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则

(主要记录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9·1 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

①罕,副词,少。《论语》一书中,讲“利”的六次,讲“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语言比较起来,可能算少的。子贡也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而关于“仁”,在《论语》中讲得最多,为什么还说“孔子罕言”呢?各家也有很多解释。金人王若虚(《误谬杂辨》)中认为这句应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黄式三《论语后案》中则认为“罕”读为“轩”,显也。意思是“孔子很明显地谈到利、命和仁”。遇夫先生的《论语疏证》则认为“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试以圣人评论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为人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云不知其仁,更参之以《儒行》之说,可以证明矣”。杨伯俊《论语译注》中认为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因此便认为记载得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此说更能解释恰当。

9·2 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

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还是做射手呢?我还是赶马车好了。”

◎注释

①达巷党,达街的人。《礼记·杂记》有“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可见“巷党”,即为“里巷”之意。

9·3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

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乎传统礼仪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俭省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又磕头,这是合于传统礼仪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头,只升堂后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众人意愿,我仍然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注释

①麻冕,一种礼帽,有人说就是缁布冠(古人一到二十岁,便举行加帽子的仪式,叫“冠礼”,第一次加的便是缁布冠),未必可信。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省俭。绩麻做礼帽,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很花工夫。若用丝,质地纤细易织成,因而节省些。

④拜下,指臣子对君主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国语·齐语》记述齐桓公不听从周襄王的辞让,终于下拜的事。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仪似乎废弃了。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9·5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②不得与③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

①子畏于匡,孔子被匡地的人们围困。畏,意为拘囚。《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途经匡。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孔子与阳货相貌相似,误认其为阳货,便囚禁了孔子。《荀子·赋篇》云:“比干见刳,孔子拘匡。”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有匡城,可能就是当日孔子被囚之地。

②后死者,孔子自称。

③与,yù,掌握。

④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问子贡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说:“这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需要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需要这么多。”

◎注释

①多能鄙事,此乃孔子自谦之词。谓因少时贱,必执事为生,而所能又皆鄙事,非因己之圣而无所不能。

9·7 牢①曰:“子云,‘吾不试②,故艺。’”

◎译文

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注释

①牢,郑玄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此人。王肃伪撰之《孔子家语》说“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子张,卫人也”,不可信。

②试,意为用。《论衡·正说篇》中云:“尧曰:‘我其试哉!’说《尚书》曰:‘试者用也。’”这里也当作“用”解。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也会有没有知识的时候啊,曾经有个庄稼汉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只有尽可能拉近与他的距离,站在两个人对于事件问题的共同立场上而做到能够完全理解,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9·9 子曰:“凤鸟①不至,河不出图②,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凤凰不出现,没有河图(圣明的君王),我(我们)已经没有希望了!”

◎注释

①凤鸟,指凤凰,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预示着时代的兴盛、大业的成功。

②河图,据记载,伏羲氏时曾在黄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的“河图”,人们把这样的事看作是圣明君王即将出现的一种吉兆。

③孔子说这几句话,不过借此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之望罢了。

9·10 子见齐衰①者、冕衣裳者②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③。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盲人,看见他们,即便对方年纪很轻,孔子也一定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

◎注释

①齐衰,zī cuī,古代丧服,用熟麻布做的,其下边缝齐。齐衰又有齐衰三年、齐衰期(一年)、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几等;看死者何种关系,便着多长时间的孝服。这里讲齐衰,也包括斩衰。斩衰是最重的孝服,用粗的生麻布做成,左右及下边也都不缝线。儿子对父亲,臣下对君主才斩衰三年。

②冕衣裳者,即衣冠整齐的贵族。冕原先指高等贵族所戴的礼帽,后来只有皇帝戴的才称冕。衣是上衣,裳是下衣。

③作,起。趋,疾行。二者都是一种敬意的表示。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我的行为,让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智,似乎能够独立工作。但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该怎样着手了。”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②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

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于是安排孔子的门生按照诸侯王的规格准备后事。孔子病情好转后,生气地说:“子路这想法不是一朝一夕了,为什么如此不切实际!我孔某只是一介书生,从来没有过家臣,为什么要在为我办丧事的时候来安排家臣呢?这是要我欺骗谁呢?这不是要欺骗老天吗?我现在就告诉你们,要我这般虚幻地死去,不如就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怀里啊。难道你们是认为如果我得不到这样高规格的葬礼,我就会凄凉地死在路边无人过问了吗?”

◎注释

①为臣,和今天的组织治丧处有相似之处,但死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给他组织治丧处。古代,诸侯之死才能有“臣”;当时可能有许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礼。不同之处是治丧处人死以后才组织,才开始工作。“臣”却不然,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剪须诸事都提前处理。所以孔子这里也说“死于臣之手”的话。

②无宁,即安宁。“无”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左传》隐公十一年云:“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①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道:“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道:“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

◎注释

①贾,gǔ,商人。又有一说同“价”,“待贾”便是“代卖,等好价钱”。不过与其说孔子是等高价,不如说他是等识货者。

9·14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

◎译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在的地方,就不简陋了。”

◎注释

①九夷,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江苏、安徽一带的部族的泛称,古时谓东夷有九种。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韩非子·说林上篇》云:“周公旦攻九夷而商盖伏。”商盖就是商奄,则九夷本居鲁国之地,周公曾用武力降服他们。春秋以后,盖臣属楚、吴、越三国,战国时又专属楚。以《说苑·君道篇》、《淮南子·齐俗训》、《战国策·秦策》与《魏策》、李斯《上秦始皇书》诸说九夷者考之,九夷实散居于淮、泗之间,北与齐、鲁接壤(说本孙诒让《墨子间诂·非攻篇》)。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夷人。“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

②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此处为意译。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①,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②。”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让《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注释

①自卫反鲁,根据《左传》,事情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冬。

②《雅》、《颂》各得其所,“雅”和“颂”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篇章内容的分类,可由今日的《诗经》考证;因为古乐早已失传,乐曲的分类便无可考证了。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①,丧事不敢不勉②,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③?”

◎译文

孔子说:“出外便事奉公卿,入门便敬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

①父兄,孔子父亲早死,说这话时,他的兄长孟皮应该还在世,“父兄”二字,只“兄”字意。“父兄”在此可引申为长者之意。

②丧事不敢不勉,办丧事是慎终追远,勉力而为是尽心为孝。

③有注家将“何有”看为“不难之词”,那这一句便当译为“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便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故不可作此种译法。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①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注释

①舍,shè,此处作动词用,意为居住,停留。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罢了,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孟子·离娄下》、《荀子·宥坐篇》等对此都各有阐发,但孔子本意不可确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人,喜爱道德胜过喜爱美貌。”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①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然只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注释

①子曰……往也,此句有注家解为:“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便前进。”有“唯义与比”之意。译文中是“为仁由己”的意思。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没看见他停留。”

9·22 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却不吐穗开花的,是有的!吐穗开花了,却不凝浆结实的,也是有的!”

◎注释

①秀,指禾黍的吐花。《诗经·大雅·生民》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发”和“秀”是指庄稼的生长和吐穗开花;“坚”和“好”是指谷粒的坚实和壮大。这都是“秀”的本义。现在还把庄稼的吐穗开花叫做“秀穗”,因此译文点明是指庄稼。

②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出仕。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什么办法的。”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①

◎注释

①见《学而篇》。

9·26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注释

①三军,周朝的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三支军队。因此便用“三军”作军队的通称。

9·27 子曰:“衣①敝缊②袍,与衣①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道:“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一起站着,而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听了,便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又道:“只是这个样子,怎样能够好得起来?”

◎注释

①衣,动词,当“穿”字解。

②缊,yùn,旧絮。古代没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丝绵。另有一说为乱麻。

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两句见于《诗经·邶风·雄雉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注释

①凋,凋零,零落。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①;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和他一起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一起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通权达变。”

◎注释

①立,立于礼,此处意译为“事事依礼而行”。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①

◎译文

古代有几句这样的诗:“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你?因为家住得太遥远。”孔子道:“他是不去想念呵。真的想念的话,又有什么遥远呢?”

◎注释

①唐棣,植物名,又称“枎栘”、“红栒子”,属蔷薇科,叶小乔木。“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意思。“夫何远之有”可能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或者当时有人引此诗,意在证明道之远而不可捉摸。孔子则认为,那是你不曾努力罢了,若是努力,其实转瞬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