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公司的规章制度

讲规章制度管理,先从曾国藩的一句话开始:“立法不难,行法为难。”意思是,设立法并不难,但是这些法制法规能够执行,相对要困难一点。“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立法之后要切实地、老老实实地去执行,而且经常去执行。“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处细处看”,在执行这些法、这些规则,跟人打交道、跟人一起做事的时候,要从人情、事理、最浅显的地方去看,不要在细处看那么清楚,不要太较真。

曾国藩这段话,字里行间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规则。建立规则容易,执行规则难。对于规则,其实很多人总认为制定一个完美的规则最重要,其实不是。制定并不完美但能够充分执行的规则,要远远比制定完美规则而不去执行好得多。规则制定后,要扎扎实实地执行,不间断地执行。

第二层意思,是人情。规则是人定的规则,执行是人去执行,所以在规则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都有两个字——“人情”。做事要落实到具体,应事接物,揣摩人心,宜粗不宜细,宜浅不宜深。事情能做,大家能一起共事就好,别考验人性,考验人性的都输了;别想太多,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能长时间做到最基本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些太小、太草根的公司,没有任何规则。有些公司,有各种各样的规章。但立规章是一回事,按规章办事是另一回事,规章的人性化又是另外一回事。层层递减下来,其实有很多执行的规章,以及执行过程中不讲人性的规章,实际上比没有规章、规则还要糟糕。

隔一年,最好再梳理一遍现有的规章,对于任何企业可能都适用。做做减法,没减掉的就留下,留下的落到实处,切实执行。

在职场中有很多员工会抱怨公司的流程太多、太冗长、太刻板、太教条,没有灵活多元的企业文化,怎么能有创新?

有一类观点甚至是,考勤开始严格起来,领导天天开始强调纪律,说明这个公司业务发展已经进入缓慢,甚至到了严重的瓶颈期,只能不停在这些事上去苛刻。这个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说,规章制度就是一个洪水猛兽,刻板地去遵守规章制度就是走向衰败的象征。

第一,规章制度的本质是协调和控制

从一个管理专家的角度来看,规章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是协调和控制。大家怎么配合,去做一个复杂的事情,以及如何控制这个事情的风险。

为什么说没有规章制度不行?

1.没有规章制度,效率低。

我带过上万人的团队,一万个人,一万个心,你基本可以确定,大家的心想的都不一样。你再退两三步,甚至退一万步说,即使重心都相同,大家想的都一样,都想做成一件事,都不想谋私利,但遇上具体的事,如何能保证大家做法相同?如何能保证大家配合有效?如何能保证大家能够在风险可控的状态下,把事情完成?坦率地讲,没有规章制度,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解决不了,只是即使问题解决了,效率也可能很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没有规章制度,大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风险也绝对不会小。

2011年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创建了华润医疗,当时有一个老哥创业非常成功——他把城市燃气行业,从无到有,做到中国最好最大,甚至亚洲最好最大——我问他:“老哥,你对我有什么建议?”他说得非常简单:“你是战略专家,你在战略方向、战略部署、战略敏感度方面比我强。我只提醒你一点,在创业开始的时候,团队要听你的。”

当时我想这句话想了很久,团队要听我的,我要有威信。但在解决“团队要听我的”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听什么,我的方向是什么,以及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而做事的方式和方法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规章制度。后来在创业的初期,我花了很多的工夫来制定规章制度。在有了规章制度之后,又用一个神奇的方式解决了“团队听我的”这件事。这个神奇的方式是民主集中制。如果你有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保证团队一定听你的,但如果你没有规章制度,我可以保证团队一定不听你的。

2.没有规章制度,很难规模化。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用一个新团队去管理一所新医院,甚至是从零开始建一所新医院,那新团队建立、管理、运营一所新医院,怎么能够做到事情有条理?怎么能够在成事的过程中,保证文化、价值跟你整个集团的文化和价值不偏离?你的管理手册在哪儿,你的运营手册在哪儿?而管理手册、运营手册就是规章制度。

3.没有规章制度,风险会高。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规章制度,在某些事上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的确,某些时候没有规章制度,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从总体管理上,这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它风险太高了,投机取巧不能长久,个人英雄主义也不能长久。因为不能确定,个人是不是每次都能在大家的协调配合下完成这件事,也不能确定每次风险是否都在可控的范围内。的确,有些时候个人冒了巨大的风险,没有产生坏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每次都这么幸运。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后边是团队、是公司,不能让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经常去冒大团队、大公司不能冒的风险。

第二,如何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1.制定规章制度围绕三个维度:运营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如果再精练一些,一个是运营手册,一个是管理手册。

公司的一个维度是运营制度。公司从提供产品和服务,到最后收钱和客户维护,大家应该明确如何配合,谁负责什么,互相之间如何沟通信息和如何做决策。

另一个维度是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比如应收应付的管理、现金的管理、贷款的管理、借款的管理,比如业绩管理、招聘管理、干部培养制度,等等。

2.运营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建立了之后,重要的是行胜于言。执行,执行,执行,不断执行,坚决执行已经制定好、大家已经同意的规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曾经非常用心建一所大型儿童医院的时候,我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重新梳理了它的业绩管理制度。这个过程中,我们访谈了接近一千个人,最后定出一个制度,管理层做出决定后,开始执行。

执行制度后的第二个月,原来管理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找到我说:“冯董事长,这件事不能这样做,这个管理制度执行不下去。”我问:“为什么?”他说:“你看,这个麻醉科的主任,因为执行业绩管理制度之后,他的业绩奖金从一万元上升到三万元,接近四万元。”我说:“那又怎样?”他说:“这样不行的!”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涨得太高太快了!”我说:“数算对了没?”他说:“算对了。”我说:“符合咱们新的业绩管理制度不?”他说:“符合。”后来我就跟他讲:“不好意思,管理要讲诚信,人要讲诚信,一个新的制度、新的改革,也要讲诚信。别说他这个月挣四万元,如果这个月按新的管理制度算出来,他挣四十万元,我们也要照付,我来负这个责。”

如果你定了一个制度,特别是在早期,有丝毫的犹豫、摇摆、不执行,不好意思,你定的制度就是废纸一张。

3.积攒执行中的问题,一年或半年后修正。并不是说,一旦颁布制度,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绝对不可以修改。如果问题太大,可以临时开特别委员会商讨。通常是一年之后再修订,如果问题挺多,最快半年修订,不要不修订,也不要修订得太频繁。

4.“二八原则”,定制度不要求全,尽量浅显,否则很难做执行。如果不能执行,会影响管理层的威信,影响一把手的威信。

5.在执行过程中,对团队,特别是团队的核心人员,不要太去想彼此做事的行为动机。就像不要总把办公室装修得跟家一样,也不一定要把工作团队处得太亲密无间,不必都成百分之百的亲人,有点距离挺好的,能共事就好。

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成员,跟我一起工作了很久,久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起摸爬滚打十年以上。坦率地讲,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性取向,完全没见过他的太太,或者说没见过他的合伙人,但这些完全不影响我对他的信任,以及我们在工作中的配合。

也劝各位,好的团队不一定要亲密无间,成为亲人,彼此之间没有秘密。只要大家能够配合,按照规章制度,把事干好,能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可以了。

第三,光靠规章制度不行

1.即使是最好的规章制度,也解决不了团队的动力问题。团队的动力靠什么解决?我在其他文章里讲过,要靠理想、共同的事业;要靠钱,也就是说,大家如果把事情做好,要分到足够的钱,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还要靠什么?靠所谓的事业,就是你做得越好,你会有更大的责任,你会管更多的人,你会成更大的事。成事本身是很有**力的一件事。

2.即使是最好的规章制度,也解决不了能力问题,代替不了人才管理。比如培训,正式的、非正式的培训,你定好了规章制度,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有些CEO说:“我已经把规章制度都定好了,有一个管理手册、一个运营手册。我把两本手册‘咣叽’扔在桌面上,是不是就可以睡大觉了?我是不是就可以去忙别的事了?”不是。定好了规章制度,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你的团队不一定有动力,你的团队不一定有能力,去解决他们工作中面对的问题。特别是最开始,这个CEO还是不得不撸起袖子自己下场去干。

3.再好的规章制度,也会限制某些天才。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对于这个小天才、这个天才小团队需要网开一面,那你就在规章制度中明确指出来。比如,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这个小天才、这个天才小团队的投资权限、用人权限等,可以跟其他人、其他团队不一样。你要跟其他人、其他团队说清楚,为什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为什么这对整个公司会好。甚至在组织架构上,可以把他们设成特别行动小组,跟CEO直接汇报。再比如,你甚至在他们发展起来之后,给他们一个愿景,给他们一个遥远的目标,让他们单独去上市,单独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