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四

文学,原指的是精通礼乐制度、熟悉经传典籍、学问渊博,也泛指有学问,有文才的人。而魏晋时期学风转变,儒学衰微,玄学昌盛。土大夫阶层不仅喜谈老庄玄学,还留心佛教经义,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能。本篇所记,大多是以清谈形式进行的文学活动。

本篇记述了魏晋文人、士大夫在著述文章和清谈方面的故事,对当时辨析义理、品评文章的盛况进行了正面或侧面描写,尤其是一些人在探讨中所体现出的卓越才情及修养,也令我们可看出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志趣及信仰。

(1)郑玄在马融门下①,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②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注释

①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经学家,遍注群经,精通历算。终生未仕,以教授、著书为业。马融,字季长,东汉经学家。曾作校书郎,南郡太守。

②转式,旋转式盘推演吉凶,一种占卜的方法。式,同“栻”,占卜用的盤。上圆下方,效法天地。

◎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能由他的高足弟子讲授。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符,没谁能解释原因。有人说郑玄能算,马融便叫他来,郑玄转动浑天仪很快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叹佩服。郑玄学成回家,马融遂感叹礼乐的中心要随之东移,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内心嫉恨。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下,抓着木屐浮在水上。马融果然旋转栻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左右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一定是死了。”便不再去追赶,郑玄因此得免一死。

(2)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①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注释

①服子慎,即服虔,字子慎,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传解谊》。

◎译文

郑玄想为《左传》作注,还没完成。有事到外地去,在路上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客店,两人并不相识。服子慎在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听他的见解多和自己相同,就走到车前说道:“我早就想注《左传》,还没完成。听了您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就成了《春秋左氏服氏注》。

(3)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①?”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②。”

◎注释

①“胡为”句,引自《诗经》,意思是为何会在泥水中。

②“薄言”句,引自《诗经》,意思是近前诉说,正巧碰上他发怒。薄,靠近。愬,同“诉”,诉说,申诉。

◎译文

郑玄家里奴婢都读书。一次使唤一个婢女,不称心,郑玄要打她。她要分辩,郑玄生气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问她:“为什么会在泥水中?”她回答说:“如果我去诉说,反而会惹他发火。”

(4)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①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②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

①崔烈,字成考,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

②稍,渐渐。

◎译文

服虔对《左传》有研究,将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不同见解。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左传》,便隐姓埋名,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讲授的时候,就躲在门外偷听。等他了解崔烈超不过自己后,才渐渐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一大早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时,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结为好友。

(5)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①,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注释

①定,指完成。

◎译文

钟会撰《四本论》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看,便揣在怀里,已经到了那里,又怕嵇康质疑问难,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扔了进去,转身急忙跑了。

(6)何晏①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②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③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注释

①何晏,字平叔,好玄学,擅长清谈,喜欢谈名理。

②王弼,字辅嗣,能言善辩,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著《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书。

③客主,指辩难的客方、主方。自为客主,即自问自答。

◎译文

何晏任吏部尚书时,很有声望,当时清谈的宾客常常满座,王弼年龄不到二十,去拜会他。何晏听过王弼的名声,便分条列出精妙的玄理来告诉王弼:“这些道理我谈得最透彻的了,还能再反驳吗?”王弼提出反驳,满座的人都觉得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反复自问自答,所谈玄理没有谁能赶得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①,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注释

①精奇,精微独到。

◎译文

何平叔注释《老子》才完成,就去拜会王辅嗣。看到王的《老子注》见解精微独到,非常佩服,说:“像这个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了!”于是把自己所作的注改写成《道论》、《德论》两篇。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①

◎注释

①“无”和”有”,道家的哲学范畴。无就是道,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从无生出始初的物质,这就是有。

◎译文

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无,确实是万物之源,圣人不肯发表意见,老子却反复陈述,这是为何?”王弼说:“圣人体悟到万物始于无,可是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庄不能超脱世间之有,所以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9)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①。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注释

①虚胜、玄远,二者均指玄学义理。虚胜指虚无的境界。玄远指深远微妙的哲理。

◎译文

傅嘏擅谈玄虚,荀粲崇尚玄远。两人一起谈论的时候,产生争论,却又互不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够解释两人的道理,沟通彼此的心意,常常使双方都感满意,彼此都能通晓。

(10)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①。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注释

①诺诺,连声答应,表示同意。

◎译文

何晏注释《老子》还没完成,听王弼谈起自己注释《老子》的意旨,对比之下,何晏感到自己的见解多有不足,不敢再开口,只是连声答应。于是不再作注,另写《道德论》。

(11)中朝①时有怀道之流②,有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谓客曰:“身今少恶,裴逸民③亦近在此,君可往问。”

◎注释

①中朝,晋南渡以后,称渡江前为中朝。

②怀道之流,指推崇老庄、倾慕道家学说的一类人。

③王夷甫,即王衍,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译文

西晋时,有些倾慕道家学说的人,登门向王夷甫请教疑难,碰上王夷甫前一天谈了很久,有点疲乏,不再和客人应对,便对客人说:“我有点不舒服,裴逸民也在附近住,您可以去问他。”

(12)裴成公①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屈。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

◎注释

①裴成公,即裴頠,字逸民,死后谥为成。

◎译文

裴逸民作《崇有论》,时人攻诘责难他,可没谁能驳倒他。只有王夷甫和他辩论,他才有点理亏。时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论来驳他,可然而最后裴仍然辩驳胜利,理论得以深入阐释。

(13)诸葛厷①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注释

①诸葛厷,一作宏,字茂远,琅邪阳都人,诸葛绪之子,诸葛冲的弟弟,诸葛厷才能出众,在西晋官至司空主薄。

◎译文

诸葛厷少年时不肯学习,一开始和王夷甫清谈,便显示出高超卓越。王夷甫感叹说:“你才智出众,如果稍加研讨,就不比当代名流差了。”诸葛厷后来阅读了《庄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谈,就可以和他旗鼓相当。

(14)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人鼠穴,捣虀①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②之疾!”

◎注释

①捣虀(jī),把葱、蒜、姜等捣碎腌咸菜。

②膏,心尖脂肪。肓,心脏和隔膜之间部分。

◎译文

卫玠幼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何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是心有所想吗?”乐广说:“有因缘关系。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吃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样的因缘而已。”卫玠思索这个问题,得不出答案,竟然痴想成疾。乐广听说,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才有了起色,乐广感慨说:“这孩子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

(15)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①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注释

①魏晋时代,因帛书昂贵,书籍多为简书。简牍多用丝麻绳编成册,所以开卷多少可以用长短尺来计算。帛书是可以卷起来的,也可以用尺寸来说明展卷多少。

◎译文

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就放下了,说:“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16)客问乐令“旨不至①”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②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

◎注释

①旨不至,出自《庄子·天下篇》,指不能达到事物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

②确几,敲着小桌子。

◎译文

有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乐广也不分析文辞句意,用麈尾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达到了。”乐广于是举起麈尾说:“如果达到了,又怎么能向前发展下去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表示信服。乐广解释问题言辞简明扼要,意思很透彻,都与此类似。

(17)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①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注释

①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

◎译文

起初注《庄子》的有几十家,可没有一家能探索到要旨。向秀在旧注外另求新解,分析精到,意趣巧妙非凡,意旨大为畅达。只是《秋水》《至乐》两篇还没完成,向秀就死了。向秀的儿子很小,不能完成父业,这两篇的注释便四散零落了,然而还留有一个副本。郭象这个人,品行不好,才智却颇出众。他看到向秀所释新义还没流传,便剽窃来当作自己的注。于是注释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改换了《马蹄》一篇,其余各篇只是改正一下文字罢了。后来向秀释义的副本出现,所以向秀、郭象两本《庄子》注本,解释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18)阮宣子①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椽。世谓“三语椽”。卫懿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注释

①阮宣子,即阮脩,字宣子,喜欢《老子》《周易》,能谈玄理。

◎译文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问他:“老庄学说和儒家学说有何异同?”阮宣子回答说:“恐怕相同吧。”太尉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世人称他为“三语椽”。卫玠嘲讽说:“只说一个字就可以征召,何必要借助三个字!”宣子说:“如果是天下所仰望,也可以不说话就能调用,又何必要借助一个字呢!”于是两人结为朋友。

(19)裴散骑①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②女婿。”

◎注释

①裴散骑,即裴遐,字叔道,任散骑郎。善谈名理,谈吐风雅。

②寡人,本意是王侯自称。六朝时有地位的士大夫也自称寡人。

◎译文

散骑郎裴遐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儿为妻。婚后三天,几个女婿都来聚会,当时的名士和王、裴两家子弟齐集王家。郭子玄也在座,他领头和裴遐谈玄。子玄才识很渊博,刚交锋几个回合,还觉得不痛快。郭子玄铺陈玄理,裴遐回复前言,理趣都很精微,满座赞叹不已,表示痛快。王夷甫也以为新奇,于是对大家说:“不要再辩论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20)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①。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②。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注释

①王大将军,即王敦,字处仲,善谈名理,历任侍中、大将军、扬州牧。

②谢幼舆,谢鲲,字幼舆,在王敦手下任长史,好玄学,擅音乐。

◎译文

卫玠避乱渡江,去拜见大将军王敦。夜坐清谈,大将军邀来谢幼舆。卫玠见到谢幼舆,非常喜欢,就也不再理王敦,两人一直谈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插不上话。卫玠向来体弱,常被母亲管束,不让多谈论。这一夜更加疲累,从此病情加重,终于去世。

(21)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①、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注释

①声无哀乐,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认为音声无常,随人的感情而变化,本身并不具有哀乐之情。

◎译文

过去有种说法,说丞相王导到江南后,只是谈论声无哀乐、养生和言尽意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然而辗转派生出很多观点,万事万物无不囊括其中。

(22)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①,正始之音②,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③。顾看两王椽,辄翣如生母狗馨。”

◎注释

①辞喻不相负,言辞、譬喻不相悖。指清谈时所用辞喻妙趣横生,且纵横其间,丰富达意。

②正始之音,正始年间谈玄的风尚。

③造心,进到心里,指有所得。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任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丞相亲自起来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和您一起谈玄析理。”两人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丞相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人完全参与不进去。彼此辩难已尽兴,丞相叹道:“一向谈玄论理,竟然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大概也不过如此呀!”第二天早上,桓温告诉别人说:“昨夜听殷、王两人清谈,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心有所得。回头看两位王属官,都呆住了,就像插着羽毛扇的母狗一样。”

(23)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①上。”

◎注释

①阿堵,这个。指佛经和玄学义理相符。东晋以后,玄学和佛学趋于合流。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看了佛经,说:“玄理也应在其中。”

(24)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①道《白马论》②,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注释

①阮光禄,即阮裕,字思旷,河南陈留人,东晋尚书郎,哲学家,历官临海太守、东阳太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侍中。阮籍的族弟。

②《白马论》,战国公孙龙子所著,提出“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认为“马”是指形体,“白”是指颜色,因此“白马非马”。从内涵和外延上,对于种属进行了分析。

◎译文

谢安年轻时,请光禄大夫阮裕讲《白马论》,阮裕写了一篇论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理解阮裕的话,就反复请教以求理解。阮裕于是赞叹道:“不但能谈《白马论》的人难得,就是寻求透彻了解的人也是不可多得!”

(25)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①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②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③。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④。”

◎注释

①渊综,深厚而且融通。

②清通,清新通达。

③显处视月,比喻所见面广,但中心不突出。

④牖中窥日,比喻所见面窄,但中心突出。牖(yǒu),窗户。

◎译文

褚季野对孙安国说:“北方人做学问,基础深厚,知识广博融通。”孙安国回答说:“南方人做学问,专一精通,简明扼要。”支道林听到后,说:“对圣贤来说,自然是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从中等才质的人来说,北方人读书,像是在视野开阔处看月亮;南方人做学问,像是从窗户里看太阳。”

(26)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①善云梯仰攻?”

◎注释

①作将,做。

◎译文

刘真长和殷渊源谈玄,刘真长有点理亏,殷渊源便说:“嗯,怎么你没想要造一架好的云梯来仰攻呢?”

(27)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①。”

◎注释

①牙后慧,口头上的赞美。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说:“康伯未曾得到我口头上的褒奖赞美。”

(28)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①,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注释

①佳致,即风致,指谈吐举止风雅。

◎译文

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于是前去拜访。殷浩未做过多阐发,只是给谢尚标榜诸家义理,说了数百句,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而且辞藻丰富,动人心弦,令人惊艳。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下人:“拿手巾给谢郎擦脸。”

(29)宣武集诸名胜①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

◎注释

①名胜,名流,名士。

◎译文

桓温聚集名士讲解《周易》,每天讲一卦。简文帝本想去听,一听说是这样就回来了,说:“卦的内容自然有难有易,怎么能限定每天讲一卦呢!”

(30)有北来道人好才理①,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②。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③非不馥,焉能逆风!”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

◎注释

①才理,才气和文思。

②《小品》,指佛教经典《小品般若波罗密经》。

③白旃檀,白檀香树。这一句说,这种树只能顺风闻香味,指深公也不是自己的对手。

◎译文

有位北来的僧人有才思,与林公在瓦官寺相遇,两人研讨《小品》。当时竺法深、孙兴公等人都去听。这位僧人的谈论,屡次设难,支道林的答辩透彻,言辞清爽,僧人屡被驳倒。孙兴公问竺法深道:“上人一贯是逆风而上的辩难大家,刚才为何一句话也不说?”竺法深笑笑,没有回答。支道林接口说:“白檀香并非不芬芳,但逆风怎能闻到香呢!”竺法深知道这话的含义,却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31)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①,客主无间②。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注释

①精苦,精心竭力。

②无间,没有空隙。

◎译文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从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来回四次。两人奋力甩动塵尾,以致塵尾的毛全部脱落,落在饭菜上。宾主双方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强嘴马,我要穿你的鼻子!”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会有人穿你的腮帮子!”

(32)《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译文

《庄子·逍遥游》长久以来是个难题,名流钻研玩味,对它的义理阐述都超不出郭象和向秀所阐发的义理之外。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和太常冯怀谈到《逍遥游》。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揭示出新颖的义理,提出特异的见解,都是诸名流探求、玩味时未能体会到的。后来解释《逍遥游》,便采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

(33)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①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②语!”

◎注释

①游辞,不切实际、游移闪烁的言语。

②尔馨,这般。这一句是讥笑殷浩强学谈玄。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还学别人这般谈玄!”

(34)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①偏精。忽言及《四本》②,便若汤池铁城③,无可攻之势。

◎注释

①才性,才能和本性,指才、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②《四本》,即钟会撰《四本论》,是魏晋才性之学的代表作之一。讨论才能与品质的关系,有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四本”。简单的说,就是谈才性相离还是相合的问题。

③汤池铁城,流着沸水的护城河,铁造的城墙,喻非常坚固。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才思精深广阔,然而对于才性问题最为精通。他谈到《四本论》,便像汤池铁城,有坚不可摧之势。

(35)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①乎?”王曰:“既无文殊②,谁能见赏!”

◎注释

①默而识之,把它默记在心,语出《论语·述而》。

②文殊,指文殊菩萨。《维摩诘经》中说:维摩诘问众位菩萨,如何入不二法门,文殊谈论完之后反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道:“奇哉奇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王坦之的意思,是维摩诘虽然沉默不语,但文殊菩萨还是领悟到了他的意思;如今既然已经没有文殊菩萨了,又有谁能明白他的沉默呢。王坦之的沉默,实际上表示他并不欣赏支道林的著作。

◎译文

支道林和尚写了《即色论》,写成之后,拿给中郎将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话也没说。支道林说:“你是默记在心吧?”王坦之说:“既然文殊菩萨不在这里,谁能明白我的用意呢!”

(36)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①,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②,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注释

①拔新领异,标新立异。拔,提出。领,领会。

②往隽气,指一向有超人的气质。隽,通“俊”。

◎译文

王逸少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见解新颖,对问题体会独到,思虑很美妙,你想见见他吗?”王逸少本就气质超人,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坐车到王逸少那里,王总是着意矜持,不和他交谈。不一会儿,支道林就告退了。一次,正碰上王逸少外出,车子已在门外,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还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谈论一下。”于是谈到《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谈起来,洋洋数千言,才气不凡,辞藻新奇,像繁花灿烂,交映生辉。王逸少于是解开衣带,敞开衣襟,沉迷其中,留连不已。

(37)三乘佛家滞义①,支道林分判②,使三乘炳然③。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三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注释

①滞义,不易解释的内容。

②分判,辨别剖析。

③炳然,显明清楚的样子。

◎译文

三乘的教义佛教中很难讲解,支道林登座宣讲,详加辨析,使三乘内容显豁。大家听讲,都说能够理解。支道林离开后,人互相说解,只能解通两乘,进入三乘便混乱了。现在的三乘教义,弟子虽然传习,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38)许掾①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②,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放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注释

①许掾,即许询,曾被召为司徒掾。

②王苟子,即王脩,字敬仁,小名苟子。

◎译文

司徒掾许询年轻时,人们拿他和王苟子并列,许询非常不服气。当时许多名士和支道林法师一起在会稽西寺论玄,王苟子也在那里。许询心里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辩论玄理,一决优劣。许询极力要挫败对方,结果王苟子被彻底驳倒。接着许询又反过来用王苟子的义理,王苟子用许询的义理,再度反复陈说,王苟子又被驳倒。许询就问支法师说:“弟子刚才的谈论怎样?”支道林从容回答:“你的谈论是好,但何必苦缠不休呢?这岂是探求真理的谈法!”

(39)林道人诣谢公。东阳①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注释

①东阳,即谢朗,官至东阳郡太守,谢安的侄儿。

◎译文

支道林拜访谢安。东阳太守谢朗年幼,病刚好,身体还经不起劳累,和支道林辩论玄理,终于弄到苦缠不休的地步。他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着,一再派人叫他回去,可是太傅谢安却把他留住。王夫人只好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都在这孩子身上。”于是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告诉同座的人说:“家嫂情意和言语都很慷慨,实在值得称颂,可惜朝官没见到她!”

(40)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①,支为法师,许为都讲②。支通③一义,四坐莫不厌心④。许送一难⑤,众人莫不抃舞⑥。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注释

①斋头,书房。

②魏晋以后,佛家开讲佛经,一人唱经,一人解释。唱经者称都讲,解释者称法师。

③通,阐述,疏通。

④厌心,满足,心悦诚服。

⑤送难,传达一个诘难。指唱经者唱诵一段经文,请法师讲解。

⑥(biàn)舞,鼓掌跳跃,比喻非常高兴。

◎译文

支道林和司徒椽、许询等人在会稽王的书房里讲解佛经,支道林为主讲法师,许询做都讲唱经。支道林每阐明一个义理,满座没有不满意的;许询每提出一个疑难,大家也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只是咏叹两家辞采的精妙,并不去辨别清楚义理所在。

(41)谢车骑在安西艰中①,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②。”

◎注释

①谢车骑,即谢玄,谢奕的儿子。安西,即谢奕。艰,父母之丧。

②谢孝,谢玄在服丧期间的代称。剧谈,畅谈。

◎译文

车骑将军谢玄服父丧期间,支道林去他家和他谈玄,太阳快下山了才告辞。有人在路上碰见支道林,问:“林公从何处来?”支道林回答:“今天和谢孝子畅谈了一番。”

(42)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①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②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注释

①宿构,事先构思。

②叙致,陈述道理。

◎译文

支道林刚从会稽来到建康时,住在东安寺里。左长史王濛预先构思好精妙的义理,富有才情的言辞,前去和支道林清谈,然而和支道林水平不太相当。王濛长篇大论,自以为讲的是至理名言,辞藻奇丽。支道林听后,却徐徐说道:“和您分别多年,看来您在义理、言辞方面都没长进。”王濛非常惭愧,告辞而去。

◎注释

①签,签注。读书有疑难处,夹上字条做标记。

②幽滞,深奥难解。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读佛经《小品》,加了二百张书签做标记,都是书中精深奥妙之处,而世人往往觉得隐晦难明的地方。殷浩曾想和支道林辩明这些问题,终究不能如愿。至今《小品》还留存。

(44)佛经以为祛练神明①,则圣人②可致。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③之功,尚不可诬。”

◎注释

①祛练,佛教用语,指摆脱烦恼、修习智慧。神明,人的精神。

②圣人,佛家指德智慈悲的人,即佛。

③陶练,陶冶习练。陶,烧制陶器。练,煮生丝使之柔白韧练。

◎译文

佛经认为去除杂念、修习身心,就可成佛。简文帝说:“不知是否可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性情的功效,还是不可以抹杀的。”

(45)于法开①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分,遂遁迹剡下②。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③来!”

◎注释

①于法开,东晋高僧、医家,剡县(今浙江嵊县)人,精于医术及佛释之道。据《绍兴府志》载,于氏曾于旅途中以羊肉羹及针术治难产,须臾胎儿娩出,范行准氏认为此为我国羊膜之最早记录。《隋志》载有于氏所著《议论备豫方》一卷,已佚。

②剡下,剡县,属会稽郡。

③寄载,本意为搭乘车船。引申为授意传言。

◎译文

于法开和尚初和支道林争名,后来众人都倾向于支道林,他很不服气,便到剡县隐居起来。有一次,于法开派弟子到京都,吩咐弟子经过会稽山阴县去拜访支公。那时支道林正在宣讲佛经《小品》,于法开告诉弟子说:“道林开讲《小品》,等你到时,就该讲某品了。”还给弟子示范,告诉他来回数十次的攻诘辩难,并说:“过去这些地方他一直讲不明白。”弟子照他的嘱咐拜访支道林,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讲,正好讲到那一品,于是便谨慎陈述于法开的见解,两人往复辩论了很久,支道林终于理屈,厉声说:“你何苦传达他人之论呢!”

(46)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①,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②。

①自然无心于禀受,这是古代一种自然无为的哲学观点,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生产,不受他物支配。禀受,指先天禀性。一说为承受。

②名通,精妙通达的解释。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问:“既然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都是自然而然,不受他物支配,那为何世上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人能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遵祖回答说:“这好比水在地上流淌,只是四处纵横无约束,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满座赞叹,均认为是精妙之言。

(47)康僧渊①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②,遂及义理③。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粗举,一往参诣。由是知之。

◎注释

①康僧渊,西域僧人。生於长安,晋成帝时过江。後遇陈郡殷浩,由是改观,於豫章山立寺讲说,卒於寺中。

②寒温,寒暄。

③义理,经义和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