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后世风”(52)不可抛。在这个问题上,吟咏万叶歌风的歌人们,对后世的歌风一概否定。实际上,倘若对歌风的优劣加以认真分析比较,就会看出并非如此。只是根据某种成见,认定万事都是古代的好,而后世的东西一无可取,以此出发只能推出这样的结论。

将古代和后世的和歌优劣,从某一时代的治乱盛衰的背景出发加以解释,只能是纯理论的,是对史实不甚明了的缘故。在很古以前的和歌直抒胸臆,固然有着时代背景影响的因素,而后世歌人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姿态。即便是太平盛世的歌人,如果他所师从的歌风不佳,那么他的和歌也就不会好。同样地,即便是生于乱世的人,学习的是优良歌风,他的和歌也不会很坏。此外,没有必要区分男性风格、女性风格。关于歌风的强弱问题,应另文专论。(53)

关于古代和歌、后世和歌的优劣之分,事关重大,绝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古学研究者只从一些非本质的现象出发,未经深入思考即轻易妄断是非,这是极不严肃的。

吟咏古风和歌的人,以后世和歌为劣,理由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认为和歌是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后世的和歌,所表现的都不是真实的感情,后世和歌往往先设定一个主题(54),然后吟歌,就会矫揉造作,立意与用词都莫名其妙、不可理解。这都是虚饰的,都违背了和歌的本意。

这些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不是全面客观之论。因为,正如以上所说,和歌并不是随心所欲、径直抒情的。在词语的搭配上必须富有变化、必须保持和谐,从神代起就是如此。这样吟咏出的和歌,方能感天地动鬼神。查考《万叶集》所收录的和歌,大多数歌人都是努力吟咏出好歌,为此而选择题材、修饰语句,并不只是直抒胸臆。只要看看古代和歌中有所谓“枕词”“序词”之类修辞方法,这个问题就会很清楚了。

枕词、序词等修辞方法,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将富有变化的语言运用于一首和歌之中。诚然,和歌是如实表达内心的,使听者听罢而深受感动,歌人自己的心也由此得到了无限的满足。为听者而吟咏和歌,是和歌创作的本意。

随着时世推移,越来越追求词语的丰富变化、追求表达技巧,这是自然而然、合乎规律的。可以说,后世的和歌中,直抒胸臆的作品,百首中难有一首,它们都是被处心积虑地创作出来的。

这种创作倾向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由时世的推移决定的。人心是和歌之本。虽说是创作,终究也是出自人的真实感情,出自古人就有的那种风雅之心。

一味厌弃后世风,只懂得歌风随时代而变化,却不知道也有亘古不变的东西。要看到,后世和歌也有与古歌完全相通的地方。

再进一步说,今人吟咏万叶风的古歌,实际上也不仅仅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对《万叶集》的模仿。

倘若说和歌“要吟咏出自己此时的真实感情”,那么现代人就须普遍吟咏当下世俗的东西,而不应该模仿古歌,模仿《万叶集》就已经不是写实了。如此,则后世歌人设立歌题、将感情加以修饰然后再加以吟咏,有何不好?

要吟咏出优秀的和歌,就要多作。而要多作,就要设立歌题。为了多多创作而设立歌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后世风”也有许多缺点,这是毋庸讳言的。然而,若专看缺点,那么古风也有缺点。故而不能对后世风一概否定。后世风中也有一些动人的优秀之作,更有古风中难以见到的风趣。

总体上说,在各种事情中,后世比古代更好的事情不乏其例,不能一味贬低后世的东西,和歌也是如此。将古代与后世做比较时,就会看到各有其优劣短长。根据我数十年的探索,认为《万叶集》中的优秀之作其风雅优美是不言而喻的,后人学习它的歌风而吟歌,虽还不够充分,但毕竟晚近以来水平逐渐有所提高、有所完善。

如今吟咏古风和歌的人,在初学时往往不加分别、漫无章法,探得门径后,才感到仅仅吟咏万叶歌风,则有很多事情难以表现,于是渐渐将后世才有的一些题材与词语杂入其中。这样,所吟咏的和歌就渐渐接近后世风格,而在这种和歌中再杂入古风的东西,那就不是后世风了,也不是《古今集》的风格了,从而自成一体。这样的事情是多见的。这都是因为倘若仅仅拘泥于古风和歌,就难以充分表达。

关于和歌不能不带有“后世风”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些理由。首先,看看《万叶集》,就会发现那些内容真诚、形式优美的作品,其相似之处很多,所表达的意思也大体相同。有的作品下句完全相同,也有不少作品整体上互相雷同。而题材怪奇的作品,多数是下品,整体不美。

不过,《万叶集》以后直到现在历经一千多年,歌人们并非死守《万叶集》的传统不加改变。若想要吟咏出优秀作品而刻意模仿《万叶集》,因没有其他题材,新的风格就不能形成。

随着时代推移,将古人吟咏过的尚未陈旧的内容加以吟咏,自然就能形成时代特色,而旧的题材也就不能不发生改变,艺术技巧上会不断细致、深化。

假如将古人吟咏的题材,按照古风加以吟咏,纵然作品水平足够,也难以打动人心。假如将古人吟咏过的尚未陈旧的题材仅仅是做表面的改变,而仍然按照古风吟咏,则必然沦为下品。

模仿《万叶集》是如此,何况吟咏现代风格的和歌又会如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试举一例。

古人喜欢吟咏白色衣裳,后世喜欢吟咏的,则多为红色、紫色等染制的衣裳。

白色衣裳纯洁而又美丽,而紫色的衣裳经过染制,也有其美。所以不能说唯有白色的衣裳美,而染制的衣裳都不美。只是染制的衣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应该抛弃其中不好的才对。只要是染制的就一律抛弃,岂不有失偏颇吗?

用这个例子来比喻如今那些以古风和歌为尊的人,不管红的紫的有多好,只因为它们与白色不同,便一概视之为恶。

我是专门研究古代的人,而且也向弟子们授业。而我自己吟咏的和歌,不仅仅是古风,后世风的和歌也作了许多。(55)有不少人批评我在两者之间不谐调,但我自己的想法就如上文所说,认为后世的歌风不能一概抛弃。

所以,我的歌风属于古风的少,而属于后世歌风的则较多。这是因为古风的题材少而后世风格的题材较多。

古代的事情本来就单纯简单,随着时代进步,万事都变得复杂起来。和歌的道理也大致相同。

在同时吟咏古风和歌与后世风格和歌的过程中,我很注意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而不是互相掺杂。

初学的弟子按照我的路子,在同时吟咏古风与后世风的时候,应该以何者为先呢?世间万事万物,首先要抓住根本,然后再延伸至末节,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有些时候却相反,要先从末节开始,然后再去抓根本。仔细想来,还是应该先从后世风入手,基本掌握后再吟咏古风。

这样做的理由,简单地说就是首先要将后世风的和歌学好,对其规则要领熟稔于心,然后在吟咏古风和歌时便有了相关的知识,认真吟咏,而不失于粗率。

古风和歌因时代间隔太长,今人无论怎样用功学习,在心情上要和古人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吟咏的和歌,自以为是古风,实则很容易夹杂后世的词语与意义。

总体而言,无论和歌还是文章,古风与后世风之间不可能没有区别。而现代人的和歌与文章,则往往会将古代与后代相混淆。在对后世风有所掌握之际,就要明确意识到“此为后世风”,如此,则可以避免吟歌与作文中的种种错误。

后世风尚未弄懂,对古风与后世风没有辨别,却倾心于古风的和歌与文章,多数情况下就会流于后世风。

尊崇古风和歌、古风文章的人,对后世风极为厌弃,却不知自己的和歌与文章中夹杂着不少后世风的东西,这是令人奇怪的。吟咏古风和歌的人,首先应该学习后世风的和歌,这样做有益无害。

对古风与后世风的不同有了清楚的辨别理解,然后再吟咏后世风,也未尝不可。不能说这样不好,只是应避免古风与后世风的混同。

这些道理并不仅仅适用于和歌。在以探究古代之“道”为宗旨的学问中,如果缺乏这样的辨别与理解,也许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将古意落入后世之意,乃至“汉意”之中。

古意、后世之意与“汉意”各有不同,充分理解这一点是研究古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