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关于如何理解古人风雅之趣的问题,可以说,凡是人都应该理解风雅之趣。不解情趣,就是不知“物哀”,就是不通人情。

而要理解风雅之情,就要吟咏和歌,就要阅读物语。通过这些途径,就会理解古代人的风雅世界,这也是理解古道的必由之路。

然而,综观世间学界,在以探究“道”为主要宗旨的学者中,许多人被大道理所束缚,认为吟歌只不过是一种不太重要的消遣,歌集也没有披阅的价值,于是对古代的风雅全然不解,如此,对古代之“道”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他们所理解的仅仅是表面上的神道,而对神道的内容,则从外国人的立场上加以理解与诠释,这显然不是探究古道所应有的态度与立场。

另外,那些咏歌、作文、崇尚古代的人,仅仅关心古人如何风流,却忘掉了“道”,对“道”漠不关心。万事模仿古人,穿古式衣服,用古式器具,读古书,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风流之心,玩物丧志。

既然是人,无论什么人,必须了解人所应该了解的“道”;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凡读书、做学问的人,都不应该对“道”漠不关心、对神灵的恩惠没有理解,思虑浅薄,得过且过。

既然追慕、尊崇古代,就要首先对古代的根本之“道”持有关心,并努力加以探究。如果舍本逐末,拘泥于细枝末节,那就不是真正的崇古态度。以这样的态度,即便擅长咏歌,也不过是无聊的消遣而已。

希望做学问者,对以上事宜深加领会,对于“道”千万不可马虎从事。

弟子们早就恳请我写出这样一本书,但数年来忙乱无暇,一直未能动笔。近来他们又说:既然您已经写完《古事记传》(65),此次请您一定写出这本书。言之有理,只得应命。

因写作匆促,本书所述不免挂一漏万,但愿对治学者有所助益。

初次踏山道,

崎岖路遥遥,

愿做路旁一草标。(66)

本居宣长

宽政十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写毕

(1) 本章选自《初山踏》,初山踏亦写作“宇比山踏”或“うひやまぶみ”,意为初次登山,亦即“入门”之意。副标题“学术方法论”为译者所加;“序”字及各节序号,也是译者根据原文内容层次所加。

(2) 神代纪:指《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神代”(神话时代、上古时代)部分。

(3) 道:原文读作“どう”,是从中国传入的抽象概念,其语义与中国道家、儒家的“道”大致相同。但本居宣长所谓的“道”,是指日本的“古道”,即日本传统的民族精神,意即下文所说的“大和魂”。

(4) 故实:主要指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

(5) 有职学:“有职”是“有识”之讹。

(6) 六国史:日本古代六种用汉文写成的编年体正史的统称,包括《日本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日本三代实录》。

(7) 当时日本许多研究学问的人都不是专职,而是业余爱好,故如此言。

(8) 《直毘灵》:本居宣长《古事记》研究的小册子,成书于明和八年(1771)。“直毘灵”是《古事记》中攘除灾祸的神,作者以此为书名,寓意在研究中要排除“汉意”之祸。

(9) 《玉矛百首》:本居宣长编辑的体现“大和魂”的日本古代和歌百首合集,刊本一册,成书于天明七年(1787)。

(10) 《玉匣》:又作《玉栉笥》。匣或栉笥,是盛化妆品的小匣子。刊本二册,是献给幕府的政治建言书,主要阐述日本的古道的本义。成书于天明六年(1786),刊行于宽政元年(1789)。

(11) 《葛花》:本居宣长著的与儒学派学者论战的著作,意在反拨儒学家市川匡麻吕对《直毘灵》的批判。“葛花”是一种解酒的草药,以此指市川等儒学家都中了“汉意”的毒酒之毒,需要解毒。刊本二册,成书于安永九年(1780)。

(12) 大和魂:是本居宣长在本书中提出的关键词,意即日本之魂、日本民族精神。

(13) 汉意:指中国思想文化,与“大和魂”相对而言。

(14) 《古语拾遗》:历史书,作者斋部广成,全一卷,成书于大同二年(807),是献给朝廷的记述古代斋部氏家族衰微的书。

(15) 宣命:本指天皇对臣下的诏令、诏书,后指“宣命”这一文体。

(16) 《延喜式》:平安时代延喜五年(927)用汉文写成的律令书,多为律令实施细则。

(17) 《姓氏录》:《新撰姓氏录》,全三十卷,桓武天皇(737—806)的皇子万多亲王编著,收录姓氏1182个。

(18) 《和名抄》:《倭名类聚抄》,平安时代中期学者源顺(911—983)著,日本最早的分类体和汉书典。

(19) 《贞观仪式》:简称《仪式》,平安时代初期的官方礼仪规范著作,全十卷,贞观十四年(872)成书,详细规定并叙述了朝廷的各种仪式典则,在此前后同类书籍大多散佚的情况下,该书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0) 《令》:盖指平安时代的律令书,如《养老令》。

(21) 《西宫记》:平安时代公卿大臣源高明著,全二十五卷,用汉文记载了宫中礼仪与风俗。

(22) 《北山抄》:平安时代藤原公任(966—1041)著,以年中行事(节日)为中心,记载宫中仪式风俗。

(23) 古学:古学原本是江户时代反对朱子学、阳明学,主张直接研究先秦儒家典籍的一个儒学学派。同时,本居宣长等也用其来指代日本的“国学”。

(24) 神名帐:朝廷所崇敬的“官社”(官方神社)的神名册。

(25) 五十音图:将日语中的四十七音节,按五段十行加以排列的图表。

(26) 孝德天皇、天智天皇时代:孝德天皇(596—654)、天智天皇(626—671),均为奈良时代的天皇。

(27) 《职原抄》:北畠亲房(1293—1354)著,是日本最早的制度史研究著作,对日本历代官职沿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8) 《内里式》:嵯峨天皇时代(9世纪上半期)藤原冬嗣等奉诏编纂的宫廷礼仪方面的著作。

(29) 《江家次第》:大江匡房(1041—1111)奉关白二条师通之命编纂的朝廷法度、礼仪、惯例等方面的著作。

(30) 《礼仪类典》:德川光圀(1628—1700)编纂的关于朝廷礼仪风俗、节日祭日之类的书。

(31) 纪传:日本传统学术及学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大学四科”之首。主要是修习《史记》《汉书》《后汉书》,后又加上了《文选》。

(32) 明经:日本传统的“大学四科”之一,主要修习《左传》《毛诗》《周礼》《周易》《尚书》以及《论语》《孝经》等。

(33) 宋学:中国宋代的儒学,又称程朱学、朱子学,对日本儒学有着很大影响。

(34) 县居大人:指贺茂真渊(1697—1769)。

(35) 贺茂真渊的主要代表作是其巨著《万叶集考》,全十四卷九册。

(36) 这里指的是所谓“真假名”,亦称“万叶假名”,即不取汉字的字义,只用汉字作为符号来标记日本固有的发音。《万叶集》原本全部用此种方式写成,后来在学者的不断训解中,用假名将有关汉字加以替换。

(37) 即所谓“宣命体”,被认为是“和汉混淆体”的源头。

(38) 《神代纪之涡山阴》:原文《神代纪の渦の山陰》。

(39) 鸭祐之:江户时代中期的学者、神社神官。

(40) 《类聚国史》:敕撰史书,菅原道真(845—903)等编撰。

(41) 宇多天皇:887—897年在位。

(42) 水户:指当时的水户藩。

(43) 《大日本史》:水户藩的德川光圀主持撰写的纪传体国史,用汉文体写成,以此书为中心形成了“水户学”学派,对明治维新前的勤皇思想有很大影响。

(44) 仙觉(1203—?):天台宗僧人,镰仓时代研究《万叶集》的学者,著有《万叶集注释》,对《万叶集》的释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45) 私记:个人记录,包括日记、笔记等。

(46) 荷田春满(1669—1736):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家,对贺茂真渊、本居宣长等后来的国学家影响甚大。

(47) 原文:“とる手火も今はなにせむ夜は明てほがらがらと道見えてゆくを。”

(48) “假名反切”法:原文作“仮名反”,指用汉字读音的反切方法,将日语假名的音节加以拼合,如将“にある”读作“なる”。

(49) 纵横通用:指五十音图在音韵与句法功能方面上下左右相关相通。

(50) 镰仓右大臣:源实朝(1192—1219),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也是著名歌人,著有《金槐和歌集》。

(51) 天儿屋根命:《古事记》和《日本纪》中的一个神名。

(52) 后世风:与“古风”(《万叶集》所体现的“万叶风”)相对。本居宣长所谓的“后世风”指的是《万叶集》之后的歌风,特别是《古今集》与《新古今集》的歌风。

(53) 本居宣长在《石上私淑言》中对此有所论述。

(54) 在平安时代及此后的“歌合”(和歌比赛)中,往往先设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主题吟咏,称之为“歌题”。此处所指,似与此有关。

(55) 本居宣长自己吟咏的和歌大多学习《新古今和歌集》,属于他所说的“后世风”。

(56) 光孝天皇(830—887):仁明天皇皇子,五十五岁即位。

(57) 为谦卿:京极为谦(1254—1332),政治家、歌人,奉诏主持编撰《玉叶集》(二十卷)。

(58) 二条家: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父子及其子孙后代以二条为氏为鼻祖的和歌宗派的统称。在和歌宗派中,二条家与京极、冷泉两家鼎立。

(59) 正风体:意为正确的、正宗的风体、风格。

(60) 顿阿:镰仓时代至南北朝时代的歌僧,俗名二阶堂贞宗,京都人,出家后师从二条家的藤原为世,是二条家歌学的中兴者,著有《愚问贤注》《井蛙抄》《草庵集》等。

(61) 《题林愚抄》:一部专门讲授题咏的著作,成书于宽政四年(1794)。

(62) 艺道:技艺与艺能之道,包括花道、香道、弓道、茶道、能乐等。

(63) 艺能:原文作“诸藝”,即各种艺能之道。

(64) 近世风:近世风格。近世,指作者所处的17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

(65) 本居宣长在宽政十年(1798)六月完成巨著《古事记传》,接着开始撰写此篇《初山踏》。

(66) 这首和歌是《初山踏》的点题之作。原文:“いかならむうひ山ぶみのあさごろも 浅きすそ野のしるべばかり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