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只会获得平均收益
股神巴菲特曾经这样描述过股市投资的现象:“设想你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场先生一定会提出一个他乐意购买你的股票或将他的股票卖给你的价格,不过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此,有些日子里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这时的市场先生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也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的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就不堪设想。”
在这里,巴菲特所描述的市场先生其实就是一种市场盲从的投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在进行理财或者投资时,往往都是跟随其他多数人而行动的,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决策,一切都跟随大众行事。这样的从众行为在股市投资中比较常见,像很多人都是买涨不买跌的,依据的就是从众心理,因为多数人都会在股价上涨时买入,并不断推高股价,而跟随者也会不断增多。还有一些人喜欢购买大多数人都看中的股票,哪一只股票的购买者比较多,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意愿来购买这只股票。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某人想要创业,在不清楚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可能就会去关注那些有更多人投资的热点项目。最初做电商生意和互联网项目的人都挣了钱,因此吸引了很多人蜂拥而入。当互联网和电商的概念被炒热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加入,这个时候的整个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浮夸和虚假繁荣的现象,而且后来的加入者基本上很难再挣到钱了。可以看一看最近几年开淘宝店或者做微商的人,基本上都无法获得较高的盈利,有很多直接面临亏损。
这些经济学现象的背后都是从众思维在作祟,从众思维是一种随大流的想法,做事的人会按照他人的决策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从众心理是导致市场盲目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人人都想要抢占资源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大量参与者的涌入而导致资源被过度分配,并直接拉低所有参与者的盈利水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就像一个大蛋糕,6个人吃的话,大家都吃得很饱,但是一旦增加到10个人甚至20个人,那么大家可能就都吃不饱了。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一块蛋糕,而蛋糕最终都有一个固定的体量,在一个固定的体量下,参与者越多,分配者也就越多,那么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的利益自然也会平分掉。
某地决定刺激农业发展,于是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桑叶和养蚕,并且专门邀请了技术员进行指导,甚至还专门建造了一个大仓库,提供了一个大型的养蚕基地。当蚕桑项目得到落实之后,先后有10个农户种植了桑树,开始积极养蚕,而他们的投资也很快得到了回报。当地政府继续积极号召其他农户种植果树,或者加大畜牧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可是这一次没有多少农民听进去,他们纷纷觉得种植桑叶和养蚕更挣钱,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几乎90%的农户都开始种植桑树和养蚕,这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蚕桑基地。可是对于很多养蚕人而言,心里却有说不出的苦,由于这个地方的蚕桑都是出售给附近的几个城市使用,少部分出口国外,每年的销量比较有限,原本的10个农户每年都能够盈利几十万,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后,虽然总的销量和收益得到了提高,但是市场根本没有办法扩充到更大,使得农户的收益都在下降。
从众思维往往和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从众心理是个人不自信的行为表现,是个体依赖群体的一种常见心理表现,而这样的个人心理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或者说缺乏自信。通常情况下,喜欢从众的人都缺乏安全感,对于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他们担心自己的决策会出错,因此会依赖他人的决策做出决定。在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相信群体的判断,更愿意跟着群体行动,对他们而言,群体的成功率更高一些。
其实从众不仅会导致收益的平均分配,还有可能会因为盲目从众而直接导致群体性错误的出现,生活当中出现的很多盲从现象和错误的决策,都和从众思维有关。从通宵排队购买苹果手机,到星巴克咖啡店的猫爪杯畅销;从房地产投资的蜂拥而入,到互联网创业的火爆;从东北钢铁产业过剩,到山东苹果的严重滞销,这些都和从众思维有关。当一个项目有利可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办法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去,而任何一个项目的市场和盈利空间都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么每一个新加入的参与者都会降低群体的平均收益,边际效益的递减会使得整个行业的投资吸引力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