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谈问题,少谈道理

做事要先把态度摆正,但摆正之后,要怎么做?综合东方的管理智慧,来谈一谈多做实在事、多用实在人。

第一,多做实在事

曾国藩说:“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怎么成事,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该怎么办,都要落到实处。

“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做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治学的时候,曾国藩没有直接讲做学问,而是说要找一个老实人。这好像跟常识不一样,我们总是讲,想治学问,得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才能做大学老师、学者、意见领袖等等,为什么曾国藩这么说呢?

曾国藩又加了一句:“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世道太差,人心思变,如果想救这个虚夸的、欺骗的、浮华的世风,莫如选一些老实的人。“积翫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在顽劣的、劣根的、油腻的东西已经形成习惯之后,怎么办?必须用点猛药。猛药,就是实事求是,以及用实在人。

可以将孔夫子和曾国藩的观点进行对比。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儒家讲究做任何事,先竖杆大旗,先把理论搞清楚,比如白马、黑马是不是马?先说清楚,先把名立出来,然后大家跟着规矩去走。在一个相对有法治秩序和道德的社会、时代里,这样做没有问题。

但曾国藩认为,在晚清那个环境下,顾不了这些了,别瞎写了,别唠叨了,先去干,找老老实实的人先干,一个店一条街地干起来,把一件事做好,再做另外一件事。“积翫之后,振之以猛”,所谓一剂猛药,就是实事求是、实干。

时代越接近现代,信息越庞杂,人越容易空谈,是非越容易混淆,庸众越容易狂欢,骗子越容易生存。你看平常的朋友圈、自媒体,是不是经常会如醍醐灌顶般赞同不已。哪怕你是受过高等教育,你先看谁的文章,先看哪篇文章,都能影响你对一个看似非黑即白的问题的看法。你扪心自问,有没有被新媒体文章误导过?

所以在现在这个环境里,中医、国术、学术、艺术、宗教、身心灵、茶道、花这些东西被讲了很多,有些人甚至拜师、学艺。但是,我没听到有人拜师去学微积分,拜师去学财务模型,拜师去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智慧。基本上学的是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快感的东西,但是,学微积分、财务模型就不一定了。

所以曾国藩讲,不要总是听大剂量的、似是而非、可对可不对、无法证伪的信息。实事求是,落到“治术”,就是少讲大道理,少戴大帽子,层层追问清楚: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次级问题?如何解决次级问题?如果要解决,还要做哪些分析,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潜在困难有哪些?如果已经定了解决方案,用什么样的步骤去解决它?谁来干?

简单地说,除了规划,就是行动计划。这就是求实,落实到管理的实处。

第二,多用实在人

在成事的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核心的核心,是“勿我”,把ego(自我)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位置,不要让它高于一切。

勿意,不要去臆想,事情有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勿必,不要认为必然是怎样,事情有可能产生变化;勿固,不要认为只能按照某种方法做、事情只能按这个发展,可能有新的方法、手段、力量产生;勿我,不要总想着我怎么样、我要怎么样。

说白了,不要只想着自己爽不爽,风评高不高,能否闪烁,需不需要负责……从成事的角度,可以完全不管你。英文说:“Who cares?”经常以自己为出发点的人,往往关注的次序错了,这是一个智慧问题。你想,即使自己很爽,很闪烁,事没办成,最后倒霉的还是你,时间久了,大家可能就不跟你合作了。反过来,如果你自己倒退半步,把事情搁到第一位,事情做好了,什么都有了。没有捷径可走,还是要从做事的这条非捷径去达到你心中想要的爽。

“学术”,就是要多倚重一些读书多、思考多、不好浮名的学者,因为学术是人做出来的,他们比普通的接受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该领域更多、更细节的知识。但只从他们提供的知识中,一般人很难判别,所以与其挑书,不如挑人。如果是一个靠谱的治学人,他提出的东西大多数是靠谱的;如果是一个佞人、骗子、习惯性走捷径的意见领袖,他提出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浮光掠影、花拳绣腿。

一个靠谱的治学人,古今中外主要的研究成果,通过他的吸收、分析、总结、归纳,成为一些原理、原则和远见卓识,这个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你经常会看到两类相反的人:

第一类,媒体型学者。他们会写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作一些很抓眼球的结论,但事实、论据基本是立不住的。细看所谓的媒体型学者的学养,找不到任何科班训练的痕迹,但是他们会起标题,会下令人惊奇的结论,会引导你去阅读。

第二类,政客型学者。这些人也会抓眼球,但更常见的做法是讨好,常见的是他会出一个题目、结论,让多数的庸众认为:太好了,如果这个学者说的实现了就好了!为什么不能实现?因为环境太坏了,现在的人就是不想做好人!……他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扭曲现实的情况。

举个例子,某位医疗经济学学者大力提倡全民免费医疗。这个倡议,如果放到网上,叫好的要远远多于冷静思考和反对的人。叫好的人,绝大多数不会想到三个问题:第一,全民免费医疗,钱从何来?特别是疫情当前的时候,一个国家面对各种国际、国内的压力,有各种要花钱的地方的时候,钱从哪儿来?第二,14亿人的免费医疗,平均下来,质量能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分配,不同人是不是一致的医疗水平、质量?如果不一致,谁决定谁能获得更好的医疗?第三,如何在一盘棋下,保证医疗从业者的积极性以及廉洁奉公?

佞人太多,虚招太多,太多人混太久了,更多人被蒙太久了,这种环境下,怎么办?“行胜于言,质胜于华”,既是曾国藩做事的特点,也是他用人的慧眼,也是我认为现在应该借鉴吸取的。

多做实在事,哪怕它很小;多用实在人,哪怕他看上去很笨。少一些闭门造车的臆造,少一些到处吹牛的时间,从收集信息开始、从写综述开始、从获取和消化细分领域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开始。先把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通通拿过来,分析消化,辅以相关领域的涉猎,基于随机双盲的实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为往圣继绝学,哪怕为昆仑山上只增加一根草,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