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管理:以不变应万变

变革管理的另外一面: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情境下,最好的变革管理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听上去是个悖论,但是你在不变的前提下,维持和保护固有的东西,并且改善相应的不足——“开着车的时候换轮胎”,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应万变的。

变革管理,如果切一刀,一个维度是变革制度,另一个维度是变革人。关于这两个维度,曾国藩有句话——“先哲称‘利不什,不变法’,吾谓:人不什,不易旧”。意思是,先哲说,如果没有十倍的利益就不去变法;如果没有十倍的人才储备,或者说,新人没有比旧人好十倍,这种情况下,不换人。

这两个维度看似简单,但无论是生意模式,还是做生意模式的人,这两个合在一起,差不多就是一个能成事的组织的最重要的部分。

顺着曾国藩这两个维度,谈谈变革管理。

第一,制度改革,“利不什,不变法”

1.有些事是亘古不变的。

比如,佛陀现在还是佛陀,耶稣还是耶稣,孔子还是孔子,老子还是老子,曾国藩还是曾国藩,这些智慧层面的东西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记得我刚去麦肯锡的时候,第一天,新人介绍,让我熟悉这个公司,熟悉公司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当时会找一个资深的合伙人,我记着那次是Gordon Orr(欧高敦)来跟我们说,公司是什么样子的,你会遇到什么事情,你会遇到什么大的困扰,如果遇上这些困扰应该怎么办。然后Gordon说,你们有什么问题问我呀?我当时年幼无知,也年轻气盛,很二货地举手说,Gordon,我要问问题。我说,已经21世纪了,非欧几何、量子物理,包括像AI的进步,各种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的进步,已经有这么多更新了,麦肯锡作为一家有一百年历史的管理公司,围绕着战略管理来做商业管理的咨询,会不会出现“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这些管理的智慧、管理的方法,对于今天它不适用了?”。

当时Gordon认真想了一下,很坦诚地跟我说,以他所知,他觉得这些管理智慧,哪怕是一百年前的,甚至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管理智慧,至今仍然适用。

有人问我:“我能理解,麦肯锡一直在用西方的管理智慧在做管理实践,这么多年都在持续地改善,持续地进步,那你为什么会对东方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对曾国藩的管理智慧这么看重?”不得不说,以麦肯锡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智慧,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毫无用处,绝大部分的智慧到现在依旧有用。与此类似,以《二十四史》、以《资治通鉴》、以曾国藩的理念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智慧,到今天,特别是在中国,也依旧适用。

我坚信,如果曾国藩能活到今天,还是能够当上大集团的CEO,或者某个官员的,他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智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适用于今天的。

2.存在即合理,再不合理,也有合理性。

一个公司,它现在的生意模式、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当你看到各种不合理的地方时,不要用头抢天,用头撞地说,为什么会这样?你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很有可能这个企业现在这么做、过去这么做、延续到今天还这么做,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基因,是他骨子里的东西,这骨子里的东西在过去显现,一直延续到今天,它这种存在,就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希望大家试图理解,而不是永远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不是在演电视剧,不是在看电视剧,而是在具体的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想成事、持续成事、持续多成事。那与其去挑战这些所谓的不合理性,不如在你挑战之前,想想有哪些是合理的,即使不合理,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利不什,不变法”?

因为变革很难。要明确现状,无论是公司的情况,还是团队的情况,甚至包括你自己的能力、状态,都是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集众多力量,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以及你自己的成事基因,其实是极其难改变的,它是一个众多积累的过程。

曾经有句话:“百代皆行秦政制。”“政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政治,而是规则,是这个社会的组织形式、行事方式。秦朝之后,各朝各代的很多规章制度、很多带引号的“法”,都是秦朝时候制定的。它们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的确有各种各样的修修补补,各种各样的完善,但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4.渐变往往是更有效的变革。

通常在工作中,我一听到“销售渠道要革命”“销售架构要革命”“营销方式要革命”……就意识到巨大的风险。空喊没有用,太快的变革,团队很有可能跟不上。其实渐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翻天覆地的革命,对一个公司更有效。特别是这些渐变结合了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公司的执行,在公司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作为一个CEO,作为一个核心团队,心中有一个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每年、每月、每周应该干什么,在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哪些组织能力,需要培养哪些价值观。把这些东西想好,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突出,在做事中,在成事中,逐渐变革。少说多做,会比你说“OK,我要改革了”“我要大面积革命了”这样强得多。

5.如果真要变,认清主要问题,分析好左左右右前前后后。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案?哪些方案有什么样的好处和坏处?主选方案是什么,备选方案是什么?推进这个方案有什么样的路线图?中间可能会遇上什么样的问题?我有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把这些东西完完整整地想清楚想明白,然后狠狠去改。

必须强调一点,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准备,特别是充分准备克服困难,把困难想象得比你想象的再多两倍、五倍,甚至十倍。

以上是对变革制度“利不什,不变法”的五点看法。

第二,人事变革,“人不什,不易旧”

新人没有好过旧人十倍,无论他的情商、智商,还是成事的能力,如果没有好过旧人十倍,不要淘汰旧人。为什么这样说?

1.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

作为一个管理者,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你看见一个小伙子,觉得这小伙子挺能干,挺好,商学院毕业,国外大公司历练过,说拿过来,我给他一百的薪水,他给我创造一万的价值。这种喜新厌旧、这种小算盘,是人之常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和人相见,最开始是蜜月期,所谓的“相见欢”,所谓的“若人生只如初见”。第二期就是冲突期,过了一阵子,大家逐渐露出牙齿和爪子,逐渐显示出脾气,显示出每个人的特点,这样非常强的一组人就会彼此冲突。第三期是要么改善期,要么恶化期;要么大家从冲突期,通过改善彼此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达到改善的目的;要么变得更差,彼此不说话,彼此不能共事,彼此甚至不通电子邮件,甚至互删微信,互相拉黑。第四期是所谓的平稳期,恶化就平平地恶化,大家老死不相往来,或者平稳期在改善期之后,我们也不是那么喜欢,我们也不是那么讨厌,我们是百分之八十的喜欢,百分之二十的讨厌,我们能够平稳地继续下去。

2.信任非常难以建立。

大家要知道,如果作为一个组织想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需要彼此互相配合,在彼此互相配合之前和之下,是互相信任的。这种信任,需要很长时间磨合才能产生,需要经事,也就是要一起干事,一起多干事,一起多干大事,才能有真正的信任。光喝酒,光尬聊,没有用。日久见真心,患难出真情,如果没有经过事,这种信任很难建立,你很难期待一个全新的组织能有很高的效率,且能长期有很高的效率,这几乎不可能。这种信任,是旧人对旧人的信任,而不是对新人的信任。

3.兔死狐悲。

人都有一颗同理心,如果你对旧人太狠,杀旧人杀得太多,清旧人清得特别厉害,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如果你对新人永远比对老人好,就不得不接受老人兔死狐悲的心理,以及老人的动力、老人的忠诚度等各种问题。如果老人大面积出现问题,你这个组织的组织能力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4.如果你真想淘汰某个旧人、某些旧人,我的建议是,在淘汰前给他们充分的机会,最少两次,时间最短一年。

给他们机会之后,发现他们还是不行,确定要淘汰他们,那想一想。可不可以把他们转到其他岗位上去?而不是直接让他们卷铺盖走人。甚至他们的权被去掉之后,其他的待遇,我建议不要变,甚至还要提升。

总之,变革管理的另一面,一种看似悖论、但是更有效的方式,是以不变应万变。没有十倍的利益,不需改革制度;没有十倍的人才储备,或者新人没有好过旧人十倍,不要淘汰旧人。这句话偏保守,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两个残酷的事实:从长期看,需要变以及真正能变的法,并不多;从长期看,真正能更好用的人才,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