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团队中用民主集中制达成共识
民主集中制,不是集中讲民主集中制,而是讲在团队中使用民主集中制这种方法达成共识。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团队经常面临的很令人尴尬的问题。胡适曾经也讲:“民主是幼稚园的政治。”
在商业环境中如何利用民主集中制?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好像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有存在感,都能得到锻炼和成长;但另一方面,似乎又会让很多工作效率明显降低。那在商业环境中,到底是“一言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还是民主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
围绕民主集中制,讲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有民主集中制
答案是,两个极端都不对。哪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绝对集中,“一言堂”,领导/CEO/领袖一个人说了,就定了。看上去效率高,但是有几个非常大的问题。
1.有可能他百分之九十战略方向对,决策对;但也有可能剩下的百分之十,他错了。这种绝对集中形成的高效率,有可能造成风险增大,一旦错了,几乎没有办法弥补。特别是当这个一把手年纪大了,身体变差时,他的知识结构变得不适应新的技术发展,不适应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这种时候,他出错的概率比较高。因为他的决策,往往是基于他之前成功的案子、成功的经验,以及他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见识、自己的经历做出的。
2.哪怕这个领导还是年富力强,还是非常睿智,还是在绝大多数的决策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这个领导意气用事,为了树立威信而树立威信。他围绕着商业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让自己爽。这种时候,如果是绝对集中,效率的确很高,但是对于整个团队、整个机构来说,风险巨大。
与绝对集中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绝对民主。它会出现的问题是效率非常低,没有人来负责。
再者,你会发现,智慧有高低,高的智慧集中在少数人的头脑里。如果绝对民主,一人一票,差的主意、没有智慧的主意,很有可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集体决策,这样问题就大了。效率低,而且风险并不一定降低,因为最差的主意很有可能被更多人投票选出。
读过一个文献,说在旧社会,最开始实施所谓的民主选举,一人一票选村里的村长,结果怎么样?村里的大流氓被选成了村长。为什么?因为大流氓敢使钱,敢动刀,敢吆喝大家听他的,不听就动刀。
绝对集中、绝对民主,都可能有问题,所以才要有民主集中制,达成某种程度的平衡才是最好的方式。
第二,如何在商业环境中实施民主集中
1.先民主。在实施民主集中制的时候,要先民主,发言的必须发言,反对的必须反对,倾听的必须倾听。
发言是真的发言,不是假的发言,不是说,今天天气不错啊,大家很辛苦啊,领导很努力啊,我们面临机会又面临挑战啊,这些“片儿汤话”。要发言,要真的发言,每个参与的人对这个问题必须产生想法,必须说话。
反对的必须反对,这更重要。当你看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不对,这个方向有一、二、三、四、五几个大问题,如果你不说,实话讲,领导很有可能没有你想得全面,领导甚至想不到,其他人就是想到了也未必会说出来,或者未必会意识到。
必须倾听。有些领导、有些CEO、有些一把手,其实他不是在倾听,他是在找别人的话里有哪些言论能够支撑他的想法,哪些人跟他的意见一致,哪些人反对他的意见,这不叫倾听,这叫挑着听。什么叫倾听?倾听,是把自己放空,把自己的想法先放在一边,听听别人在说什么,别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倾听,是要把身子往前倾过去,把心放空,去听别人的意见。
先民主,还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要控制时间,不能形成“一言堂”。再比如,一个会争取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一小时分成三段:有一部分人介绍情况;中间大家纷纷发言来讨论;最后形成决策。第一部分是十分钟,最后一部分是十分钟,中间四十分钟有八个人要发言,那主持会议的人要控制好时间,不要让一个人的发言超过十分钟。如果说,会议主持人不能控制好时间,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充分民主也做不到,这时候领导要行使主持人的角色,控制好时间。
好的领导在控制发言时间之外,还要判断发言的质量。领导要倾心去听。有些人不见得善于表达,但他可能知道很多事实,甚至对决策都有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判断,那相关的领导听到他的话之后,甚至问一些深入的问题,进一步把信息和一些真知灼见,从发言人的脑子里拉出来。
所以,必须发言,必须倾听,必须反对,控制好发言的时间,甚至问深入的问题。好的民主,从来不简单,很考验参与者和领导者。其实要把这种发言、这种开会、这种民主当成成事的修行,当成多成事、持续多成事的最好的修行方式之一。
2.民主之后再集中。大家都已经把话说完了,那最后,如果意见都统一,没问题,如果意见出现不同,怎么办?是下级听上级的,是多数听少数的,还是少数听多数的?这就要定好决策机制。其实决策机制没有绝对的正确,比如,你可以说我们的投资委员会有七个人,要全体同意才能过会,没问题;你也可以说,我是一个绝对多数,“绝对多数”你可以定义成三分之二是多数,你也可以定义成百分之五十一是多数;你甚至也可以定,如果在决策委员会中出现争议,最高位的领导决策。这些都没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决策机制。无论你民主得多么充分,如果没有集中,没有决策,就不是一个好的团队。
先民主,再集中,民主集中制一旦形成决策之后,往前推进,这个决策就是大家共同的决策,这个推进就是大家共同的决策落实。哪怕最后效果不好,没有成事,彼此不要明里暗里相互指责,不要在背后说,你看,那天会上我是怎么怎么想的,他们没听我的,最后怎么怎么样。这种事特别影响情绪,特别破坏企业文化,一定要纠正,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3.必要时重新修正决策机制。如果经过半年、一年的实践,发现这种民主集中决策机制有偏差,可以更民主一点,或者更集中一点。
第三,采取什么心态
作为领袖、CEO,他有战略坚守,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他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不动摇。最后,这个领袖在民主集中制实施过程中,他能够推功揽过。不管别人怎么讲,不管他的决策有没有经过民主集中制的流程,他还是最后拍板的那个人。
除了一把手、领袖之外,副手、核心团队在民主集中制过程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上面提到过,你有反对的责任,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显得你有多牛、多智慧、多伟大,而是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领导的利益、自身的利益。完全不想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自己的团队、自己的部门,不对。但把自身的利益永远搁在整个大团队利益之上,总是搁在领导利益之上,你作为副手,作为核心团队人员,你很有可能走不了太远。
另外,作为副手,不要开小会,不要立山头。你最不该做的,就是民主集中制制定了决策之后,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拉起小山头,开起小会,跟别人说,你看,当初我就是这么说的,他们不听,他们真是傻呀。可能你内心潜台词是,我太牛了,我多牛啊,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是,这只能让你一时爽,对你的小团队不利,对大团队也不利,对领导也不利,因为你违反了民主集中制,你这样形成不了集体的合力。
最后,有领袖,有核心团队,那我们作为群众应该干什么?
1.要主动发言。把它当成一种权利和责任。
2.要自信。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小喽啰、最一线的人,就觉得,我为什么要发言呢,我这么判断对吗?不要管对不对,你要给出论点、论据、论证,给出自己有信心的发言。
最后,这是一个进阶的对群众的要求——你要做比较。比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你是怎么说的,其他人是怎么说的,CEO最后是怎么总结的,最后的决策是怎么做的;另一层是你的判断跟最后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否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比你判断的要好,哪些比你判断的要差,这些好和差,底层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在民主集中制执行的过程中,你总是主动发言,总是很自信地主动发言,总是比较自己的判断、领导们的判断,以及实际未来发生的情况,你会进步飞快。
说到底,无论是领袖/CEO、副手/核心团队、群众,在民主集中制中要秉着八个字:“尽心尽力,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