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会开会

我们谁都不喜欢开会,但是我不得不说,如果想成事,请把开会作为你最喜欢的运动,修炼成你最擅长的运动。

我们为什么要开会?有句老话叫“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如果两个人想的事,能够发自内心地彼此认同,他们做出共同的动作能产生的效果,像切掉金子的宝剑一样锋利。如果想产生这么大的价值,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面对面地开会。

还有句老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隔着那么大的社会背景、成长背景的差异,你们很难对一个词都产生同样的概念,何况对一件事,所以说必须开会交流。

我在美国读全职MBA期间,学到了一个关键词——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是通过什么形式?开会。交流不好的时候去做事,很有可能是破坏价值。

百分之九十九的领导都不会开会。会议往往有以下四大痛点。

第一,冗长。领导夸自己一个小时,骂员工一个小时,互相扯淡一个小时,除了领导话痨,还有下属话痨,抓住自己那点屁事,从头说到尾。还有一些爱说竞争对手坏话的话痨,总是说自己有多好,别人有多差。

第二,无效。会议不准时,没有议题,没有准备,讨论的时候不聚焦,最后达不成共识,当然也没有执行。

第三,伤感情。本来还是好朋友,还是好的领导下属关系,开着开着掰了,摔门而去,朋友都没得做了。

第四,冷场。开会就是走形式,宣布一下决议,问谁谁也不说,领导说什么大家都举手说领导说得好。开这种会有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领导宣布一下决策,那为什么不写个邮件呢?

麦肯锡的开会法是全球《财富》五百强公司的开会法。在我过去二十年繁重的管理工作中,几乎每天开三个以上的会,总数超过两万个。这两万个会提炼的经验,能做两天面对面的培训。这里只谈三步——会前、会中、会后,如何管理会议。

第一,会前:不召开无准备的会

1.会前做好五个“W”。

What,开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When,何时开会。不能说:“啊,明天上午开。”上午几点开?要精确到分钟。

Who,谁来开会,谁做主持,谁做发言,谁做记录,每个人来做什么,通知到每个人。

Where,何地开会。

Why,为什么开会要讲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说“OK,明天过来开会”,而是要把会议目的讲清楚。大家了解此事,才会对此事有动力,开会效果才会好。

2.会议材料提前一天发到参会人手上。除非是头脑风暴会,否则给大家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来消化会议内容。

3.会议主讲人会前做好演讲准备。一个秘诀就是,如果你想被大家了解,想获得更多的机会,在会前好好做好演讲准备,是最快的捷径。不要浪费任何一个能在大家面前发言的机会。

会议准备的一个常见误区是:你有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却花五十五分钟在完善PPT,重新润色。你应该要做的是想想怎么讲。你明天只有五分钟,面对一堆高管,一年可能只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花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好好练这五分钟要讲的东西?这五分钟讲好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别人知道你的表达清晰、思维缜密,你将来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4.会议细节再发一遍。如果有电话拨入号码或密码,你如果两天前给,有可能这个信息已经消失在茫茫的E-mail或消息中。在会前两三个小时再发一遍,大家就不用再翻记录,让参会人的麻烦越少越好。

以上是会前的一些准备,能做到这样,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二,会中:不结束没结论的会

1.到场必须准时。不能准时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时间,控制不了自己时间的人,也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生命的人。从根本上,这样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交通拥堵永远不是借口,北京、上海永远会堵。我发现一个特点,到了高阶的领导,百分之八十的人会提前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到会场。

2.比较严肃、正式的会,最好有一个主持人。主持人是控局的人,这个人要把整个流程管理好,什么时间讨论什么事情,还有就是解决问题。有些人是光管时间,没意识到时间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主持人,能一步一步地解决一个个不成形的问题,到最后让大家达成共识。

下面是给会议主持人的一些小技巧。

(1)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强调四个“P”。第一个P是Purpose,也就是告诉大家会议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个P是Preview,告诉大家这个会有几项内容,做一个预览。第三个P是Procedure,也就是这个会怎么进行。你可以说,我们这是一个头脑风暴会,大家有任何意见,可以随时举手说。也可以说咱们是一个汇报会,先由主讲人讲多少分钟,讲完之后,有多少分钟是大家的讨论时间,还有最后的总结时间是多少。先把流程跟大家说好。最后一个P是Pay off,就是这个会希望最后达成什么共识,或者完成什么决策、安排什么事情。一个Pay off让大家对于会议的效果有一个预期,对最后达到的效果会很有帮助。也可以把最想要达到的效果放在最前面讲。

(2)如果会议里有陌生人,大家第一次相见,一定要彼此介绍,这是起码的礼貌。介绍的时候突出各自的姓名,以及背景和身份。比如他是一个大分子生物药的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的其中一个。这样当其他人听他讲大分子药物的技术细节的时候,就会把他的发言当成专家意见。而他讲管理、营销这些事情,就可以把他当成一个从常识角度讲管理问题的人。大家带着一定的重点去听会有更好的效果。

(3)在欧美开会一定会介绍逃生门。万一发生火灾、地震,应该从哪里跑,最近的逃生门在哪儿。

(4)运用白板做关键记录。有时候大家讨论,特别是在空气比较稀薄的地方,温度比较热的会议室,已经讨论两三个小时了,大家的脑子很容易变木,如果你有一个白板,站起来记录下讨论中的关键,对解决问题的推进有相当好的作用。

(5)帮助有些说不清楚的人,提炼关键点。有时候,有些人有点内容,但说不出来。你作为主持人就要把他的关键点提出来,最后跟他确认你提出的,是不是他想说的。这样方便探究不同的意见,做好1+12。

(6)如果大家的争执不能产生结论,或者争论跟会议主旨无关的问题,那怎么办?Parking lot,你单列出一张纸,说这几件事情,讨论完这次会议的问题之后再讨论,或者再安排会议讨论。把跟会议主旨无关的争论点单列出来,就是Parking lot。

(7)争论失控的时候,时间被拖延的时候,回到原点。提醒大家,这个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如何来讨论,等等。

(8)控制好话痨和情绪化状态的人。有两类人,一类人把事情都想好了再说,另一类人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把问题想明白。后者有他们的优点,但是在有些会上,有可能成为会议的破坏者,说得太多了,带着情绪说,占用太多的时间。这种时候,你可以递给他一瓶水,必要的时候,你要站起来说某某某,您的说话时间到了。

如果大家都进入话痨和情绪化的状态,特别是有很激烈的情绪状态,我的建议是停止会议。没有什么是睡觉不能解决的。明天再讨论争执的这些点,百分之九十的争执点已经没了,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点已经没了。我们只是太累、太情绪化了,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而已。情绪管理非常重要,我们都还是人。

(9)控制大家玩手机。接电话的时候请他去会议室外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坦率地讲,在现在这个商业环境里,这个会已经做得比其他百分之五十的会要好了。

(10)总结提炼发言人的观点,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有很多小技巧,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民主集中制。在会上要给大家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度去说话。每个人都把话说完了,最后民主集中表决。

这种民主集中,又有几种方式。比如从长单子到短单子,大家提供的解决方案有A、B、C、D、E,能不能把最不靠谱的筛掉,只剩A、B、C,然后对A、B、C进行举手表决。

还有一个方式,就是诉诸权威。开会一定有一个级别最高的负责人,如果举手表决之后发现票数相差不多,那就让他做最后的总结发言,定这个会议的决策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这么定。让他一个人的意见比平均每个人的意见多一些权重。

你看一个主持人,还是需要做好多事的。一个人如果能主持好会议,其实就已经是一个挺好的管理者了。

3.发言人遵循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是要守时,二是金字塔原则。给你十分钟,你就说十分钟,不要讲得太长,讲得长就是占用别人的时间。想守时,想用时短,又想把东西说明白,要苦练“金字塔原则”。这是一个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的结构化原则。不重不漏,你说的几个点,要基本上覆盖所需要说的全貌,同时又彼此没有重复。“不重不漏”这四个字,用普通的中文表达,就是一个中心、三五个基本点,说完了就可以了。

4.参会人有反对的责任。既不是主持人,又不是发言人,这个参加会的人要做什么?在麦肯锡,我们给每个人灌输一个观念,就是反对的责任(Obligation to dissent)。公司给你工资,给你时间,让你参加一个会议,不是让你去喝水的,不是让你在笔记本上练硬笔书法的。你要听大家的发言,一旦有任何意见,哪怕你是最小的职员,也有反对的责任。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往往参会的初级管理人员、初级工作人员,对一线的信息收集最全、最敏感,可能最没有成见,又是最没有利益冲突的人。他如果看出一个问题,产生了反对情绪和反对意见,这时候不说,对于整件事可能有非常大的风险。会议定了决策之后再翻盘是一个很费事的工作。在定决策之前,如果有人有反对意见,你能鼓励他说出来,对整个风险控制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5.相对正式的会议,最好有一个的书面会议纪要,哪怕很简单。

这样大家不会逼着彼此去想会议上讲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决策。因为人是有弱点的,有时候只想听自己喜欢听的,只想记自己想记的。如果我们对当时的情景产生罗生门一般的状态,大家想的都不一样,听的都不一样,记的都不一样,怎么办?这时候如果有一页会议纪要,重新看一眼,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会后:不允许不落实的会

做了会议准备,好好开了个会,并不代表就结束了。离开会议室,只是这个会议效果的开始。会后要做到两点:一个是Follow through,一个是Feedback。

1.Follow through,督促执行。有可能是主持人做这个工作,有可能是一把手做这个工作,有可能是记录人做这个工作。这就是会议做的决策:谁,什么时候,干什么,递交什么东西,得有人去盯着,要隔三岔五看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了,又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

2.Feedback,结果反馈。具体执行的人有义务跟相关领导反馈。反馈上次开的会做了什么决策,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去做了,结果发生了什么。如果需要,再召集一次会议;如果不需要,也要告诉相关的领导,事情怎么样了。

我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特别不赞同团队成员的一种态度:这件事拖拖就过去了,或许冯老师就忘了。从“成事心法”的角度,我不得不说,不一定每件事都能做成,但是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养成这个习惯,你会发现很多事也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