形态特点,寄予了魏晋时期天地万物之质说,又寄托了士人清高的风度。

②桓胤,字茂远,官至中书令,德行高洁,以恬淡见称。

◎译文

羊孚写了一篇《雪赞》,说:“资清以比,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于是把这两句写在扇子上。

(101)王孝伯①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②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注释

①王孝伯,即王恭,历官秘书丞、中书令等,后为太傅司马道子所杀。

②王睹,即王爽,字季明,小名睹,官至侍中,赠太常。

◎译文

王孝伯在京时,一次行散到其弟王睹门前,问王睹古诗里哪一句最好。王睹考虑了一下,还没回答。孝伯就吟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句最好。”

(102)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①良久,随而下笔。一坐②之间,诔以之成。

◎注释

①吟啸,吟咏和吹口哨。

②一坐,坐一下,表示时间短暂。

◎译文

桓玄有次登上江陵城墙南楼,说:“我现在想给王孝伯写一篇诔文。”于是吟咏歌啸,接着动笔。大家座谈之间,诔文便已写成。

(103)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①。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②成章,不相揉杂。

◎注释

①“桓玄”句,指桓玄打败殷仲堪,朝廷命其都督江、荆八州及扬、豫八郡,加将军,并开府。西夏,六朝时多指荆楚地区。

②粲然,绮丽华美的样子。

◎译文

桓玄刚管辖西部一带,兼任荆、江两州刺史,任两府长官,还袭封南郡国公。这年初次下雪,五处官府都来祝贺,五封贺信一起送到。桓玄在官厅上,贺信一到,就在信后起草复信,每封信都下笔成章,文采斑斓,而且丝毫不混。

(104)桓玄下都,羊孚时为兖州别驾,从京来诣门,笺云:“自顷世故睽离,心事沦蕰①。明公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见笺,驰唤前,云:“子道,子道,来何迟!”即用为记室参军。孟昶②为刘牢之主簿,诣门谢,见云:“羊侯,羊侯,百口赖卿。”

①沦蕰,消沉郁结。

②孟昶(chǎng),下邳人,晋朝尚书仆射,其和二刘、何无忌等配合武陵王、毛璩平息桓玄篡位,官至尚书仆射。刘裕北伐后,京城受叛军威胁,他上书请罪,称自己对京城陷入危机和朝廷危难负责,自尽殉职。

◎译文

桓玄东下京都,当时羊孚任兖州别驾,从京口来登门拜访,拜笺上说:“不久前因为战乱分别,我意志消沉,心情郁结,明公给漫漫长夜带来晨光,澄清百流使之归于一源。”桓玄见到信,赶紧把他请上前来,对他说:“子道,子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立即任命他作记室参军。当时孟昶在刘牢之手下任主簿,登门向羊孚告辞,见面就说:“羊侯,羊侯,我全家人的性命就托付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