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贝勃定律用于管理
某公司负责人准备给员工发奖金,将2万元的奖金分成4个批次来发放,负责人制定了以下5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每一次都发放5000元,4次发放刚好可以发完2万元。在这个方案中,每一次发放的金额都很平均,没有任何波动。
第二个方案是:第一次发放2000元,第二次发放3000元,第三次发放5000元,第四次发放1万元。在这个方案中,从第二次发放奖金开始,每一次发放的金额增长幅度都要比之前的一次大。
第三个方案是:第一次发放2000元,第二次发放4600元,第三次发放6400元,第四次发放7000元。在这个方案中,奖金增长的幅度在逐步下降。
第四个方案是:第一次发放2000元,第二次发放4000元,第三次发放6000元,第四次发放8000元。在这个方案中,每一次发放奖金的增长幅度是一致的。
第五个方案是:第一次发放2000元,第二次发放8000元,第三次发放4000元,第四次发放6000元。这个方案的发放金额是先高后低,在突然大幅增加之后,又再次降低,没有什么规律。
那么负责人该如何发放这笔奖金呢?从总量上来说,似乎哪一种发放奖金的形式都是一样的,但从激励的角度来说,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决定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决定了公司的管理效用。比如第一种发放奖金的形式看重的是平均数,对于员工来说,每一次的数目都是相同的,并没有特别的惊喜。第二个方案是逐次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对员工的刺激也是在不断增加的。第三个方案中的奖金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断降低。第四个方案中的每一次增长幅度都一样。第五个方案中则增降交错,而且由于第一次增加的幅度很大,以致后面的奖金发放会引发员工的失落感。
毫无疑问,在这些方案中,第二个方案的激励效果最好,因为员工会发现自己的奖金越发越多,而且增幅越来越大,得到的刺激也越来越大,这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不断得到提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贝勃定律。贝勃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当某人第一次受到强烈的刺激后,对第二个刺激往往会感受不明显,尤其是当第二个刺激远远比不上第一个刺激时,他对第二个刺激会毫不在意。比如在2019年的猪瘟中,猪肉的价格曾在短时间内从十几元一斤飙升到30多元一斤,消费者都感到非常震惊;当猪肉从30多元涨到40元一斤的时候,他们反而看淡了,因为第一次价格暴涨时产生的不适冲淡了第二次涨价时带来的不适。
又如,当猪肉从十几元涨到40元一斤,鸡蛋、牛肉、羊肉、蔬菜也都普遍上涨一倍的时候,人们对于房价从8000元上涨到8500元也就见怪不怪了,因为菜的上涨幅度太大,已经冲淡了房价上涨时带来的不适。而事实上,房价上涨了500元,总价可能就会增加几万元,这比肉类价格上涨时带来的生活开销大太多了。
在管理学中,管理者通常也会使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比如在上面的奖金分配案例中,奖金金额是固定的、有限的,但是如果巧妙地进行分配,那么产生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员工如果一开始就拿到了很高的奖金,一开始奖金增加的幅度就很大,那么对于之后获得的奖金就会形成一种冲击,他们会逐渐对奖金失去兴趣,并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
同样,一些管理者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在第一次就给员工安排一份超负荷且难度很大的任务,虽然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抱怨,甚至感到灰心丧气,但是这种冲击会冲淡第二次的任务布置带来的不适感和威胁感。最常见的就是加班,一些聪明的管理者为了让员工在加班中不会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常常会使用贝勃定律。有个企业的生意非常好,老板为了赶货只能让员工连续加班。为了降低员工的负面情绪,他在最初的一个月内要求员工每天都加班2个小时,虽然员工多次在私底下抱怨这是一家血汗工厂,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到了第二个月,老板减少了加班时间,员工每天只需要加班1.5个小时,这个时候,抱怨的员工减少了。到了第三个月和第四个月,加班的时间又减少了半个小时。之后的几个月,员工每天只需要加班40分钟即可。令人吃惊的是,员工对此都习以为常,抱怨的员工越来越少,大家都在想“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轻松了”,而忘记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们始终都在加班”。试想一下,如果管理者反其道而行,每个月的加班时间都在增加,或者每个月的加班时间都一样,那么员工很快就会失去耐心。
贝勃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以及管理学原理,是激励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助于消除员工的不信任感和不适应。通常情况下,贝勃定律适用于一些连续性的政策,管理者需要长期或者多次对员工进行高效的引导和控制时,就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刺激来消除一些可能产生的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贝勃定律的使用需要注意幅度的变化,一开始不能太高强度,因为员工都会有自己的承受界限,如果最初没有控制好度,那么整个激励行动从一开始就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