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微反应分析谎言的方法
我们可以使用最简单的一个案例来解释这个获取和判断的过程。
假设,一个人不小心被掉落下来的石头砸了脚。
他立刻出现痛苦表情,同时蹲下查看伤口和缓解痛感。这些都是不设防的生理反应。
此时如果问他:“你疼吗?”
出于种种原因,他可能会回答:“没事,不疼。”
那么,他在说谎。
认知=疼痛,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和动作,非常清楚地得知他感受到的疼痛很剧烈。
表达=“没事,不疼”,表达与认知矛盾,所以判定他说谎了。
对于微反应而言,与上述例子的区别仅仅在于,我们需要观察的反应没有疼痛那么明显,行为人可能会非常努力地抑制和掩饰,导致真实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被大幅削减。但是,只要没能完全抑制和掩饰住,这些反应就会流露出来,我们就可以用此判断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和感受,甚至是他的评估和判断。然后,就可以和行为人所明确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比对,结果自然一目了然。
例如,你所听到的行为人的语言全部都很谦虚、低调、顺从,但是你注意到了,他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微微用力捏紧了拳头,他的语言表达和情绪反应不符,语言想表达弱势的服从,而身体的小动作却表达了大脑中的愤怒。由此可以判断出行为人的语言表达是一种伪装。
这时,他语言中的内容可信度降低,更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就是在“说谎”。很多刑事案件和反贪案件中,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判断嫌疑人在细枝末节的信息上是否说谎,而是精准掌握嫌疑人的态度,也就是主观意图。一旦被狡猾的嫌疑人用策略和演技牵着鼻子走,就可能丧失战机,甚至前功尽弃。
综上所述,为什么不能用简单的公式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呢?因为说谎的本质是表达和认知相矛盾。想戳穿谎言,必须要知道主观认知是什么,表达的又是什么,二者缺一不可。而通过一个公式就直接认定谎言,显然是非常幼稚的想法,经不起验证。
我们在本书和《微表情》中所学习的所有技术,其目的都是间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认知。这些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能够映射出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再加上刺激源中包含的信息,只要能让二者之间建立因果关联,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就会显现在我们面前。
那时,戳穿谎言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够根据对行为人主观认知的判断,合理制定应对他们的策略。
简单点说,学会分析微反应,就可以学会怎么跟各种人打各种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