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最常见的经济学原理:激励

Uber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汽车司机来盈利的,当开车的司机越来越多,Uber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就越来越广泛,盈利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不过那些常年开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类似于出租车拉客的工作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当Uber公司在推广业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很多司机的职业倦怠问题,后者都表示自己每天开车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甚至有一些司机在不那么忙的时候,经常做半天、休半天,缺乏工作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Uber公司想到了一个有效的激励方法,那就是在公司的打车软件中设置一个信息自动提示的功能。当司机一天的营业额接近某个较大的整数值时,系统就会做出提示,提醒司机还差多少钱就可以达到这个整数值。比如司机一天辛辛苦苦赚了369美元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发来信息,提醒司机还差31美元就达到400美元的整数值。这400美元其实就是一个潜在的激励目标,可以刺激和引导司机继续跑一两个单子,争取达到或者超过400美元的目标值。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从在系统中设置了信息自动提示的功能后,司机开车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开车的时间不断延长,营业额也在显著增加。

Uber公司之所以可以提升业绩和营业额,就是采用了激励的方式,通过设定更高的目标来引导司机对继续工作产生兴趣。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激励是一种最常见的管理方式,企业给员工发工资、发奖金、升职,以及对员工进行表扬,这些都属于激励。激励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对人才进行奖励或者刺激,确保他们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因为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企业来说,资源往往是确定的,但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出资源的效用,都离不开企业强大的管理能力和支配能力。

除目标激励之外,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就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本质上是对个人需求的调动和满足,无论是对金钱的需求,还是对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地位的需求,物质激励都会产生对应的效果。假设一个员工每个月能够创造30万元的营业额,扣除所有成本之后,老总从这个员工身上获得的纯收益为6万元。老总为了刺激销量和收益,就直接将这个员工1万元的月薪提升到1.3万元。通过物质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变得更高了,每天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延长和提高,最终每个月的营业额都突破了36万元。这个时候,老总支付的成本可能只比之前多了3000元,以及一些材料成本、运营成本的增加,最多也不会超过3万元,但净收益可以达到8万元~9万元。对于老总而言,他肯定能够计算出激励之后,企业的总体效益和收益增加的数额,是远远超出成本的增加数额的。

拥有激励思维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很好地处理管理问题,他们能够了解激励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帮助。在很多时候,管理者对于资源的评估仅限于数量,而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质量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资源的利用率以及资源本身的价值,这样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提升,工作效率也会提高,而资源的价值自然就会被放大。

比如,一家公司的管理者可能会机械地认定自己手下的20人团队每年能够创造500万元的净收益,这种评估往往是针对每一个人身上的工作能力或者个人的工作绩效来计算的。但如果管理不当,员工可能会在团队合作中产生消极怠工、相互推诿的情况,那么最终的净收益可能连300万元都达不到。而如果管理者善于运用激励措施,能够采取合适的方法激励员工,那么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此时整个团队的净收益可能就会轻松超过500万元。

对于管理者而言,培养自己的激励思维并合理运用激励方式,无疑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能够在有限资源内创造更大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他可以变得更加低效,也可以爆发出远超平时的能力。对管理者而言,激发人身上的潜力,提高个人工作效率,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毕竟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才是调动资源、运用资源的关键因素,只有激活了人的潜能,资本、技术、时间、材料、市场等资源的效用才会成倍增加。

但是激励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一些负激励同样非常重要,诸如适度的惩罚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危机意识。一个管理者如果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内部的规章管理制度,对于那些犯错者和工作绩效不高的人给予必要的惩处,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同样会得到提升。此外,一些聪明的管理者会运用鲶鱼效应,通过在团队内部引入一个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为所有人施加压力,促使其他员工在危机意识中提升工作能力,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总而言之,激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在激励中,员工往往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会成为最具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因子,而这正是管理者在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时最看重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