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饺子作为一种有着象征意义的食物,在中国北方常常和节气或特殊的日子挂钩,比如除夕、冬至,还有送别远行的亲人时,都是吃饺子的时节。
在民间传说里,饺子起源于河南安阳,至今那里仍然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
东汉时,大医圣张仲景在冬至的时候辞官回到了老家安阳。
这年的冬天特别冷,很多百姓都冻坏了耳朵。
张仲景决心要帮助他们,于是他模仿当时的馄饨做法,在面皮中包进羊肉、胡椒等驱寒的食材并煮给百姓吃。
因为形状很像耳朵,他给这种吃食取名为“祛寒娇耳汤”。
百姓们吃了之后,身上热乎乎的,耳朵的毛病也好了。
为了纪念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吃娇耳,逐渐成了当地的习俗,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了今天的“饺子”。
因为饺子的谐音是“交子”,正好有新旧交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每到除夕之夜的子时,人们也用吃饺子来表达告别旧年、迎接新年的喜悦。
虽然今天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吃饺子来御寒,但是阖家团圆的时候端上一盘饺子,仍然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