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主动找工作,还是让公司找自己?
人们常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希望拥有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不过,并不是所有求职者都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迎合求职者的需求。在很多时候,求职者与工作、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之间的角色变化,求职者的求职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求职的结果。
比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就业渠道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到处找工作,通过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对各类公司进行筛选。另外一种就是通过猎头公司来找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其实也是通过猎头公司来找员工的,因为猎头公司本身就是在帮助公司招聘合适的人员。
那么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求职者又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自己找工作的方式比较传统,求职者往往需要在相应的平台上寻找各类公司的信息简介,往往要面对成百上千家公司来进行甄选。一般来说,甄选的效率并不会太高,尽管很多网站会对各种公司进行分类,但是求职者对于相关公司的信息并不确定,因此在查看和选择的过程中比较耗时。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找工作,就是因为选择太多,而自己掌握的信息又太少,加上一些公司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情况也不明确,以至于求职者心里没底。
小李是北京某大学的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在某网站上找到了一家比较中意的大公司,这家公司给出的薪资为8000元一个月,对工作的要求并不算高,只要求专业对口,加上工作认真负责就行。可是小李碍于自己的学历并不算高,并不能确定这家大公司是否真的会录用自己,因此他最终忽略了这家公司,直接将简历投到了第二家薪资更低但自己更有把握的公司。几天之后,小李顺利通过了第二家公司的面试,成为这家公司的正式员工。可是此时他无意中发现同一宿舍的同学将简历投给了自己最初有意向的那家公司,并且也顺利通过了面试,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进入大公司的机会。
对于众多求职者来说,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真正明确公司的需求。不仅如此,一般情况下,当求职者在找到心仪的工作并且前去面试的时候,往往也处在一个弱势地位,由于求职者是来“求”一份工作的,所以在很多时候不得不适当地在薪资方面、工作时间方面做出让步。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想要获得心仪的工作,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自己期望的收益也许会打一些折扣。
如果通过猎头公司找工作,那么求职者就能够占据更多的主动权和优势,毕竟这种求职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让工作来寻找自己,公司对于员工的需求更大一些,这就决定了求职者会在这一次的求职博弈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加上猎头公司会将公司的招聘内容以及公司的相关信息更加仔细地呈现出来,求职者反而会更有底气来面对这份工作。
这就像两个企业做生意一样,一家企业需要另一家企业的产品,并提出了自己的收购条件,那么对方可能会有更多可以操作的空间,也有更多讲价的资本。如果卖家迫不及待地央求第三方帮忙找一位合适的买家,那么买家在交易中就处于主动地位,他有更多讨价还价的余地。对于求职者来说,让猎头公司找上自己无疑会强化自己的收益,可以在谈判中提出更多的要求。
柯先生原本一直在微软公司上班,回国之后希望在一些大公司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让他感到失落的是,自己找了几家心仪的公司,都无法谈妥薪资问题。就在他准备降低薪资标准时,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找猎头公司帮忙。结果不久之后,有家互联网公司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柯先生,他们需要柯先生这样有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海归”来领导新项目。
接着,朋友给了他一些提示,大意是鼓励他适当多提一些要求。在面试的时候,柯先生委婉地说了自己的薪资标准,还特别提到希望能获得公司的部分股份。对方对于股份的事情有些犹豫不决,但强调可以提供给他其他的保障,比如为柯先生在这份薪资的基础上增加20%。原本还打算自降身价的柯先生,在这一次面试中扭转了局面,还成功拿到了更高的薪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求职本身也是一种供需关系,当供方迫切需要寻找需求方时,需求方往往会占据更大的主动权,而当需求方主动寻找供方时,意味着供方有机会抬高谈判的报价。对于求职者来说,当自己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自己主动找工作,不是自己主动去求一份工作,而要想办法将自己变成一个让工作找上门的香饽饽。在职场上,角色的变化往往会引导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而供需关系的变化直接能够决定收益发生变化。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找猎头公司,换句话说,猎头公司本身的客户公司都是一些大企业、知名企业,对所招收的员工要求也比较高,非常看重求职者的能力、学历、经验,如果求职者的能力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时,那么还是自己找工作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