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要发挥工匠精神,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2012年上半年的时候,华为公司曾经推出了智能手机P1,之后又发行了D1,并希望借助这两款手机进军中高端手机市场。可是由于仓促推向市场,两款手机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市场反响,手机功能、外形设计、性能体验都被消费者疯狂吐槽。大家都觉得这两款手机的技术打磨根本不成熟,不能如此草率地推向市场。
考虑到华为的战略规划,任正非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也非常生气,直接将项目负责人余承东叫到了办公室,然后按照网友的意见和批评,逐条列出了这两款手机存在的缺点,其中大部分都是技术上的不足和缺陷。当时任正非的火气非常大,觉得余承东没有把好技术关,以至于华为手机的品牌形象一下子就被摧毁了,据说他直接将手机摔在余承东脸上。
也正是这一摔,让余承东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在手机技术管理方面过于随意了,可以说这两款手机的失败是必然的。在这个前提下,余承东做了两个决定:第一,直接辞退了内部的研发人员,然后从外界招聘一批更有实力也更有经验的研发者;第二,他下定决心对手机的整个生产链条进行整顿,比如更换了原材料供应商,开始选择一些质量更好的原材料,还从其他公司挖来了专业的管理人才。至于手机设计和技术研发方面,余承东希望让更加专业的人来接手,还花费重金从三星公司挖来了杨拓。而为了控制好手机的技术水准和质量水准,他直接要求研发人员一定要在研发基础上不断打磨,精进自己的技术,所有的环节都要不断强化和改进,直到让管理人员感到满意为止。
而正是因为余承东狠抓技术管理,要求员工发挥出精益求精的精神,才使得华为手机开始慢慢走上正轨,能够在技术层面和质量层面与那些高端手机品牌进行竞争,而这也为华为手机之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将时间放得更长远一些,那么任正非很早以前就对华为提出了在技术上精研的要求,他还重点提到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很多日本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技术却领先全世界,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在进行技术研发的时候,不满足于技术的成形,而关注技术还能进步多少,还有什么改进的空间,还有多少值得完善的环节。正因为如此,他们总是对现有技术进行精进处理,总是不断去强化技术的革新,确保整个产品的技术达到更加成熟的水平。在这种工匠精神的作用下,日本的产品成为全世界高科技、高质量的代表,一颗螺丝可以使用几十年不烂,一台机器可以运转几十年不坏。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2018年于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品牌节上,特别提到了中国当前的技术发展问题:“我们和德国、日本的差距非常大,所以任正非先生讲,我们和欧美、日本的差距是三个字,叫高、精、尖。在座的各位要知道,我们今天生产手机也好,生产汽车也好,生产几乎所有的东西,我们很多最尖端的设备没有,最根本性最尖端的材料没有,最尖端的工艺我们没有。最近参观很多厂,包括几家手机生产厂,包括电池厂家,基本上都有一些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线,但是大家去看一看,在那些自动化生产工厂里面,都是谁的设备呢?包括华为的手机生产厂,里面的机器手,大部分都是国外品牌。”
任正非曾经在多个场合谈到了华为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问题,其中关于高精尖技术的话题是最多的。中国缺乏高精尖产品,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底子不厚,加上外国的技术封锁,所以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很多中国企业盲目求快,对于技术研发缺乏耐性,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至于技术的进步非常缓慢。
华为公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技术创新领域也足以与那些顶级的科技公司媲美,但华为人的工匠精神还不够强大,还无法像德国人那样严谨,也没有日本人的精益精神。在脚踏实地搞研发的同时,华为人还需要变得更加专注。比如有一次,华为在测试某款手机摄像头的致损率时,发现了当手机掉在地上时,摄像头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概率摔坏,这样的致损率在整个市场上来说并不高,很多企业生产的手机比这要高不少。但任正非并不满意,觉得华为有必要继续改进工艺标准,提升摄像头的防摔抗摔技术,所以在那之后华为又不得不投入几百万美元继续进行改进和测试。
对于华为公司来说,要想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不仅要研发出更多的新技术,还要在技术精度上下苦功夫,在细节上进行打磨,让技术日臻完善,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同。就像同样是研发手机一样,虽然同样拥有出色的摄像技术,同样拥有性能强悍的芯片和出色的材料,但是对于那些精益求精的品牌来说,它们的手机可能摄像技术更加完善,芯片性能输出更加高效,外形设计和材料研发更加合理。技术的严格管控、提升和完善,使得对手机的体验完全不同,自然而然,手机品牌的影响力也就不同。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华为需要强化技术管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提升技术的使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