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第十七

伤逝,指怀念死者的哀思,也有将逝者对生命终结的哀伤。正始名士何晏持“圣人无情”论,而王弼则认为圣人亦有五情,只是圣人生而知之,太上忘情。此说法对魏晋名士影响很大,因而钟情、重情也成为名士风流。本篇中所抒发感情之对象,既有父母妻子,也有兄弟、友人。他们或奏一曲,或学一声驴鸣,以祭逝者。有的睹物思人,感慨系怀,而兴伤逝之叹。也有慨叹知音已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自有名士风流蕴于其中。

(1)王仲宣①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注释

①王仲宣,即王粲,字仲宣,魏国人,建安七子之一。

◎译文

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安葬时,魏文帝曹丕亲来参加葬礼,他回头对同来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每人学一声驴叫来送他。”前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驴叫。

(2)王濬冲①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②,经黄公酒垆③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④。今日视此虽近,递若山河。”

◎注释

①王濬冲,即王戎,字濬冲。

②轺(yáo)车,一马驾驶的轻便车。

③酒垆,放酒瓮的土台子,指酒店。

④羁绁,束缚。

◎译文

王濬冲任尚书令,穿着官服,坐着一辆轻便马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他触景生情,回头对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叔夜、阮嗣宗在这里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就被世务缠绕住了。今天见到这酒垆,虽然近在咫尺,却恍如远隔山河。”

(3)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译文

孙子荆因为自己有才华,很少佩服别人,唯独尊敬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当时的名士都去吊丧。孙子荆后到,对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流泪。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学得很像,宾客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对宾客们说:“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武子死了,老天真是瞎了眼!”

(4)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①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注释

①孩抱,孩提,婴儿。

◎译文

王戎的儿子万子死了,山简去探望,看到王戎情不能已,悲痛万分。山简说:“婴儿夭折罢了,为何如此悲痛!”王戎说:“圣人忘情,愚人顾不上情。最富于感情的,正是我辈。”山简敬服其言,因而更加为他悲痛。

(5)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千丈松崩。”①

◎注释

①哭,吊唁。长舆,即和峤。庾亮说他“森森如千丈松”。

◎译文

有人哭吊和长舆,说:“好像巍峨的千丈青松枯竭崩倒。”

(6)卫洗马①以永嘉六年丧,谢鲲哭之,感动路人。咸和②中,丞相王公教曰:“卫洗马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③,以敦旧好。”

◎注释

①洗马(xiǎn mǎ),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②咸和,晋成帝的年号。教,诸侯王公的文告。

③薄祭,菲薄的祭品,这里是谦词。

◎译文

太子洗马卫玠在永嘉六年去世,谢鲲去吊丧,哭声感人。咸和年间,丞相王导发表文告说:“卫洗马今当改葬。此君乃风流名士,国内仰慕,大家准备薄祭,来此纪念过去的情谊。”

(7)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译文

顾彦先生前最爱弹琴,去世以后,家人把琴放在他的灵**。张季鹰去吊丧,非常悲痛,径直走到灵床旁弹起琴来,弹了几曲,抚摸着琴说:“彦先,你还能欣赏吗?”说完,又悲痛欲绝,竟没有和侍立一旁的孝子握手抚慰,就出去了。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诸葛道明女为庾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译文

庾亮的儿子庾会在苏峻之乱中被杀。诸葛道明的女儿是庾会的妻子,成为寡妇,其后将改嫁,诸葛道明写信给庾亮,提到了这件事。庾亮回信说:“令爱还年轻,这样自然合适。只是感念死去的孩儿,就像他才刚刚去世。”

(9)庾文康亡,何扬州①临葬云:“埋玉树②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注释

①何扬州,何充,任扬州刺史,庾亮死时,任护军将军、参录尚书事。

②玉树,传说中的仙树,喻人才。

◎译文

庾亮逝世,扬州刺史何充参加葬礼时说:“把玉树埋到土里,人的心情何以能够平静!”

(10)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①!”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枢中,因恸绝。

◎注释

①“如此”句,王濛容貌俊秀,善清谈。死时仅三十九岁。

◎译文

长史王濛病重,躺在**,手里转动拂尘,在灯下看了又看,叹息道:“我这样的人,竟然活不到四十!”他去世后,丹阳尹刘惔参加大殓,把带犀角柄的拂尘放到棺材里,痛哭得昏死过去。

(11)支道林丧法虔①之后,精神霣丧②,风味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却后一年,支遂殒。

◎注释

①法虔,支道林的朋友。

②霣(yǔn)丧,同“陨丧”,萎靡不振,颓丧消沉。

◎译文

支道林自法虔死后,萎靡不振,风度情趣也不如从前。他常常对人说:“从前,匠石因为郢人死去就不再用斧子,伯牙因为子期死去而不再鼓琴,推己及人,确实不假。知己去世,言谈再无人欣赏,心里郁结,我大概要死了!”过后一年,支道林便死了。

(12)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译文

郗嘉宾死了,他身边的人禀告郗愔说:“大郎死了。”郗愔听了,并不悲伤,只是对他们说:“入殓时再告诉我。”临到入殓,郗愔参加大殓,只哭了一声,悲痛得几乎晕死过去。

(13)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①未远,而拱木②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注释

①德音,善言,有德者的话,对别人言谈的尊称。

②拱木,两手合围那样粗的树,指墓上的树。

◎译文

戴逢看见支道林的坟墓,说:“法师所宣讲的善言还在耳边,墓上的树木却已连成一片。您精湛的玄理能绵延流传,不会和寿数一起完结!”

(14)王子敬与羊绥善。绥清淳简贵①,为中书郎,少亡。王深相痛悼,语东亭云:“是国家可惜人!”

◎注释

①清淳,高洁淳朴。简贵,单纯,少与人交往。

◎译文

王子敬和羊绥交好。羊绥清高洁,淳朴简约,不多与他人交往,曾任中书郎,不幸早逝。王子敬悼念他,对东亭侯王珣说:“羊绥是宝贵人才,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15)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①手而退。

◎注释

①末婢,谢安的儿子谢琰,小名末婢。

◎译文

东亭侯王珣和谢安之间,交情中间恶化。王珣在会稽听说谢安去世,就到京都去见王子敬,想去哭吊。子敬原本躺着,听了他的话,惊讶地站起身来说:“我正希望你这样做啊。”王珣于是前往谢家吊唁。谢安帐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大人活着的时候,没有见过这位客人。”王珣不理他,径直上前哭吊,甚为悲痛。哭完,没按常礼握谢琰的手就出来了。

(16)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月徐亦卒。

◎注释

①“王子猷”句,王子猷(字徽之)和王子敬(字献之)是兄弟,均是王羲之的儿子。

◎译文

王子猷和王子敬病重,子敬先去世。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何没有子敬的音讯?想必是子敬已经死了!”他说这话时一点也不悲伤。坐车去奔丧,也没有哭。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随后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来。一个多月后,子猷也去世了。

(17)孝武山陵夕,王孝伯①入临,告其诸弟曰:“虽榱桷②惟新,便自有《黍离》③之哀。”

◎注释

①王孝伯,即王恭,字孝伯,晋孝武帝皇后之兄。晋孝武帝死时,王恭镇守京口。他看到执政的会稽王宠信小人,国家将有祸乱,很是忧虑,故有《黍离》之叹。

②榱桷(cuī jué),屋椽,指孝武帝陵墓上的建筑。常喻担负重任的人物。

③黍离,《诗经·王风》篇,借指王室衰微,心里忧伤。

◎译文

晋孝武帝去世,夕祭时,王孝伯参加吊祭完,对几个弟弟说:“尽管陵寝新立,却让人有《黍离》之悲。”

(18)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与羊欣书曰:“贤从①情所信寄,暴疾而殒。祝予②之叹,如何可言!”

◎注释

①贤从,贤从兄弟。羊孚是羊欣的同祖堂兄。

②祝予,天要亡我。《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有云:“子路亡,子曰:‘噫,天祝予!’”祝,即“断”之意。

◎译文

羊孚三十一岁时去世。桓玄给羊欣写信说:“贤堂兄是我所信赖的人,不幸暴病而逝。天将亡我啊,这痛苦真是难以言表!”

(19)桓玄当篡位,语卞鞠①云:“昔羊子道②恒禁吾此意。今腹心丧羊孚,爪牙③失索元,而匆匆作此诋突④,讵允天心?”

◎注释

①卞鞠,原任桓玄的长史,桓玄举兵攻入京都,派他任丹阳尹。

②羊子道,即羊孚,字子道。

③爪牙,比喻辅佐的人。

④诋突,唐突,冒犯。

◎译文

桓玄将要篡位,对卞鞠说:“以前羊子道不许我有这种意图。现在心腹羊孚已死,辅佐之人又没了索元,匆忙间要做出这等鲁莽唐突犯上之事,哪里会符合天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