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为什么更容易涨薪?
跳槽是职场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对薪酬感到不满意或者觉得升职无望的时候,就会产生跳槽的想法。2018年智联招聘曾经对当年的职员跳槽指数进行调查,发现20%的白领一年以内都要跳槽一次,35%的白领1~3年内要跳槽一次,对于新职员来说,跳槽频率还要更高一些。
对于很多人来说,跳槽是一次冒险的行动,跳槽者往往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需要重新找房子,需要重新适应新的职场环境,需要重新打造新的人脉网络,需要承担情况变得更坏的结果(比如自己可能因无法适应新工作而被淘汰,或者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不过一些有经验的跳槽达人往往会为职场新人提供一些经验之谈,“如果你想快速涨薪,那么就要想办法跳槽”。
很多频繁跳槽的人都将跳槽当成一个往上爬的阶梯,他们迫切地希望改变现状,每一次跳槽都可以帮助自己更快地实现这个愿望,至少为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创造条件。很多权威部门都曾对跳槽做过详细调查,发现跳槽的确会带来更大的涨薪幅度,而留在原有公司岗位上的人,其工资涨幅可能要小一点。
刘丹毕业后就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工资为5500元一个月,可是在工作七八个月之后,他发现工资涨得太慢了,产生了跳槽的念头。第一次跳槽,他的工资直接从原来的6000元上涨到了7000元;第二次跳槽的时候,又从8500元直接涨到了1万元。工作2年之后,工资只涨了1000元,他又打算跳槽,并且看中了一家外企,据说入职的月薪高达1.3万元。
中国有很多类似的跳槽达人,尤其是一些能力出众的超级职员,更是职场上的打工皇帝,他们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跳槽,而每一次的跳槽都的确让他们变得更好。最典型的就是卫哲,他1993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他通过努力,先后成为万国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普华永道高级经理,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在2000年,他开始跳槽,并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2年之后,他荣升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2006年11月,他再次跳槽,这一次加盟了风头正盛的阿里巴巴,而且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电子商务总裁。在阿里巴巴公司,卫哲的才能得到了很大的释放,不过几年之后,他选择了第三次跳槽。2011年2月21日,他成立了嘉御基金。10个月之后,他正式加盟好耶集团,成为该公司的独立董事。2016年4月11日,他再次以独立董事的身份正式加盟卓尔集团,还出任了该公司的薪酬委员会主席。在这一连串的跳槽中,卫哲给自己的人生履历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很难拥有卫哲那样的机遇,也不具备他那出众的工作能力,但即便如此,跳槽仍旧不失为一个涨薪的好方法。那么为什么跳槽反而会得到更大的涨薪幅度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跳槽之后直接面向市场,因此面对的也是市场价值需求的增加与市场劳动力报价的增长。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市场上每年的涨薪幅度可能高达7%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某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可能只有6000元,那么明年同一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也许就是6420元。而企业内部每一年的涨薪幅度大约只有3%,即一个入职时领到6000元工资的人,可能一年后只能拿到6180元的工资,换句话说,他在企业中待了一年,还比不上那些新入职的员工工资高。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员工在发现这个事实之后,必定会产生失落感。因为自己在这一年的工作中,不仅业务更加熟练,技能更为丰富,经验也更加充足,更重要的是,自己已经投入了很多心血,而这一切竟然还比不上什么经验都没有的新员工,两相对比之下,员工自然会选择跳槽,直接进入市场再次去竞争,而且相比于应届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他们拥有工作经验上的优势。
企业管理者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企业内部有自己的薪酬体系和涨薪制度,这些薪酬体系每年都在变化,前一年的人只适用于前一年的薪酬体系,后一年进入职场的人则会迎接新的薪酬体系。对于入职者来说,自己更像是被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而那些进入劳务市场的新人则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支配。
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职员都可以通过跳槽来满足加薪的愿望呢?其实很难,首先是个人能力问题,只有少数能力出众的人才能在市场上赢得青睐,而对于多数的普通职员来说,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也许并不会受到市场的关注,即便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可是如果能力有限且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们的行情绝对不会太好。因为新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可塑性强,可挖掘的潜力更大,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或许已经定型了。
其次是个人的成本核算问题,正如前面所说,房子、人脉、环境变化都是要重点考虑的。还有一点就是,员工在工作中已经在慢慢为日后的发展打基础了,一旦离开,自己就需要从头再来,之前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费了,这样的成本是无法估算的。如果跳槽者没有把握获得比之前更好的薪酬和入职环境,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而且任何一个跳槽者都最好先找到心仪的工作,然后再考虑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