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上文提出,自己要学习古歌,也要亲自吟咏。因为不论做何事,把某事作为自己的事来考虑,与作为他人的事来考虑,其思虑的深浅是有差别的。对于他人的事,无论怎样加以重视和思考,由于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还是不能有切肤之痛。而倘若自己亲自咏歌,咏歌就成为自己的事情,就会全神贯注,就会深深体会个中三昧。所以,真渊先生教导说:“要吟咏古风之歌,要学写古风的文章。”
古代文章,在《延喜式》第八卷的各种祝词、《续日本纪》的历代宣命等典籍中有所保存。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也能看到一些直接用古语写成的文章。其他种种古籍中也夹杂一些古代文章,需要加以收集和整理。
《万叶集》是和歌集,和歌用语与文章用语有所不同。但如果能对和歌与文章的用语规律加以甄别,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加以使用,则和歌用语也可以用在文章中。所以,如要练习写作古文,也不能不学习《万叶集》。
此外,文章的写法、写作的态度、古体近体、历代样式等,在此不遑详加论述。大体按照理解和歌的路子加以理解即可。其中,文章种类各种不同,除词语的使用方法外,写法上也多有不同,都需要注意。所谓种类,指的是“论”“记事”或书信等。
后世以《万叶集》歌风为宗旨吟咏和歌的人,是镰仓右大臣(50),其他尚无所闻。在我老师真渊先生倡导之后,世间吟咏“万叶歌风”的人多了起来。但人们吟咏此种和歌的目的,未必是为了探究古代之“道”,大多数人仅仅是出于趣味爱好,其趣味与近世歌人一样,在以吟咏出优秀作品为目的这一点上,与近世歌人也相同。在此,暂且不论“道”的探求,只就和歌本身的问题略谈一二。
一般来说,和歌固然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与日常表达有所不同。其语句又要富有变化,音律要美,从神代之初就已如此。对语句的音律漠不关心,只是径直表达,那只能是日常语言,不是和歌。
在语言富有变化、措辞巧妙这一点上,古代人只是按照和歌固定的音律加以吟咏,并不像后代人那样绞尽脑汁加以推敲。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有好有坏,其中特别优秀的作品便流于世间、传于后世。《古事记》与《日本纪》中的和歌就属此类,两书收录的和歌都是古代和歌中特别优秀的作品。《古事记》中有不少内容只是为了收录和歌,并围绕和歌而记载了种种典故,这都是因为那些和歌特别优秀。
和歌中,从古代就有优劣之分,让人听了不由得发出感叹,让鬼神都受感动,那就是优秀作品。和歌拙劣,则不能动人,也不能感鬼神。在神代,天照大神躲在岩屋中的时候,听了天儿屋根命(51)的祝词而受感动,是因为那祝词的用词非常美妙。此记载可见于《日本书纪》的神代卷。
由此也可推知和歌。时代稍后,人们便刻意创作、吟咏优秀和歌,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便《万叶集》所收录的和歌中,也都是有意识地追求优胜,这是无可厚非的。这种作歌的态度是合情合理的。今天吟咏古风和歌的人,也应该尽可能斟词酌句,追求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