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之人的七大特质
什么样的人能成事?
准确来讲,这是个伪命题。不过,虽并无固定答案和统一标准,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章法可依。这里要传授给大家的“识人大法”,不仅可以帮我们辨识成事之人,还能辨识诸如好老公、好男友、好女友、好丈人等候选人,简直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法则。
其实,成事之人身上大致都逃不过以下几种特质。
第一,悲观的底色
成事的人底色往往是悲观的。这看上去有悖常识,但事实确实是这样。能干的人、成事的人,不见得天天都开心,纯傻子才天天乐呵呵的。回望历史,那些彪炳千古的伟人,不乏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曾国藩说:“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氛而薄之。”荆轲的心化作彩虹,看见的人说这种颜色不纯,所以鄙视荆轲。“碧化苌弘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苌弘的血变成碧玉,看见的人当成石头丢掉了。“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古今都一样,我作为一个成事的人,有什么特殊的?“屈累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返顾者,良有以也。”屈原宁愿沉江,也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混了,因为他看透,这个世上的人渣远远多于成事的人、能干的人,远远多于风骨美好的人。人间不值得,就算历尽万年他也不愿回到人间。
曾国藩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非常认同屈原沉江。周作人也说过,“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大家”是我们周围人的总称。《诗经》中写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明白我的人,说我心里不舒服;不明白我的人,以为我丢了什么,在找东西。
真正在人间成大事的人,当你深入接触时,往往能嗅到一丝抑郁症的气息,甚至已经得了抑郁症。他对人间没有太多期待,他的心血往往不被人间理解。如果他只是做人间能明白的事,就不是一个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所以,成事的人底色往往会是悲凉的。
第二,中庸平衡的混合个性
成事的人往往需要中庸平衡的混合个性。
对此,曾国藩是这么说的:“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打仗,需要“悍匪”,这个人要凶、要悍、要能够闯出去,要有一些匪气,但是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会骄傲,会伤他人。
军事又“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打仗要沉得住气,遇事不慌,但是惰气也会与之相连,懒得动,懒得去攻、去打。
“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有这两种气的利,没有两种气的害,即使是有道的君子,都不太容易养得恰好,何况带兵打仗的大老粗,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
曾国藩的这段话讲的就是中庸平衡的混合个性才能够成事。突出任何一方面、任何一个极端都有可能让事情做不成。
冲第一线的都是普通人,有缺点无所谓,但成事难,因为成事要求一个人的素质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怎么平衡?需要长时间的修为和心性的磨炼去化解,去维持微妙的平衡。
带兵的人要有彪悍凶猛的气势,开疆拓土,攻城略地,杀伐决断,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在求胜和得胜中,汲取无穷的快感和释放顶级的荷尔蒙。但是得胜太多,难免会有骄气,不知天高地厚,渐渐盲目称大,变成尾大不掉的一种力量。
带兵的人,还一定要有一些安定从容的气质,才能长期坚忍耐烦,协调各种复杂关系。但安详之人,平稳处世时间长了,往往会滋生惰气,安于现状。就是我们说的佛里佛气、佛来佛去,拿串念珠,拿个保温杯,什么事都做得四平八稳。
既有“悍匪”气势,又能安详,还要没有“悍匪”和安详的弊端。曾国藩自己似乎做到了这种二气并存,收放自如,白天打仗,晚上在家练字,读圣贤书。但我不得不说,曾国藩心里的有些矛盾可能还是没有完全化解,他只享受了六十一年阳寿,这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长寿的人。这跟他追求中庸平衡而压抑天性、积郁成疾有关。
成事的人需要中庸平衡的混合个性,这种混合个性确实很难在个体上体现。
第三,耐烦
曾国藩:“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遇上烦事,遇上难办的事,你最该想的,不是如何解决这个事,而是在“耐烦”两个字上下功夫。“耐烦”二字是做任何事的首要修养。既然要成事,就要做事,做事哪有不烦的?冯唐九字箴言中的第一句“不着急”就暗含耐烦的意思。
曾国藩在其他很多场合都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带兵、做管理也是。理学家讲“功夫”,功夫不是一日可得的,是一辈子做事修行得来的。
第四,精力旺盛
精英实际上是精力旺盛的英雄。如果没有精力,一切情商、智商都是零。一个人能不能成事,看他是不是有无穷的精力去做事,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点。
曾国藩讲养生:“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少操心、少纠结、少烦恼,多走路、多健身、多运动。累身不累心,才能保持精力旺盛。
我的朋友说,他整天思考管理的事情,把方方面面想得都很透彻。我说,错,你只需要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去想清楚百分之八十重要的事情就好了。你省下百分之八十的力气,首先可以做其他更多的事,其次可以去休息。等你回来,这百分之二十的力气,就变得像刀子一样快,还不会过分耗掉你的内力。
内力,是你能不能持久地用自己这块材料,来驱动自己和周围的人做事;你有没有这口气,这口气能不能随时提起来,让你持续地往前走。成事有很多理论,但是所有理论都有一个前提——精力持久。真正的精英都是精力上的超人,没有体力和脑力,奢谈什么做事和成事?不能吃苦耐劳、内心强大到浑蛋,奢谈什么带千军万马走过草地、走过雪山、走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
心神是君,身体是臣。如果做到累身不累心,再怎么累也累不垮,甚至很快乐。曾国藩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非常难。日理万机、以开会为主要运动的阿尔法人类,阿尔法男、阿尔法女,就是特别争强好胜、有能力的男生和女生。比如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是典型的阿尔法男。过了四十岁之后能保持身体体重指数在二十以下,百无一人;能血糖、血压、血脂都不高的,千无一人;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睡好觉的,几乎万无一人。
另外,作为一枚典型的阿尔法男,我给出的保存精力的建议就是五千米之内不坐车,走路。
第五,忍不住做事
成事的人要忍不住做事,要不好意思不做事。在不能做事的环境下,在可以偷懒的情况下,他都偷偷摸摸要做事。
曾国藩是一个爱做事的人,“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他在湖南、江西的时候,全国都容不下他,都骂他,他想洗手不干了。“然造端过大,本以不顾死生自命,宁当更问毁誉?”但是他想,这事起得太大,本来是不顾自己生命想去干的,何苦在乎别人夸我还是骂我?
“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是以戊午复出,誓不返顾。”开始干这件事的时候,他是抱着一颗为天下的心,现在他巧立一个名目退出。他劝别人应该忠义,而自己却苟且自全、苟延残喘。自己作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魂魄都会羞愧,睡觉都睡不好,所以这次他复出,一定要打到生命的最后。
其实他刚才这番话,是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想过去他经历了什么,遇上了什么。他想过早期打仗,屡战屡败,被人骂死,中期想过退出,沧海一声笑,不再问天下,金盆洗手,但他已经把这么多人忽悠起来了,怎么好意思走?当初起兵的初心是不贪财、不怕死,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被人骂?本来不是投机取巧、苟且自全的人,如果苟且巧退,看着被忽悠起来的人,为了忠义冲锋陷阵,丢不起这个人。他只有继续干下去,不走回头路。
一个修炼成了的成事人,还能一往无前,除了对成事方法的谙熟,对不朽的渴望,内心最深处还都有一股蛮荒之力。这个才是真正的发动机,是成事真正的源泉。
在今天,我环顾左右,知道“魂魄犹有余羞”,知道我们不得不干事,不能把这么美好的世界交给那些傻子,丢不起这人,这种认识,有几个人能做到?
第六,收敛
成事的人要懂得如何去躲藏。
曾国藩说:“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窥。”真正成事的、有修炼的人,是有独立于世界的志向,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到。“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有非常大的勇气,但是不会轻易把这种勇气发泄在外。
通俗来讲,就是牛在心里:一不要装,二不要吹。成大事人不必像我这样把志在不朽、经世济民、名垂千古这些话放在嘴上,否则容易惹出很多闲话,徒增烦恼,点到为止就好了。不必有气就生,有架就打,留着“藐万乘、却三军”的斗志去不朽,去经世济民。
我不得不说在这点上我做得很差。二三十岁的时候打的那些嘴架,我后来都后悔了。很遗憾,在互联网时代,说过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在网上留下各种痕迹。三十五岁之后,我立下毒誓,再也不毒舌了。如果我能活到七十岁,写一部《毒舌集》,这样可以把毒舌再重新使用。
第七,挺上去
最后一点,成事之人在决定性的瞬间,能够挺上去。
曾国藩讲:“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仍只争临阵须臾之顷。”沙盘推演,百般算计,但实战的时候,胜负有可能只在一瞬间。日常实战演练再好,“须臾间”也常常没用。在“须臾间”极小概率下,还是要倾力一搏,然后听天命。
有些能天然成事的人,在一个决定性的瞬间,他能挺上去,把责任和任务担当下来。这种时刻,可能是在工作里,也可能是在生活里。比如有个女生,你能不能赶上去说:“你愿意嫁给我吗?”
我也看过拔河比赛,左右两边僵持得很厉害,但左边在一点点输给右边,这时候左边有一个人开始大喊:“大家听我的号子,我喊一、二,大家控住绳,我喊三,大家使劲往后拉。”结果左边赢了。如果这个人不在那个时候喊出“一、二、三”,他们很有可能会输。
梁朝伟在伦敦喂鸽子的特拉法加广场我也去过,是坐了十个小时飞机从北京飞去的。我没有喂鸽子,我的命没那么好,心情也不见得比梁朝伟喂鸽子的心情好多少。我当时跟一个人讲,我这两天一定要见到你,我要跟你谈一个不得不谈的事情。
后来我就跟这位老哥在特拉法加广场旁边吃了个中饭,把事情谈了。他说:“你给我一天,让我做决策。”我吃完这顿饭,又坐了十个小时飞机,从伦敦飞回了北京。因为这趟“折腾”,这件事最后成了。现在想起来,在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我挺上去了。我很庆幸自己是这样的人,并且准备一以贯之。
不管具备几条成事特质,能成多大事,希望你都可以向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可以照亮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