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

共二十七则

(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②言,唯谨尔。

◎译文

孔子在本乡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释

①恂恂,xún,恭顺的样子。

②便便,pián pián,明白晓畅的样子。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①如也。君在,踧踖②如也,与与③如也。

◎译文

在朝堂上,和下大夫说话,安详从容;和上大夫说话,和悦地辩论(国家大事)。国君在时,恭敬而和顺,举止得体。

◎注释

①訚訚,和悦地争辩。訚,yín。

②踧踖,cù jí,恭敬和顺的样子。也有注家译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③与与,举止得体。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①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②,襜③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

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他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一俯一仰,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注释

①躩,jué,跳跃或快步走的意思。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

②前后,身体前后俯仰的意思。

③襜,chān,整齐的样子。

10·4 入公门,鞠躬如①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②,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③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④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躇如也。

◎译文

进入朝堂的大门,像鞠躬一样地弯着腰,害怕而谨慎,好像不能容身一样。

站立时不挡在门中间,行走时不踩门槛。

走过君主的座位时,面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快速,说话也轻言细语,不大声喧哗。

提起下摆向堂上走时,恭敬谨慎,尽量屏住呼吸。

退下时,每走下一级台阶,面色便舒展一些。

走完台阶,便快速地走路,像鸟儿舒展开翅膀一般。

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仍然是恭敬和顺的样子。

◎注释

①鞠躬如,此处“鞠躬”两字不能当“曲身”讲,用以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论语》中“……如”的用法,即指“……的样子”。清人卢文弨《龙城札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

②位,人君的座位。过位,经过时君主并不在,座位是空的。

③齐,zī,衣裳缝了边的下摆。摄,提起。

④屏气,即屏息,压抑呼吸。屏,bǐng。

10·5 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②。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③。

享礼③,有容色⑤。

私觌⑤,愉愉如也。

◎译文

(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时,)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担心自己不胜其任一般。向上举宛如作揖一样恭敬,向下拿时宛如授人东西一样谨慎。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很紧凑,像是遵循着什么标记似的。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庄重的神色。

私下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注释

①圭,一种玉器,上圆下方,或者作剑头形,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

②胜,shēng,担负得了。

③蹜蹜,sù sù,脚步密而狭的样子。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

④享礼,即为享献礼,使臣进献礼物。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正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表现。聘问之后,便行享献之礼。

⑤有容色,发气焉盈容。《仪礼·聘礼》中云:“及享,发气焉盈容。”

⑥觌,dí,相见。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①,红紫不以为亵服②。

当暑,袗絺绤③,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④。

亵裘长⑤,短右袂⑥。

必有寝衣⑦,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⑧,必杀之⑨。

羔裘玄冠不以吊j。

吉月k,必朝服而朝。

◎译文

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不用浅红色和紫色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穿着衬衫,让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羔裘,白色的衣配麂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为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衣服,若是用整幅布做,多余的布一定要裁去,不要浪费。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注释

①绀,gàn,深青中透红的颜色,即天青色。緅,zōu,青多红少,颜色更接近于铁灰色。饰,指滚边,镶边。黑色是古代正式礼服的颜色,绀、緅二色都接近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做装饰。

②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平常家居衣服不用该类颜色。亵服,常服。

③袗,zhěn,即为“单”。此处用作动词。絺,chī,细葛布。络,xì,粗葛布。

④缁衣羔裘等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说文》中有云:“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古代穿皮衣,兽毛外露,不好看,贵族在朝拜、祭礼或待客时要罩上一件衣服,称为裼衣。这里“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的。

⑤亵裘长,为着保暖。古代男子上衣下裳不相连。因此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

⑥袂,mèi,即袖子。右袖较短,为着做事方便。

⑦寝衣,即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⑧帷裳,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作褶叠。褶叠古代叫作襞积。

⑨杀,shài,即减少、裁去。杀之,指缝制前先裁去多余的布,不用褶叠,省工省料。

j玄冠,是华夏衣冠中首服的一种,士阶层的常用冠帽。玄冠,以玄色帛为冠衣,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丧。

k吉月,应为大年初一。从程树德《论语集释》。其他有两种解释:旧时注释多为每月初一;另有一释为“吉”字有误,应为“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于君(见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此两种说法都不可信。

10·7 齐①,必有明衣,布②。

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穿用布做的浴衣。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释

①齐,同“斋”,斋戒。同前文注释。

②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棉花,布的质料一般都是丝麻。王夫之《四书稗疏》中云:“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赵翼《陔馀丛考》中云:“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

③变食,改变平时饮食的内容。《论语·乡党》中云:“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关于改变饮食的内容,古人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庄子·人间世篇》云:“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有人据此,便用“不饮酒,不茹荤”来解释“变食”。荤是指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类。第二种,《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三顿饭,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余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他人更不会顿顿吃鲜食。若在斋戒时顿顿都吃新鲜的,不吃剩菜,取其洁净,也是“变食”。第三种,清夏炘《学礼管释·释斋》中云:“古人斋必变食,谓不食五荤,非不饮酒、食肉。”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

④迁坐,移居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妻室居于“燕寝”;斋戒时则居于“外寝”(也叫“正寝”),不与妻妾同房。此法沿用很久,如唐朝律法规定举行大祭,斋戒之时官吏不得宿于正寝,若犯,每晚打五十竹板。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①,鱼馁而肉败②,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③,不食。割不正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⑤。

唯酒无量,不及乱⑥。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

酒不限量,却不至于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注释

①饐,yì,意为食物腐败发臭;餲,ài,食物经久而变味。

②馁,něi,败。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

③不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不当时令,冬天在温室种菜蔬,《汉书·循吏·召信臣传》中称为“不时之物”。在汉朝,供奉极少,也只有皇上和富贵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此种温室种菜技术未必有,而且即便有,以孔子地位也不能享受。另一种指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此处应为第二种意思。

④割不正,不按固定方法分解的。“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

⑤食气,即饭料。食,sì。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

⑥乱,混乱,引申为:超过度。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论语·乡党篇》中云:“唯酒无量不及乱。”

10·9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

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超过三天,便不吃了。

◎注释

①不宿肉,肉不能过夜存放。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古代的大夫、士都助君行祭祀之礼。绎祭之后令各人将带来助祭的肉带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颁赐祭肉。这样,祭祀的肉在颁赐之前,至少已经放了一两晚了,因此不能再存放。

②祭肉,可指自己家中的,也可指朋友送来的。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①,必齐如也。

◎译文

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要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就像斋戒了一样。

◎注释

①瓜祭,有些版本作“必祭”。“瓜”恐为错字。意为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中称为泛祭。

10·12 席不正①,不坐。

◎译文

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注释

①席不正,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古代没有椅和凳,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跪坐在上面。席子的材质一般是以蒲苇、蒯草、竹篾或禾穰。《墨子·非儒篇》中云:“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此处是指坐席不端正。而《汉书·王尊传》中,“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此处“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与《论语》中此句意同。

10·13 乡人饮酒①,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

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注释

①乡人饮酒,即行乡饮酒礼。据《礼记·乡饮酒义》中“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按年龄大小,必须让执杖者(即老者)先出。

10·14 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

◎译文

乡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

①傩,nuó,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解放前有些风俗较陈旧的地方,如果家中有病人,还要雇请巫师以驱逐疫鬼,叫作“冲傩”。

②阼,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

10·15 问①人于他邦,再拜②而送之。

◎译文

托人给在外邦的朋友问好并致送礼物,向受托者拜谢两次送行。

◎注释

①问,问讯,问好。古代问好,一般也送礼物以表示情意,如《诗经·郑风·女日鸡鸣》中“杂佩以问之”,因此译文加了“送礼”两字。

②拜,拱手并弯腰。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①,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谢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注释

①达,即通达。此处意译为知晓、了解。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却问:“伤了人吗?”而不问马的情况。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①之。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

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要豢养起来。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时,先吃米饭。

◎注释

①荐,进奉。这里进奉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但并非专门的祭祀。

10·19 疾,君视之,东首①,加朝服,拖绅②。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腰间的束带垂地。

◎注释

①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从东边台阶上来,所以孔子面朝东迎接。前文中有说明,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国君是天下之主,即便到了臣子家中,仍从阼阶上下。

②加朝服,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因过长,有一节垂下来。

10·20 君命召,不俟①驾行矣。

◎译文

国君呼唤,孔子不待车驾备好,立即先步行。

◎注释

①俟,等候。

10·21 入太庙,每事问。①

◎注释

①见《八佾篇》。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①。”

◎译文

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殓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释

①殡,这里指一切丧葬事务,包括停放灵柩及埋葬事宜。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的东西,即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都不行礼。

10·24 寝不尸,居不客①。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坐在席上。

◎注释

①居,坐。客,宾客。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曲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做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一般采用脚板着地,两膝耸起的省力坐法。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说文》中云:“居,蹲也。”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姿应是那种省力的坐法。

10·25 见齐衰者,虽狎①,必变。见冕者与瞽②者,虽亵③,必以貌。

凶服者式④之。式负版⑤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经常相见,也一定要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向前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以示敬意)。

(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一定神色变动,并站起来致谢。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注释

①狎,xiá,亲近的意思。

②瞽者,盲人,指乐师。瞽,gǔ。

③亵,xiè,常见、熟悉。

④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里作动词用,用手伏轼的意思。

⑤版,国家图籍。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①。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

孔子上车,一定要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

在车中,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注释

①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①。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②!”子路共③之,三嗅④而作。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然后落到树上。孔子道:“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振翅膀飞走了。

◎注释

①集,鸟群停在树上。

②时哉时哉,指得其时呀。是指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③共,同“拱”。

④嗅,应为狊字之误。狊,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为鸟的长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