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公元220年阴历十月,曹操去世九个月后,曹丕废掉刘协,建立新帝国,国号魏,史称曹魏帝国。东汉王朝(25年—220年)在活了一百九十五年后灭亡,如你所知,这只是东汉王朝名义上的年纪,其实从董卓公元189年进长安起,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协就成了傀儡,刘协做了三十一年的招牌皇帝,东汉王朝的真正寿命只有一百六十四年。而这一百六十四年中,除开刘秀的三十二年、刘庄的十八年、刘肇的十八年,剩下的八个皇帝统治了不到九十年,这九十年中,中央权威被外戚和宦官你争我夺,皇帝半死不活,所以整个东汉王朝,刘氏皇族真正统治中国的时间不足百年。

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伟大的王朝——汉王朝(西汉、东汉)也永远进入历史。但汉王朝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太宝贵了,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用无穷。我们今天自称汉人,人数最多的民族被称为汉族,我们的方块字被称为汉字,被两汉所定型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两汉解决了当时最大的边患匈奴问题。

虽然在中华历史上有过称霸世界的唐王朝,我们在外国人那里被称为唐人,但我们永远都自称为汉人,两汉为中华世界所做的贡献,没有任何朝代可以比肩。在两汉消失后的几千年中,它总是被人提及和复活。继魏帝国之后,刘备的帝国自称为“汉”;不到百年后,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帝国自称“汉”(前汉帝国);还有定都成都的“汉”(成汉帝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大将侯景在南方建立的帝国也称“汉”(侯汉帝国);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有三个国家自称汉帝国(十国中的南汉帝国,五代中的后汉帝国以及北汉帝国);直到元王朝末期,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谅称自己所建立的帝国为“汉”(陈汉帝国)。

这些人似乎对汉王朝都有切入肌肤的感觉,“汉”成为中国人对中华的向往和深切感情的一种象征,只要有机会,就要复活它。从这一点而言,汉王朝永远都不会死掉,它代表了中华文明,永恒存在。

为什么人们对“汉”情有独钟?第一,汉王朝是中华世界第一个长久的统一王朝,它把“大一统”思想深刻植入中国人的基因中,从此,中国人认为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把中国统一,而且只能有一个领袖,中华第一帝嬴政没有做到的事,汉王朝的皇帝们做到了,由此,汉王朝成为大一统中国的化身,所有中国人都从骨子里认定,中国必须统一,即使有分裂,无论分裂多少年,最终都要走上统一的正道,这给了中国人以道路自信;第二,两汉时期,中国人的性情开放洒脱,光明磊落,不拘一格,敢想敢为,知行合一,敢和敌人斗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铸造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当之后的中国人在失败中沮丧时,一想到汉王朝,浑身就充满力量,汉王朝才是真正的中国,两汉的中国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第三,两汉时期的开疆拓土,奠定中华世界,全由主体民族汉族完成,这是民族自信。两汉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毋庸置疑地证明我们是东方文明的扛把子,也是世界文明的领袖,当时世界上东西方矗立着两个伟大的帝国,一个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另一个就是东方的汉帝国。罗马帝国失败后,分裂成无数小国。汉帝国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华人延续它的血脉,将它变成中华的一部分,大踏步向前。

汉王朝的统治退出历史舞台,但精神长在,并且驾驭着前赴后继的其他王朝。曹魏帝国建立后不久,即迁都已恢复元气的洛阳,洛阳再次成为中华第一城。公元221年,刘备在蜀地听到东汉王朝灭亡的消息后,落下几滴眼泪,立即宣布继承刘协的帝位,所以他的国号是汉,史称蜀汉帝国。刘备称帝的第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七年后,孙权才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帝国。

至此,三个帝国全部到齐,三国时代开始。三个帝国中,曹魏帝国最有力量,东吴帝国次之,刘备建立的蜀汉帝国最差。

我们先从最差的蜀汉帝国开始。蜀汉帝国是带着对东吴帝国的深仇大恨来到世界的,关羽被杀,荆州全失,刘备无论如何都咽不下这口气。公元221年一建国,蜀汉帝国就开始对东吴帝国备战,第二年,备战完成,刘备率领帝国全部力量对东吴开战。孙权看到刘备来势汹汹,意气大于理智,于是好言相劝,提醒刘备说:“北方有虎视眈眈的曹魏帝国,咱俩不能玩命啊。”

诸葛亮也劝说刘备:“当初‘隆中对’最紧要的一条就是和东吴交朋友,而不是做对手。”刘备怒气冲冲地说:“荆州都没有了,还隆中对策干什么,我必须消灭东吴,用孙权的人头祭奠关羽。”

孙权采用保守战略,命令凡是被刘备攻击的地区将领避而不战,刘备声嘶力竭地喊叫了大半年,一无所获。孙权也没有闲着,派遣无数使者到曹魏帝国,争取曹丕的支持,请他即使不支持也不要趁火打劫。曹丕喜欢坐山观虎斗,同意孙权的请求。孙权稳住曹丕后,秘密动员全国兵力进入正被刘备围困的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区)战场,并力排众议,任命毫无战场经验的年轻军官陆逊为总司令。

孙权识人用人,正如他老哥所说,乃天下一绝。赤壁之战用周瑜,斩杀关羽的江陵之战用吕蒙,这一次又用陆逊,后来的事证明,孙权依旧没看走眼。

陆逊抵达战场后,认真观察刘备的部署,他发现刘备连营百里,和当年的曹操把战舰连成一体一模一样,于是,采用前辈周瑜的方式——火攻。

刘备兵团被烧得七荤八素,仓皇逃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在悲愤交加下,一病而死。他十七岁的儿子刘禅即位,但和东汉中后期的那群皇帝一样,刘禅并不能掌控老爹的帝国,因为刘备临死前,把诸葛亮叫至病榻,叮嘱诸葛亮说:“小阿斗(刘禅乳名)若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又是感动又是恐惧,发誓终生辅佐小阿斗,绝无二心。直到此时,诸葛亮才真正走上蜀汉帝国的舞台,才有机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的一生是颠沛流离、内心极度纠结的一生,他的儿子刘禅被称为扶不起来的阿斗。我们如果能把刘备的一生分析透彻,就能指导我们创建一个成功的人生。

第一,刘备务虚。自他起兵起就打着“吾乃中山靖王之后”的背景招牌。人不能没有背景,白手起家难度非常大。但刘备高估了已经失去光彩的背景,还把全部心力都用在这上面,自然就消耗了做实事的精力,其东奔西跑了二十余年才遇到好运,混到一块地盘,正是务虚所致。

第二,刘备固然有人性上的许多优点,诸如宽厚,每听到天下百姓受苦就落泪,还有就是重义气,能视三流人物关羽、张飞为亲兄弟,可人性上的这些优点必须以实力为基石才会产生价值。乱世之下,没有军事才能的人就等于废物。他几乎在所有的战场上都以狼狈逃亡为标志,跑起来后连自己妻儿都不顾,而且他的脸皮特别厚,特别喜欢寄人篱下。

第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备是个善于用人的主公,其实这是《三国演义》的失误。刘备真正所不疑而用的人都是关羽、张飞这样的三等人才,诸葛亮被请出山后,刘备只给了他一个军师将军的头衔,位尊却权轻,诸葛亮在刘备有生之年根本没有受到重用。如果他真重视诸葛亮,就不可能在关羽被杀后和孙权决裂。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会用人,是致命的,可以提前宣布死亡。

第四,刘备到处说他要复兴汉室,可当时汉室还没有亡,只是曹操在主导。他不奋发图强,向心内求取解决之道,反而总把自己无法实现理想的原因归到曹操头上。在他嘴中,曹操是曹贼,罪大恶极,他刘备才是正人君子。他无法发展起来,是因为总盯着曹操,愤恨得夜晚无法入眠而挠墙,可他自己比曹操还坏,明目张胆地和中央政府对抗。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不检讨自己的缺点。

第五,刘备生不逢时。刘备的对手是雄才大略的曹操和善于用人的孙权,这两人都是一代豪杰,即使有十个诸葛亮辅佐,凭他的资质也不可能战胜两人中的任何一人。何况,他并没有重用诸葛亮。

然而,大多数人对刘备怀有好感,这源于《三国演义》的美化,“尊刘反曹”是这本书的价值观。

刘备死后,诸葛亮终于翻身做主人,他把蜀汉帝国的权力全部抓到手中,只让刘禅享受基本的皇帝娱乐生活,至此,诸葛亮成为蜀汉帝国的丞相,正如当初曹操是东汉帝国的丞相一样。以诸葛亮为丞相的蜀汉帝国开启悲壮的**。

诸葛亮和刘备一样,对之前以曹操为丞相的东汉政府和现在的曹魏帝国抱有天生的仇恨,不把曹氏杀掉永不开心。所以从刘备死的那一秒开始,诸葛亮就下定决心北伐,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把曹魏帝国消灭,假装恢复汉室。

他的第一步就是和孙权重新缔结友谊,他站在孙权角度为其考虑说:“你如果和曹魏帝国交朋友,曹丕必然让你北上洛阳,你若去,是有去无回;若不去,曹丕会下令讨伐你。如果我们结盟,至少可以保证一点——天下三分。”

孙权只求割据江东,不想再有任何进取,如果能保证天下三分,他求之不得,于是他同意诸葛亮的建议,从此蜀汉帝国和东吴帝国言和,双方互不侵犯。

诸葛亮又进行第二步,清除刘备临死前安插的用于制衡他的李严。最后一步,稳定西南夷狄,当地最大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被诸葛亮六擒六放,第七次被擒后,孟获终于服输,心甘情愿臣服蜀汉帝国。诸葛亮没了后顾之忧,公元227年,他按下了北伐曹魏帝国的按钮。

蜀汉帝国的皇帝刘禅对诸葛亮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蜀汉帝国和曹魏帝国都没有可比性。蜀汉帝国能保住蜀地就已谢天谢地,居然要去主动挑逗庞大的曹魏帝国,这无疑是以卵击石,用大多数帝国臣子的话来说就是找死。但诸葛亮说可以就可以,因为是他掌控着蜀汉帝国,而不是刘禅和那些大臣。

诸葛亮的北伐相当励志,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的七年中,诸葛亮对曹魏帝国发动了五次进攻。五次进攻中只有一次小有所成,然而对于雄厚的曹魏帝国而言,几乎是无关痛痒。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军的先遣军马谡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会战中被曹魏兵团击溃,马谡是当时蜀汉帝国屈指可数的人才之一,即使对此次战事负有责任,也罪不至死,然而诸葛亮为树立权威,激发北伐军斗志,只好挥泪斩马谡。街亭之战,曹魏帝国轻松投入四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只从这点而言,诸葛亮的北伐就不可能成功。

第一次失败后,诸葛亮没有做任何休整,而是快速集结兵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曹魏帝国坚守不战,诸葛亮补给出现问题,撤回蜀地,第二次北伐草草结束。在养精蓄锐一年后的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一次如有神助,攻破了曹魏帝国的两个郡(今甘肃成县、文县),他将两郡百姓迁入人口稀少的蜀汉帝国。

这场胜利给了蜀汉帝国和诸葛亮一针强心剂,在运筹两年后,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集中主力猛攻今甘肃天水。曹魏帝国惊慌失措地调动洛阳部队支援天水,天水方面也顽强抵抗,最终诸葛亮弹尽粮绝,又闻听曹魏帝国主力部队马上就到,于是心有不甘地撤退回国。

四次北伐,产出没有投入大,这在蜀汉帝国内部引起激烈讨论,诸葛亮用强权对付反对派。他从四次北伐的经验中得出教训,北伐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蜀地到前线千山万水,粮草成本太高。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在成都和小阿斗说:“此番前去,不成功便成仁。我要在前线屯垦,就地取材,消灭曹魏。”

这一次,诸葛亮率领大军沿渭水南岸开荒种田,这等于是把后勤基地搬到前线,曹魏帝国震动,有见识的大臣司马懿却说:“不要听诸葛亮瞎咋呼,他把蜀汉帝国的主力全部拉出去,成都方面不可能对他放心,他都等不及明年庄稼丰收。”

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在前线专心务农,成都方面总有人告他的黑状。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不过他遇到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甚至给他送女人的衣服,司马懿也无动于衷。

在长期的煎熬和志向无法实现的打击下,诸葛亮终于在陕西岐山县五丈原病逝。诸葛亮用了十余年时间,把蜀汉帝国打造成了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家。诸葛亮本人的才能毋庸置疑,然而他有致命的缺陷:开拓不足,谨慎有余,事必躬亲,绝不为任何人赋能。他只是个军师,不是导师。诸葛亮是人臣楷模,希望用不停的北伐行动来耗费曹魏帝国的元气,念头固然美好,但并不正确。他没有实事求是地看清曹魏帝国的力量,更没有检讨自己的力量,知和行自然不会完美统一,凡是这种念头美好却不正确的人,都会成为悲剧人物。中国民间讲“好心办坏事”,正是念头美好而不正确却付诸行动的结果。

诸葛亮死后,二等才能的姜维继承衣钵,刘禅把权力抢回手中,蜀汉帝国抹去了诸葛亮北伐的一切痕迹,关闭山门,等待命运的安排,蜀汉帝国末路已现。

再来看东吴帝国。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公元229年,孙权才正式称帝。这足以说明,孙权小富即安思想浓厚,能保住江东,就乐不可支。弱小的蜀汉帝国曾对曹魏帝国发动五次北伐,孙权一次都没有。不过,他为南中国的基石做出了很多贡献。当时,今两广以及福建等地,虽受东吴统治,却远未开化,孙权派人到那里实行“仁礼大开发”,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建道路,第二部分则是把野蛮人教化成文明人。在孙权之前,中国东南部只是象征意义上的中国,经过孙权的大开发后,才终于成为中国实质性的一部分,那里的百姓也进化成了真正的中国人。

孙权掌控江东五十余年,公元252年去世时,已做了二十三年皇帝,绝对权力下,任何英明的人随着掌权时间的增长都会变得昏庸。孙权前期,用人如姜子牙封神,能在千万人中一眼识别高手。但后期,他对用人已失去兴趣,而且滥杀无辜,一大批东吴的人才,诸如沈友、张温等,全被他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

老子偷窃,儿子杀人。在孙权身体力行的教育下,他的后代全都是屠夫。他去世后,位子传给幼子孙亮。六年后的公元258年,孙亮被哥哥孙休赶下台。五年后,孙休去世,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这是个自以为是的暴君,专用小人,拒绝君子。他穷凶极恶,残暴不仁,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人的脸皮剥下,欣赏对方惨叫的样子。这种人注定要把东吴帝国带上悬崖。东吴帝国也坐等命运的合理安排。

最后来看曹魏帝国。和蜀汉帝国的打肿脸充胖子、东吴帝国的不思进取相比,曹魏帝国来势汹汹。曹操大半生征战杀伐,几乎甲不离身,他却生了二十五个儿子,这是个让人震撼的数字。二十五个儿子中,最有希望继承其衣钵的是次子曹丕和三子曹植。曹丕得到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协助,最终击败曹植,获得继承权。曹丕称帝后,基本能保持二世主的素质,曾多次对东吴帝国用兵,当他无法渡过长江时,就很没出息地感叹说:“天老爷制造长江,就是要南北分治啊。”

曹丕虽是中才之主,但凭借老爹曹操打下的雄厚基础,又占据着当时中国最富裕的中原地区,所以曹魏帝国气势如虹,多次轻松粉碎了诸葛亮的北伐。曹操临死前曾提醒曹丕说:“刘备、孙权不足虑,要小心司马懿。”他还特意警告司马懿:“不可存非分之想。”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只有朋友。”

司马懿是政治家、阴谋家和表演艺术家。他经常在曹丕面前表演忠贞,曹丕鬼迷心窍,将军权交付给他。司马懿和诸葛亮多次交手,诸葛亮感叹说:“魏帝国的寿命,全在司马懿。”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儿子曹叡继位,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曹叡做了十三年皇帝,认真巩固祖先留下的遗产,曹魏帝国继续升级。他死后,养子曹芳继位,辅政大臣中仍然有司马懿,为了制衡司马懿,曹叡特意安排曹家的曹爽大将军联合辅政。曹爽精明地看到司马懿野心勃勃,于是主张改革,其实就是对司马懿的地位进行改革,司马懿遂装病不出。曹爽派人去侦察,司马懿装成偏瘫的样子出来接见曹爽的使者,喝粥时故意让粥顺嘴角流下,还假装听不懂使者说什么。使者报告曹爽,司马懿形神已分离。曹爽不再防备,之后司马懿趁曹爽陪同皇帝外出之机突然发动兵变杀死曹爽,彻底掌控了曹魏帝国军政大权。曹魏帝国此时成了当年的东汉帝国,而司马懿则成了当年的曹操。司马懿就是曹操的翻版,他临死前对接班人、他的儿子司马师说:“我做周文王。”司马师正要说话,司马懿瞪眼指着他说:“瓜未熟,你也要做周文王。”

司马师谨遵父命,公元254年,他踩着时间点废掉皇帝曹芳,立曹丕年仅十四岁的孙子曹髦为帝。第二年,司马师病逝,临死前他把兄弟司马昭叫到床边说:“我做周文王。”司马昭大喜过望,看他的模样,即使乱了辈分也要做周武王。但司马师重复老爹司马懿的话说:“瓜未熟,你也要做周文王。”

司马昭比老爹和兄弟更明目张胆,废掉曹家的渴望溢于言表,连大街上的流浪汉都知道他的心。公元260年,司马昭抢在曹髦干掉他之前先干掉了曹髦,随后立曹操的孙子曹奂为帝。曹魏帝国走上不归路。

东吴帝国有能臣却被皇帝干掉,等于没能臣;蜀汉帝国是彻彻底底地没有能臣;曹魏帝国则是能臣太强,总干掉皇帝。三个国家的经都很难念。对于这三个和尚而言,经如果难念,那和尚也就没有用处了。三个国家,不约而同地相见于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