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讨真心
真切为性命
羊年二月,他当了一次会试同考官,没有了当年主试山东的豪兴,他现在已看透了科举考试的弊病,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充满“假如我是宰相”的幻想了。
十月,他升为文选司员外郎。次年,即猴年他又升了半格,成了考功司郎中。这些都是外在的,他真正的收获是收了一批同志。在他的门徒后来编的《同志考》的记录中,这一年入门弟子有十七八个,当然还是不完全统计。
自龙年(1508年)龙场悟道以来,这三四年间,他真切为性命,不再汲汲于走主流文化之支离外驰的官道。他想办法给全民灌注充实的道德意志——走培养自由意志这条路,而不是走知识积累的路。
像试验新药一样,他在自己身上试验成功,便把它拿出来向全世界推广。而且,他切身体验过——就是把自身变成儒学词典,也未必能拥有儒学的真精华、真骨血。
他养足了定力与活力——不动如山地定,动如脱兔地活。定,是把握住了儒学精髓的从容镇定;动,是有了万变不离其宗的把握之后的机动灵活。当下具足,易知易能,随分用力。真正有了这种实力,才能潇洒而不走板。他也自感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既自得于心又绝非小小的自以为是了。
他那买尽千秋儿女心的《传习录》中的高见开始喷射。后人眼中的王阳明,作为百世之师的王阳明,其实是从现在才开始。前面的都只是铺垫,只是成长曲,显示了“阳明从哪里来”而已。
名人不出名时就像鹰比鸡飞得还低时,一旦出名后就比鸡加倍地飞得高了。
他终于时来运转,仕途上也有了拾级而上的势头。猴年年底,他转升南京太仆寺少卿,用他自己的话说也算“资位稍崇”了,这是转着升,比蹲着不动强多了。
徐爱由祁州知州调升为南京工部员外郎,跟他同船南下,他俩都要在上任前回山阴,徐则是看看他的老丈人。王华退休之后,便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他早已颇能认同阳明的做法了,对徐爱也是期望甚殷。
阳明自赴龙场驿途中折回山阴看他奶奶之后,还没有回来过。天然的亲情、自然的山水,对他是最有吸引力的。此人一生“自然”,认为凡自然的都真实感人,外加的东西总有几分不自然。唯有这种“自然主义”心性的人才可能倡导简易直接之道,并认为这是可以起死回生的真正“学术”。
阳明身体不好,徐爱则更差,路途漫长,俩人能乘船时尽量乘舟船。反正,俩人这次算是过瘾地深谈了几天。水路平缓,又隔绝了与俗世俗务的联系,完全可以从容宁静地坐而论道了。