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
共四十四则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4·1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③?”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
原宪问何为耻辱。孔子道:“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领薪俸;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道:“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得上是仁人吗?”孔子道:“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但算得上是仁人与否,我就不知道了。”
◎注释
①宪,即原宪(公元前515年—?),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其为“原伯”。
②谷,这里指做官者领俸禄。
③可以为仁矣,从上下文来看,这句实际是疑问句。这一段可以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互文。
14·2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要是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注释
①怀居,留恋安逸。怀,怀思,留恋。居,安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着晋文公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妻妾家财皆备,便忘却了复国之志。其妻姜氏便对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和此意相近。
14·3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时,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注释
①危,正。见《广雅》云:“危,正也。”
②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而当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也是保全自身之道。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14·5 南官适①问于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官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⑤!”
◎译文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都亲自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怎样解释这些历史?)”孔子没有回答。
南官适退了出来。孔子道:“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尊重道德啊!”
◎注释
①南宫适,字子容,亦称南宫,春秋末年鲁国人,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子的侄婿。唐开元二十七年,被封为“郯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龚丘侯”。
②羿,yì,此处指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能手。一为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为唐尧时人,传说当时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羿射落了九个,见《淮南子·本经训》;三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
③奡,à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夏代寒浞的儿子。奡又作“浇”。
④**舟,用舟师冲锋陷阵。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人以左右冲杀为**。陈其锐卒,谓之跳**;别帅谓之**主。**舟盖兼此义。”
⑤君子……尚德哉若人,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实为当时尚力不尚德;但照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尚力者不得善终,而尚德者终有天下。此语得到孔子赞许。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观念,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以武力恃强。
14·6 子曰:“君子①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①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注释
①君子、小人,此处应分指在位者和老百姓。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①?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注释
①能勿劳乎,能不让他劳苦吗。《国语·鲁语下》中云:“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14·8 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④之,行人子羽⑤修饰之,东里子产⑥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外交辞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饰,子产最后加工词句,修改润色。”
◎注释
①为命,指发表的外交辞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其中阐述过程和此处虽有出入,但主题相同,因此此处“命”应为“外交辞令”,非一般的政令。
②裨谌,bì chén,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曾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史书记载:“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有事乃载裨谌与之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断之,使公孙挥为之辞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也。”
③世叔,即《左传》的子太叔,名游吉,姬姓,公孙虿(子蟜)之子,春秋时期郑国正卿。古代,“太”和“世”二字通用。
④讨论,研究后提意见。
⑤行人,官名,即古代的外交官。子羽,公孙挥的字。
⑥东里,地名,今在郑州市,子产住的地方。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②!”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③骈邑④三百,饭疏食,没齿⑤无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道:“是宽厚仁慈的人。”
又问到子西。孔子道:“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道:“他很有才干啊。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让他终日粗茶淡饭,伯氏到死都没有怨言。”
◎注释
①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是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之后主持郑国政治的。二是楚国的斗宜申,鲁僖公、文公时期楚国司马,若敖氏后裔。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期。斗宜申的年代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问的应当是公孙夏。
②彼哉彼哉,在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公羊传》定公八年记载阳虎谋杀季孙的事,说阳虎谋杀未成,在郊外休息,忽然望见公敛处父领着追兵而来,便道:“彼哉彼哉!”
③伯氏,齐国的大夫。
④骈邑,pián yì,古地名。在今山东省临胊县。杨伯峻注:“骈邑,地名。阮元曾得伯爵彝,说是乾隆五十六年出土于山东临朐县柳山寨。其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里说,柳山寨有古城的城基,即春秋的骈邑。”《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桓公以管仲功高,乃夺大夫伯氏之駢邑三百户,以益其封焉。”清赵翼《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中云:“夺来駢邑人忘怨,茇后甘棠地繫思。”
⑤没齿,死。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4·11 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薛④大夫。”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若是让他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绰绰有余的;可却没有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三桓孟氏族人。孟公绰是孔子非常敬重的人之一,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常引用孟公绰的德行。其人廉静寡欲,但短于才智。
②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也称室老。
③优,本意是“优裕”,此处意为绰绰有余,力有余裕。
④滕、薛,当时的小国,都在鲁国附近。滕的故城位于今山东滕州,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七公里。还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薛的故城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张汪镇。
14·12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孔子道:“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像孟公绰那样克制,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接着又道:“现在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时肯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说是全人了。”
◎注释
①成人,即人格完备的完人。
②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纥,谥武,因祭鲁孝公之祀,故尊称其“臧孙纥”(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纥),史称臧武仲,臧文仲之孙。其人矮小多智,号称“圣人”。他辅佐鲁成公、鲁襄公,德才兼备,对季孙氏专权表示不满。他很聪明,逃到齐国后,能预见齐庄公的被杀而设法辞去庄公给他的田。
③卞庄子,鲁国的勇士。见《荀子·大略篇》:“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④要,同“约”,穷困。
14·13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③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
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厌恶他的话;快乐时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合乎礼的财利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道:“原来是这样啊?难道真是如此吗?”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即公叔发,卫献公之孙,名拔,谥号“文”,故称公叔文子。
②公明贾,卫人。
③以,代词,此也。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②君,吾不信也。”③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
①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防,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之华城,离齐国边境很近。
②要,yāo,要挟。
③《春秋》中记载,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故有此一言。
14·15 子曰:“晋文公①谲②而不正,齐桓公③正而不谲。”④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诡诈,不耍手段。”
◎注释
①晋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②谲,jué,欺诈,玩弄权术阴谋。
③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
④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当时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而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便认为他的做法符合礼的规定。
14·16 子路曰:“桓公①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②。”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③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④。”
◎译文
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管仲却活着。”接着又道:“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盟会,不用武力而让战争止息,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注释
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召忽,公子纠的老师。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两人都怕受牵累,桓公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公子纠也由管仲和召忽帮助逃往鲁国。襄公被杀后,桓公先入齐国,立为君,便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身殉,管仲却在鲍叔牙推荐下做了桓公的宰相。
③九合,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九”是虚指,言其多。
④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王引之《经传释词》中云:“如犹乃也。”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②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⑤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道:“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别人知道吗?”
◎注释
①微,如果没有。只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
②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风俗。被,同“披”。衽,衣襟。
③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④自经,自缢。
⑤沟渎,小沟渠。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①与文子同升诸②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③矣。”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经文子举荐)和文子一起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知道这事,便道:“这便可以谥为‘文’了。”
◎注释
①僎,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毛奇龄《四书賸言》云:“臣大夫即家大夫也。”“臣大夫”三字不分,此种解释不甚理想。《后汉书·吴良传》李贤《注》说:“文子家臣名僎”云云,也可见唐初人不以“臣大夫”为一词。
②升诸公,指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诸,用法同“于”。公,公室。
③据《礼记·檀弓》,公叔文子的谥号为贞惠文子。郑玄《礼记注》说:“不言‘贞惠’者,‘文’足以兼之。”此说可辅助理解。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①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②治宾客,祝鮀③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注释
①奚而,为何。俞樾《群经平议》云:“奚而犹奚为也。”
②仲叔圉,即孔圉,就是孔文子,卫国大夫。圉,yǔ。
③祝鮀,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鮀,tuó。同前文注释。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译文
孔子说:“那人说话如果大言不惭,实行起来就困难了。”
◎注释
①怍,zuò,惭愧。
14·21 陈成子①弑简公②。孔子沐浴而朝③,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④。”公曰:“告夫三子⑤!”
孔子曰⑥:“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
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朝见鲁哀公,进言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道:“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去报告吧!”
孔子(退出来后)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但是君上却对我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又去报告三位大夫,但那三位大夫不肯出兵。孔子道:“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说。”
◎注释
①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②简公,齐简公,名壬。
③孔子沐浴而朝,这时孔子已经告老还家,特为这事来朝见鲁君。
④请讨之,孔子请鲁哀公讨伐陈恒,主要是由于陈恒以臣杀君,在孔子看来,违礼,非讨不可。《左传》记载着孔子的话道:“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可见,孔子也据此分析过战争可能的胜负结果。
⑤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人。
⑥孔子曰,这是孔子退朝后说的话,可参校《左传》哀公十四年的记载。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直言劝谏。”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①。”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注释
①上述、下达,古今学人各有解释,另有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供读者分析判别。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①?”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提高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注释
①为己、为人,译文采用了《荀子·劝学篇》所引《新序》的解释。
14·25 蘧伯玉①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②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一位使者访问孔子。孔子请他入座,而后问道:“他老人家最近在干些什么呀?”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
使者告辞后,孔子道:“好一位使者!这是真正了解蘧伯玉的人啊!”
◎注释
①蘧伯玉,即蘧瑗,qú yuàn,字伯玉,谥成子,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之时,曾经住过他家。其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
②寡其过,《庄子·则阳篇》说:“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或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六十之是或为五十九之非)。”《淮南子·原道篇》也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是以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①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注释
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完全一致。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①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
◎注释
①而,用法同“之”。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道:“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14·29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②?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讥评别人。孔子对他道:“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却没有这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注释
①方人,讥讽别人,评价别人。郑玄注的《论语》作“谤人”,意为言人之过恶。
②赐也贤乎哉,批评子贡不贤。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14·31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却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注释
①逆,迎。此处指预先猜测。
②亿,同“臆”,猜测。
14·32 微生亩①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②栖栖③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道:“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敢逞你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讨厌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注释
①微生亩,姓微生,名亩,春秋时鲁国的隐士。明李贽《复丘长孺书》中云:“途间只恐逢着微生亩,渠必说些无意味言语。”
②是,这里作副词用,意为如此。
③栖栖,xī 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
孔子说:“称千里马叫作骥,并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它的品质。”
14·34 或曰:“以德报怨①,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应对怨恨,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注释
①以德报怨,拿恩惠来报答怨恨。《老子》也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即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②。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叹道:“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注释
①尤,责怪、怨恨。
②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而上达于天。古今对此句颇有不同解释。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此释义可辅助理解。
14·36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④。”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
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注释
①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史记·仲尼子弟列传》作“僚”,一作“缭”),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与子路同为季氏的家臣。
②愬,sù,同“诉”,告发,诽谤。
③子服景伯,即子服何,鲁国大夫,景是他的谥号。
④市朝,古人把罪人之尸示众,陈于朝廷或市集。
14·37 子曰:“贤者辟①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②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些贤者逃避恶浊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择地而处,再次一等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恶言。”
孔子又说:“像这样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注释
①辟,同“避”,逃避。
②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14·38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问:“从哪儿来?”子路道:“从孔家来。”司门者道:“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注释
①石门,《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注引郑玄《论语注》云:“石门,鲁城外门也。”
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14·39 子击磬①于卫,有荷蒉②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③乎!莫已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④。”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⑤。”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从门前走过时说道:“这个击磬的人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儿又说:“磬声硁硁的,真可鄙呀!(就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那就自为自己好了。水深,索性连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蹚过去。”
孔子道:“好坚决!没有什么能说服他了。”
◎注释
①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②荷蒉,肩背着草筐。荷,负荷,肩扛。蒉,kuì,草筐。
③硁硁,此处指击磬的声音。
④“深厉浅揭”二句,见《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并非很黑暗,还可以让自己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⑤末,无。难,责问。此处意为说服更恰当。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①,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②,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
子张道:“《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说话。’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继位的君王三年不问政治,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注释
①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
②薨,hōng,周代时诸侯死亡称为“薨”。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②,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身,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身,让周围的人安乐。”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身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身来让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都没能完全做到呢!”
◎注释
①人,指狭义的“人”,并不是指民众。
②修己以安百姓,《雍也篇》说:“博施于民……尧舜其犹病诸。”与此处对照,可见孔子的修身观念中,治国平天下更为重要。
14·43 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孙弟③,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骂道:“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释
①原壤,孔子的老朋友,为人不拘礼节。《礼记·檀弓》记载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
②夷,箕踞,双腿分开而坐。俟,sì,等待。
③孙弟,同“逊悌”,意为不讲孝悌。
14·44 阙党①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②也,见其与先生并行③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人问孔子道:“这是个肯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道:“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位上,又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个肯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罢了。”
◎注释
①阙党,为孔子所居之地名。顾炎武《日知录》中云:“《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盖阙门之下,其里即名阙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谓之阙党。”
②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据《礼记·玉藻》载,“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则“居于位”是不合礼节的。
③与先生并行,《礼记·曲礼》上篇说“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而童子的年龄相差甚远,依礼节而论,不能和成人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