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雪中送炭的人要比锦上添花的人更受欢迎?

有个企业家创办了一家机器制造和加工工厂,由于经营管理非常到位,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销量和盈利都在逐年上升,产品开始销往深圳、东莞、吉林、陕西等多个省市。这个时候,家族里的几个亲戚借给了他一些钱用来扩大规模,他们还拉来了几个不错的客户,他也相应地给予了亲戚们一些物质上的报酬。

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家企业的销量在半年的时间内迅速下跌了75%,这样的下跌幅度直接让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基本的运转,否则可能会遭遇破产。在危急时刻,企业家的一个老同学直接借出1200万元,虽然这笔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遭遇的金融危机,但是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基本的运转了。2009年,依靠这笔宝贵的资金,企业熬过了寒冬,相关的业务也在慢慢恢复。不久之后,企业家偿还了老同学的钱,并且免费赠予对方5%的企业股份,这些股份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价值5000多万元了。

此时,有很多亲戚都觉得不高兴,为什么自己当初帮了忙没有得到股份,而同学借了一笔钱就可以得到股份呢?关于这一点,企业家给出了很好的回复:“你们当初让我从很好变得更好,而我同学则将我从破产边缘抢救回来,一个是锦上添花,一个是雪中送炭。”

为什么锦上添花就比不上雪中送炭呢?从感情上来说,锦上添花只是让人们从一种好的状态变得更好而已,个人情感感受不到太大的冲击和变化,而雪中送炭往往能给那些身陷险境的人带来希望,是帮助人走出低谷的重要保障,接受帮助的人的情绪会经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于这样的帮助往往会印象更加深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雪中送炭的价值要大于锦上添花。众所周知,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在谈到供给和需求时,会讨论3种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供大于求,即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太多,已经超过了市场上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产品的价格就可能会下降,企业的边际效益也会不断降低。第二种情况是供不应求,即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这就会导致市场对产品的追逐更加强烈,并直接引起产品价格的增高,产品的销量也会非常好。第三种情况就是供求平衡,大致来说就是产品的供应基本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这个时候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处在了一个平衡的状态上。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就属于两种不同的供需模式,雪中送炭强调的是供不应求时的一种补充,即满足了市场上最需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缓解了资源缺乏所引发的不适和恐慌。在雪中送炭时,资源原本是稀缺的,无法满足需求者的基本需求,甚至对此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雪中送炭的人则带来了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锦上添花所表现出来的供求关系并不明显,因为锦上添花意味着受助者并不缺乏资源,虽然拥有更多的资源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这些需求和收益并不是必需的,因此它们并不能算是稀缺资源,这一类资源本身的价值自然就非常有限,而且很多锦上添花本身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其边际效益不高。

一个人挣到了1000万元,再多挣2万元,或者不挣这2万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多挣2万元带来的满足感并不强烈。如果一个人有500万元的缺口,填平了这个缺口,产生的满足感自然会更大。在社交中也是如此,对于雪中送炭的人,人们产生的满足感会更加强烈,这个时候每提供一份资源都会产生重要的价值,每一份增加的资源都会带来效益的增加,资源的价值往往会很快凸显出来,而锦上添花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主义,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利用价值都很低。对于受众对象来说,对这两者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有个人曾经因为债务缠身一度非常落魄,连基本的衣食住行也无法解决,只能依靠给朋友打工来养活自己,而且这个朋友一直都在想办法帮他还债。后来这个人因为经商有道,成为当地最有名的富豪。在商人荣归故里之后,很多人都前往祝贺,有的人甚至打算帮助商人著书立说,将其当成本地的一个文化标签推广。这个时候,那个帮助他的朋友反而没有上门去道喜,也没有参加欢迎仪式。就在商人的家人纷纷指责这个朋友不懂礼数的时候,商人却感动地说:“像他这种人是不会来这里的,因为他知道我并不缺少这些祝福,他只会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拉一把,我至今仍旧记得他替我还掉的5000元,那些钱比我挣到的5000万更加有价值。”

虽然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本质都是为了帮助他人,但是两者的价值可能天差地别。所以,应该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尽可能把握他人最大最迫切的需求,这才是一个朋友真正要做的事情,也是经营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